APP下载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2024-10-25段佳慧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劳动教育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更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性,而劳动教育在智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劳动教育;以劳启智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育人的理念并不能单纯依靠劳动课进行,应该融入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可从数学课堂开始,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基本意识,在关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

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一)依托数学文化融入劳动教育

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源于生活的问题,而劳动又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与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劳动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时,学生首次在教材中认识算盘。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最早人们用石子、木棍或竹签计数,然后摆珠子计数,最后改进成用算盘。如果教师直接教授算盘的用法,学生可能无法直观地感知算盘的便捷之处,教师可先让学生用竹签计数,体会到竹签计数的不方便,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劳动产生智慧的思想,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之中。

(二)利用数学之美融入劳动教育

数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教师要将数学之美融入劳动教育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立体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先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有趣的平面图形,再运用这些平面图形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涂上不同的色彩,最后在班级中展示出来。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也属于一种劳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其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素材,融入劳动知识

教材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和内容。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到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劳动意识。笔者将北师大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提供的劳动教育情境和素材进行整理,具体内容见表1。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劳动情境和素材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自己不熟悉的知识。教师运用数学教材中挖掘出来的劳动素材,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小就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动手操作,提高劳动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其中,学具的制作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通过制作学具经历从感知到表象,再到形成概念的过程,帮助学生把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操作时,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学具的形状和色彩所吸引,不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操作。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操作要求,可将操作要求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清晰地感知,然后按照教师的指令来逐步进行操作。学生能做到学具收放自如,操作更具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这样才能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一课的前一天,教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上课要用的学具——小闹钟。学生用卡纸、绳子、胶棒等材料,通过剪、穿、粘等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精美的小闹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预习的过程。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制作的学具,并介绍所用材料、制作过程和钟面的组成等内容,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劳动习惯

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在活动中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理与分类”后,教师设计了多种分类整理活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整理积木、整理书包和整理书桌等。在各种分类整理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练习“分类”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可以使生活变得方便、有条理,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同时建立起分类思想。

(四)综合实践,拓展劳动阵地

综合实践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拓展到书本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实践亲力亲为,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由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购物”后,学生认识了人民币,教师可以开设一节综合实践课,以小小商店为切入点,在操场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购物情境。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介绍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物品的价格并制作价签。上课前,学生将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对学生制作的标签进行核实,防止学生所标的价格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最后将分类好的物品放置于不同的区域,方便学生购买。本次实践活动共分为四个区域: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玩具区和结账区。

示范阶段:上课时,教师示范顾客购买一支笔要经历的过程,首先要确定购买的物品所在的区域——学习用品区,其次需要解决向售货员询问价格、进行价格比较、用人民币购买应该如何付费更加方便,所带人民币需不需要找零等问题。

实践阶段:等学生了解完购物流程后,教师设计售货员、顾客、理货员和清洁工等角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进行扮演。

总结阶段:在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劳动者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工具”学科,劳动教育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教师以劳动教育的认知为理论引领,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践行劳动教育,让劳动的“知”与“行”相统一,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生成。在劳动实践中,小学低年级学生拥有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体现出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数学教学以及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实际生活中得以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使数学知识和劳动生产活动相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增强主动劳动意识。此外,借助劳动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责任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团队合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教育和数学学科进行融合,这种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借助劳动实践进行数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及职业情况,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针对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制定更合适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劳启智,可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观念,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劳动之“花”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

[2]饶清.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数学之友,2024(8).

(责任编辑:赵静璇)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数学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对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结构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数学乐园,说“画”算“数”
如何让数学课从热闹变高效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小学低年级数学口算能力培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