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贸易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构建研究

2024-10-23马野青倪一宁黄涵宁

江苏社会科学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 基于数字贸易视角,探讨数字贸易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贸易如何通过赋能市场一体化建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理论分析的框架中,使用数据展开检验,研究发现数字贸易显著推动了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对于消费规模更大、营商环境更开放、创新水平更高和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数字贸易推动市场一体化的作用更强;同时,数字贸易通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从理论与实证层面探讨数字贸易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厘清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联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贸易 国内市场一体化 全国统一大市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马野青,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倪一宁,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涵宁,南京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开放发展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22JJD790035)、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跨境电商发展、全球经贸规则与企业创新研究”(KYCX24_0033)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明确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逐渐兴起,数字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涌现,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各国瞄准新技术新要素作出战略决策,试图通过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拉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也出台一系列举措保障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发展。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以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发生的今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充分开拓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成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因此,如何利用数字贸易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塑造在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贸易、开拓贸易潜力的新型贸易模式。作为新型贸易形态,数字贸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跨境研发、生产、交易和消费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对外贸易活动,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激活市场潜力、更新贸易方式的重要动力,应当为中国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贡献力量。那么,在如今数字贸易赋能的中国市场中,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是否实现了市场一体化,数字贸易是否推动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进程?未来的数字贸易应当如何进一步推动市场一体化?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着中国企业如何培育核心优势,赢得国际市场,更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向,从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方案。据此,本文将对此作出论述,给出事实论据和有益政策启示。

一、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联系

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息息相关,这对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志彪等指出,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逐渐过渡到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2]。区域市场一体化通过极化发展到行政边界逐渐模糊直到融合,从而实现延伸拓展和联通开放,由此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格局。胡增玺等指出,区域市场一体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氛围,企业能够借助健全的市场提高未来预期,有充足动力与区域内部和区域外部的企业开展合作、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更高利润,产品也会被来自全国的客户所了解,进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3]。那么,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联系究竟如何?

首先,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条件。从地理条件来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各地区的地形各有特点,因此,在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邻近地区往往因为地理条件相似,自然资源禀赋相近,容易形成集聚效应,进而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设[4]。例如,长三角地区的省份大多地处平原地区,且拥有沿海城市,彼此之间地理距离临近,这为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同时,市场一体化的形成意味着距离对贸易的制约影响逐渐减弱,区域内部的企业形成整体与外界开展贸易活动。在此过程中,区域之间可以通过完善交通运输、打造物流中心等提高资源的流动速度和配置效率,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区域市场一体化能够帮助区域内部的企业找到更偏好其商品的客户,这使得资源能精准匹配有需要的客户,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

其次,区域市场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是降低区域间的制度壁垒,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跨越区域制度壁垒,也有助于消除区域间的制度壁垒。一方面,区域市场一体化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充分了解其他区域的要素禀赋,解决区域自身地理条件等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有助于打破传统竞争模式,助力各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地方政府为获取外部要素会降低制度壁垒,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区域市场一体化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刘志彪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设立可以保护各类市场主体,而数字贸易平台也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了合理的维权空间。随着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治理加强,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这有利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企业开展良性竞争和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进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1]。

最后,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推动区域之间市场的联通和开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2]。另一方面,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各地政府了解彼此间的发展状况,中央政府也能够统筹区域市场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市场的优势互补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帮助各地企业深化专业化分工程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地区间完善生产分工,使得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统一资本、劳动、服务市场,从而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数字贸易的研究进展和赋能逻辑

数字贸易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数字产品的交易。正如陈维涛等指出的,早期的数字产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交易构成了早期的数字贸易[3]。世界贸易组织(WTO)一直将数字贸易与电子商务作为等同的概念,这也是学者们倾向于使用跨境电商研究数字贸易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夏杰长认为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等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度变革[4]。李忠民等认为数字贸易就像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一样,是一场数字技术创新主导的经济革命,其以知识作为根基,不断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深化[5]。余淼杰等认为数字贸易与数字化网络、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息息相关[6]。杨道涛指出,数字经济带来的数字贸易是信息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如何推动数字贸易的发展关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7]。一系列的研究厘清了数字贸易的理论内涵,为研究数字贸易提供了理论支撑。

数字贸易本质上是传统贸易结合数字技术的产物,因此,追溯数字贸易的发展路径应当从剖析传统贸易的特点开始。早期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揭示了传统贸易产生的原因。随着交通技术日益发达,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各国开展贸易的便利性大幅增加,专业化分工逐渐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方式,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开始出现。进一步地,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国间的信息阻拦被打断,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来自全球的信息,单纯的地理距离限制和实体贸易阻隔已无法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取外部信息[8]。这为各国间发展贸易提供了特有的优势:首先,数字技术为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网络平台,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各国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信息开展贸易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其次,数字技术为各国企业开展贸易活动提供了实时反馈。企业在出口产品的过程中,往往希望得到客户反馈,从而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在传统贸易中,这种反馈的传递受限于地理条件和制度环境,企业难以准确获得客户反馈信息。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实时获得客户反馈,并且与客户通过平台交流,针对性地了解客户偏好和对产品设计的建议,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也有助于企业与客户形成固定的供应链关系。最后,数字技术有利于促进竞争,拉动市场活力。数字技术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没有过高的门槛,其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获得某一领域的产品信息,有利于企业合理评估是在该领域继续经营,还是调整经营方向[1]。当然,这也使得原本的在位企业必须通过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或者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生产异质性产品,以维持其市场优势,这加剧了市场竞争,有利于激励各国贸易转型升级。数字贸易的开展也得益于各类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客户需求的多元化等,这些因素塑造了如今数字贸易的形态。

三、数字贸易赋能市场一体化的理论机制

数字贸易的出现为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提供了基础:第一,数字贸易的出现极大降低了地理距离对区域市场一体化带来的阻碍,智慧物流等数字贸易的配套设施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提升了运输通达性,降低了货物运输磨损、违章罚款等可能产生的额外运输成本。数字贸易使得区域内部的各城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交流合作,并且也使区域内部各企业加强合作,对于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均有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区域内部的企业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2]。第二,数字贸易打破了各地区间形成的制度壁垒,企业与客户之间可以通过数字贸易搭建的网络平台就货物情况展开交流,省去了企业为获得客户偏好和进入市场需要支付的制度成本,这有利于消除制度成本对区域内部各城市间开展贸易带来的阻碍,极大提高了区域内部开展贸易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3]。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数字贸易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数字贸易的出现,大幅降低了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传统贸易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客户的需求偏好,或者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导致企业难以赢得区域内客户的青睐[4]。数字贸易使得企业能够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企业也能够在评论区及时获得客户对于产品的反馈,极大提升了企业处理客户对于产品需求反馈的效率,有利于为企业带来固定的客户群体。当然,企业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原材料和中间品的需求,进而获得更多固定的供应商。固定的供应商和客户企业促成区域间的合作,为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提供了条件[5]。同时,数字贸易平台能够搭建统一的监督平台。对于客户来说,客户可以通过反馈实时了解自己需求的处理情况和其他客户对产品的反馈态度,有利于客户了解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对于供应商来说,供应商企业会在数字贸易平台发布实时信息,并通过数字贸易将知识等与企业共享,数字贸易平台能够实时监督每一笔交易记录,保证市场环境健康发展[1]。这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供应商与客户信息,降低信息成本,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数字贸易通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数字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市场竞争,有利于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数字贸易的开展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本地市场,这有利于激活市场的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市场一体化[2]。具体地,数字贸易促进了市场竞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规模较小,且竞争力较弱,若想在市场中存活必须依靠与其他企业合作,这实际上促进了区域市场一体化。由于数字贸易推行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使得更多客户能够获得来自不同地区企业生产的商品,这虽加剧了市场竞争,但也联结起各区域的企业,促进了区域市场一体化[3]。同时,来自区域内部其他地区的居民以及全国各区域的居民能够同时从数字贸易平台获取产品信息,提升了产品透明度,这有利于各市场之间的交流,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3:

假说3:数字贸易通过增强市场竞争,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数字贸易的出现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一方面,数字贸易有利于加强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以及客户企业的交流,这种交流产生的技术溢出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的制造和生产往往需要原材料的提供、中间商的生产、制造商的研发设计和零售商的销售[4],而数字贸易能够使得即使位于不同地区的企业也能够实时合作,为企业获取先进生产技术提供了条件,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另一方面,居民对商品的需求不仅随着收入的提高呈现数量大、品类广等特点,还对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数字贸易区别于传统贸易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数字贸易使得要素在各区域之间充分流动,企业为了适应居民对产品质量提高的要求开展创新[5]。这将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联结各个市场,有利于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4:

假说4:数字贸易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四、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数字贸易赋能检验

1.计量模型设立

2.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CEIC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其中,《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CEIC数据库提供城市层面的变量数据,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水平以及居民生活设施等方面的信息。国研网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提供城市对外贸易的信息,为本文识别数字贸易提供了信息基础。

3.变量说明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市场一体化水平(lnintegrationct),参考卿陶等[1]的做法,采用相对价格法计算市场分割指数,作为衡量市场一体化水平的代理变量[2]。该变量越大,市场分割越严重,市场一体化水平越低。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贸易(lndigitalct)。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识别企业的产品是否属于数字贸易的范畴。若企业的产品代码与《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中的产品代码吻合,则认定企业的该笔贸易金额属于数字贸易的范畴,据此加总得到企业层面的数字贸易金额。同时,在地级市层面对数字贸易金额进行加总,得到城市层面的数字贸易金额,用以测度城市的数字贸易水平。

参考范剑勇[3]、刘冲等[4]、郭新茹等[5]的做法,本文的控制变量为:城市GDP(lngdpct),使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加1取对数表示;城市人口数量(lnpopct),使用城市的人口总数加1取对数表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lnnetworkct),使用城市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的数量加1取对数表示;货物运输量(lntransportct),使用城市的货物运输总量加1取对数表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lnfinancect),使用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1取对数表示;外商直接投资(lnfdict),使用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量加1取对数表示。

4.实证结果分析

(1)基准回归

本文旨在讨论数字贸易是否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是否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回归结果如表1第(1)列所示。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显著推动了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这一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有助于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设,与本文假说1一致。洪银兴[6]也指出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各地政府应加强数字贸易平台的建设,打通区域内部市场,连接区域外部市场,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活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

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稳健性,本文采用四种方法展开稳健性检验:第一,替换测度方式。借鉴刘佳琪等[1]的做法识别数字产品,以其作为测度数字贸易的依据,结果如表1第(2)列所示。第二,剔除异常值。为了剔除异常值的影响,对样本进行1%双边缩尾处理后展开估计,结果如表1第(3)列所示。第三,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带来的偏误,参考黄群慧等[2]、朱勤等[3]的做法,使用城市层面的固定电话和邮局数量作为工具变量展开估计,结果如表1第(4)列所示。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显著降低了市场分割程度,即数字贸易显著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验证了估计结果。

(3)异质性分析[4]

第一,各城市的消费市场规模不同,拥有的客户数量及消费能力存在显著差别,当数字贸易开始后,拥有较大消费市场规模的区域和消费市场规模较小的区域必然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本文对此展开异质性检验。具体地,本文使用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测度各区域内部的消费市场规模。结果表明,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越高,数字贸易对于该城市区域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越高,该城市的消费市场规模越大,此时居民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和更广的商品需求[5],数字贸易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来自外界的商品,而需求的扩大也使得该城市更能够带动周边的城市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

第二,各城市的营商环境不同,更加开放和完善的营商环境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数字贸易活动,这对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十分重要。本文参考李志军等[6]的做法,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城市的营商环境指数[7]。结果表明,营商环境指数越高的城市,即营商环境越自由的城市,数字贸易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越大。这是因为营商环境开放且自由的城市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平台,在此基础上企业更有动机和资金扩大自身规模,因此数字贸易平台的出现必然会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第三,数字贸易体现着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因此,对于创新水平更高的城市,数字贸易必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为了检验这一论断,本文参考吕越等[8]的做法,使用各城市获得的专利数量测度城市创新水平。结果表明,城市创新水平越高,数字贸易对该城市区域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越强。这是因为,对于创新水平更高的城市,企业利用新兴技术开展生产的能力更强,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运用数字贸易平台开展对外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区域内部各企业间的规模,提升企业间交流的频率,形成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局面,还有利于企业通过数字贸易平台互相交流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第四,为了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区域发展,也推动了一批城市群的建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成渝都市圈、东北地区、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和区域的出现表明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已初见成效。那么,在数字贸易这一新兴贸易模式出现后,各个区域的市场一体化进程是否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对各个区域利用数字贸易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从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成渝都市圈、东北地区、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城市群和区域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数字贸易对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作用较大,而对东北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小。这是因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都处于沿海地带,其能够通过数字贸易平台开展专业化分工,将产品出口至国外获得更高利润,这不仅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区域内的企业通过数字贸易平台了解彼此的信息,同时也有利于与区域外部市场的客户开展业务,进而促进全国市场一体化。

(4)机制检验

首先,数字贸易最直接的作用是降低信息成本,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本文参考金祥义等[1]的做法,使用城市对外贸易产品的价格方差测度信息成本(costct),这是因为价格方差的扩大代表信息摩擦的增加[2],而信息摩擦的增加恰恰代表着信息成本的上升。本文参考江艇[3]的做法展开机制检验,估计结果如表2第(1)列所示。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显著降低了信息成本。这证明数字贸易平台的构建有助于缓解信息摩擦,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证实假说2。

其次,数字贸易可以降低垄断带来的危害,使得各类型企业均能够进入市场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因此,本文使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测度市场结构(hhict),该指数值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越趋向于垄断结构。估计结果如表2第(2)列所示。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显著增强了市场竞争程度,有利于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证实了前文假说3。

最后,作为新型技术赋能传统贸易衍生出的贸易模式,数字贸易能够通过数据要素的投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具体地,本文使用ACF方法测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ct)[4]。估计结果如表2第(3)列所示。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证实了前文假说4。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通过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激活市场活力,助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要“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可见数字贸易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联系出发,深入分析了数字贸易如何通过赋能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研究发现,数字贸易显著推动了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而区域市场一体化正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必然路径。同时,对于消费市场规模越大、营商环境越开放、创新水平越高和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数字贸易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更大。在机制检验中,本文发现数字贸易通过降低信息成本、提升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推动了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强大动力。

2.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开展数字贸易,利用数字贸易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平台。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政府应当充分挖掘本地市场潜能,鼓励企业利用数字贸易连接国内外市场。一方面,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数字贸易与国内生产商开展合作创新,发挥企业比较优势,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数字贸易更快获得来自外界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快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提供创新动力。

第二,政府应当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获取市场信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政府来说,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更快获得各类市场信息,降低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连通不同市场的信息,助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企业随时获得需要的各类服务,有助于健康的营商环境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平台使各区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进而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

第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应当带动其他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各区域之间应根据要素禀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由于临近海港,交通便利,因此在构建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具有优势。其他区域应加快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从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第四,政府应当借助数字贸易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助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1]。数字贸易能够有效降低垄断可能带来的危害,使各类型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市场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而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有利于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数字贸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深与其他区域企业的合作,推动了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3.研究展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2],充分证明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究如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的研究讨论了数字贸易这一新型贸易模式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构建的联系,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给出了有益建议。基于此,未来可以进一步讨论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从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探究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助力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玉水〕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4年7月19日。

[2][4]刘志彪、刘俊哲:《区域市场一体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推进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3]胡增玺、马述忠:《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兼论数字创新衡量方法》,《经济研究》2023年第6期。

[1]刘志彪、刘俊哲:《区域市场一体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推进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2]张云、柏培文:《数智化如何影响双循环参与度与收入差距——基于省级—行业层面数据》,《管理世界》2023年第10期。

[3]陈维涛、朱柿颖:《数字贸易理论与规则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9期。

[4]夏杰长:《数字贸易的缘起、国际经验与发展策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5]李忠民、周维颖、田仲他:《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6]余淼杰、郭兰滨:《数字贸易推动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7]杨道涛:《全面把握数字经济的丰富内涵与实践价值》,《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

[8]陈雨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经济研究》2023年第9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黄群慧、原磊等:《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与政策》,《经济研究》2023年第9期。

[2][4]J. Carballo, M. R. Chatruc, C. S. Santa, et al., "Online Business Platform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2, 137: 103599.

[3]夏杰长、李銮淏、刘怡君:《数字经济如何打破省际贸易壁垒——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中国经验》,《经济纵横》2023年第2期。

[5]逯海勇、宋培、李琳等:《数字基础设施与国内市场一体化——对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启示》,《南方经济》2023年第12期。

[1]行伟波、李善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2]J. Carballo, M. R. Chatruc, C. S. Santa, et al., "Online Business Platform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2, 137: 103599.

[3]夏杰长、李銮淏、刘怡君:《数字经济如何打破省际贸易壁垒——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中国经验》,《经济纵横》2023年第2期。

[4]于欢、何欢浪、姚莉:《数字产品进口与中国企业出口质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5]曹宇芙、邓宗兵、文江雪:《数字贸易如何影响企业出口韧性》,《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1]卿陶、黄先海:《国内市场分割、双重市场激励与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12期。

[2]限于篇幅,变量构造此处不再赘述。

[3]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刘冲、吴群锋、刘青:《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可达性与企业生产率——基于竞争和资源配置的视角》,《经济研究》2020年第7期。

[5]郭新茹、陈天宇:《长三角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路径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6]洪银兴:《长三角:在创新一体化中建设创新型区域》,《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1]刘佳琪、孙浦阳:《数字产品进口如何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21年第8期。

[2]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8期。

[3]朱勤、周祥祥:《数字贸易发展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研究》2024年第4期。

[4]限于篇幅,估计结果留存备索。

[5]鞠雪楠、赵宣凯、孙宝文:《跨境电商平台克服了哪些贸易成本?——来自“敦煌网”数据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20年第2期。

[6]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课题组、李志军、张世国等:《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的理论逻辑、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管理世界》2021年第5期。

[7]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8]吕越、陈泳昌、张昊天等:《电商平台与制造业企业创新——兼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路径》,《经济研究》2023年第8期。

[1]金祥义、施炳展:《互联网搜索、信息成本与出口产品质量》,《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8期。

[2]T. Allen, "Information Frictions in Trade", Econometrica, 2014, 82(6), pp.2041-2083.

[3]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5期。

[4]D. A. Ackerberg, K. Caves, G. Frazer, "Identification Properties of Recent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ors", Econometrica, 2015, 83(6), pp.2411-2451.

[1][2]《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