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视角下“银发冲浪族”的数字化融入
2024-10-23辛晔陈友华
内容提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演进下,消弭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和使用障碍,实现老年人数字融入,不仅是老年群体生活方式优化的现实需要,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通过对32名使用短视频“银发冲浪族”的访谈发现:在数字接入实践中,互联网发展、智能手机普及和平台兴起为短视频接入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数字使用实践中,短视频提供了信息获取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并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协商;在数字知识实践中,短视频重塑了全新的交往实践与社群关系,并通过数字消费的产消合一构建了经济生活的新图景。与此同时,老年群体短视频实践也面临“信息偏食”与技能壁垒、数字成瘾与社交隔离、数字欺诈与观念冲突等挑战。需要从数字接入融入、数字使用融入和数字知识融入三个层面进行规划和实施,减少老年人短视频实践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融入与共生。
关键词 数字鸿沟 “银发冲浪族” 数字融入 短视频实践 老年群体
辛晔,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研究”(23&ZD1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缘起:数字时代下老年数字融入何以可能
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演进下,利用数字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成果消弭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和使用障碍,不仅是老年群体生活方式优化的现实需要,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老年群体数字融入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旨在通过为老年群体提供基础产品与服务实现共享数字生活的目标。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确保老年人享受到智能化服务的便利;2023年,《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和《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出台,提出将打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普惠的数字环境,确保老年人充分参与并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自上而下的数字技术适老化政策的持续推动下,老年网民规模呈急剧扩张之势。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从2022年6月的1.19亿人增加到2023年6月的1.40亿人,但老年网民数字技能相较于年轻人差距较大。60岁及以上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数字化工具获取、存储、传输数字化资源技能的比例为54.6%,而这一比例在学生网民中达到98.5%[1]。有学者习惯性地将40后、50后及更年长者划归为“数字难民”[2],提出他们被拒之于数字门槛之外而无法把握数字机会;60后、70后被称为“数字移民”,他们保有前数字时代的“浓重口音”[3]。不论是“难民”还是“移民”,老年群体长期以来被视为数字弱者,而这种刻板印象忽略了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和其对新科技的适应潜力,实际上部分老年人在融入数字社会的过程中展现了积极的态度和出色的能力。
利用互联网及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正成为老年群体积极融入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银发冲浪族”(silver surfers)的概念[4],随后被广泛采纳。“银发冲浪族”指的是年长的互联网用户[5],他们在数字媒体使用上比其他老年人更具自信和能力[6],有更强的网络适应性[7]。近年来,内容丰富、短小便捷的短视频日益受到“银发冲浪族”的青睐,成为其社会参与的新方式。2023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对2000余位老年人展开调研发现,75.1%的受测老年人有过短视频创作经历,经常发布的老年人占比为27.46%[8]。赵红勋等认为,短视频不仅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扮演信源的角色,也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可视化传播的展演空间,重构了社会实践的既有方式[9]。短视频在老年群体中的兴起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剖析“银发冲浪族”在短视频媒介上的数字实践与互动逻辑,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对于探索老年群体如何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以代际差异为重要表现的数字鸿沟现象日益凸显[10],即老年人与年轻群体在信息科技的接受、使用和知识掌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辞海》将数字鸿沟释义为在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的差别。数字鸿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电信信息管理局(NTIA)发布的报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中[1],指不同阶层群体在互联网接入时的巨大差异,即个体是否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技术资源,也就是第一道接入沟。之后随着互联网发展,物质接入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个体是否具备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技能则成为第二道使用沟。伴随近30年来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个体是否能够理解和创造新的知识构成了第三道知识沟,人们开始关注这些知识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并将这一议题引入社会和政治生活问题的讨论中[2]。
面对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学者将数字融入纳入跨越鸿沟的问题予以考察。数字融入在美国国家电信信息管理局和经济与统计管理局2000年发布的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3]中被首次提出,其用于描述行为主体在特定数字化场景下,有意愿通过对数字技术或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并对网络文化逐渐了解和产生网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和结果。数字融入不仅关乎设备获取和使用接入,更深层次指的是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群体能够实现更广泛的社会融入[4]。国内学者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就互联网设施覆盖、公共服务配套、数字技能反哺与指导、知识培训赋能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议[5],以期提升老年群体在数字技能掌握和知识获取等方面的内生动力。相较于理论层面的探讨,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短视频无疑为学者提供了研究数字融入实践的范本。有学者指出,老年群体通过短视频智能设备的“接入反哺”、媒介操作的“技术反哺”以及媒介内容的“文化反哺”来提升数字技能[6]。还有学者认为短视频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数字技能,还缓解了家庭和社会场域中的隔阂感、边缘感和距离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老年人的社会融入[7]。
数字融入被普遍认为是与数字鸿沟相反的概念。已有研究较好地阐述了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内涵、困境、路径以及短视频实践的方式、意义与反哺建议,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老年群体短视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危机与矛盾,未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基于此,本文聚焦具备初步互联网技术素养的“银发冲浪族”短视频实践,分析他们在短视频接入、使用和知识方面的实践。短视频接入主要体现在获取智能设备及短视频媒介平台的机会;短视频使用主要审视有效且高效地使用短视频平台来查找、利用和创建信息的能力,即媒介设备素养;短视频知识反映的是对短视频技术使用的理解、信任和态度。通过考察“银发冲浪族”的短视频实践,分析其在数字接入、使用和知识层面上所面临的挑战,进而在数字接入融入、使用融入和知识融入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银发冲浪族”的年龄界定主要有以50岁[1]、55岁[2]和60岁[3]为分界点的观点,本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年人口的年龄界定,将“银发冲浪族”定义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互联网用户,并以滚雪球的方式选取32位老年人进行访谈。其中,1位老年人每周直播互动3~6次,11位老年人有经常制作和分享短视频的经历,具体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三、关系与生活的重建:“银发冲浪族”数字融入何以可为
1.媒介工具的获取:“银发冲浪族”的数字接入实践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化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2023年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在数字社会的宏观政策指导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数字设备与各类应用程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深刻改变着个体信息获取和人际交流方式。老年群体也纷纷涌入智能手机使用浪潮之中。访谈发现,多数老年人的第一部手机是子女使用过的旧手机,“我儿把淘汰下来的手机给了我,平时就打打电话,拍拍照,看看视频啥的,也够用了”(LXY-7)。随着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降,老年人也主动购买新款智能手机,“我拍视频对这个手机的要求有点高,以前的手机不行,像素低,就买了这个最新款的”(TZ-30)。在现代社会,孝道的体现不限于传统的敬养和关怀,更扩展到帮助长辈适应新时代的生活方式。为老年人购置一部智能手机,既是对孝道的现代诠释,也为他们融入数字社会提供了接入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应用逐渐走入老年群体生活。有学者研究指出,从老年网民互联网功能使用情况来看,观看网络视频的比例高达87.1%,且老年网民平均每天观看网络视频的时间为85.7分钟[1]。老年群体对短视频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一代的推荐。访谈发现,子女在父辈初次下载短视频平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位使用短视频的被访者表示,短视频平台是由儿女为自己下载的,GXY提道,“怕我在家无聊,给我下载了这个(指抖音),还教我怎么刷”(GXY-24)。有的老人则是在亲戚朋友及街坊邻居的帮助下下载短视频平台的,“上个月我家隔壁的小李,就是那个大学生,他看我对这个新鲜玩意儿挺感兴趣的,就帮我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短视频平台。他一边操作,一边还耐心地教我怎么用,怎么点进去看视频”(CSJ-2)。可见,在数字接入过程中,除了家庭等强关系发挥作用,弱关系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年人与数字平台的有效对接。近年来,随着短视频技术的发展,老年人无须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便能参与生产和传播影像内容。工信部开展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专项行动,适老化标准规范相继出台。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软件也相继推出老年模式。适老化改造及信息无障碍服务无疑对老年群体数字接入起到推动作用。
2.自我呈现与家庭共建:“银发冲浪族”的数字使用实践
长期以来,在数字弱者的传统话语叙事下,不会扫码购票、不懂网络挂号等老年人标签化形象屡见不鲜。短视频的兴起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在自我展示和言语表达方面的主体性需求[2],为其提供了打破刻板印象的机会。在短视频使用过程中,“银发冲浪族”的数字素养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一方面,老年群体通过短视频账号头像设置、网名制作以及初次拍摄发布等进行了个性化生产实践。“我加入了社区舞蹈队,队长把我们跳舞的视频都发在了她抖音账号上了,后来我也想发,就让她帮我注册了个账号,头像当时就系统自带的那种,后来我觉得不好看,就换成了舞蹈队跳舞的照片。”(CYX-19)CYX用自己所在舞蹈队照片替换了原有的账号头像,这体现了她对个人形象和社交身份的重视。多数老年人习惯于“以脸识人”,自然将这种交往规则带入短视频行动框架之中。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老年人,通过独立拍摄短视频或者直播的方式将自我及家庭主动呈现在他人面前。HZ在讲述直播经历时提道,她最初是通过直播来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点滴,这让她感受到了自我表达的乐趣,“我在抖音直播半年多了,从看人家发的短视频到开始分享自己的生活,介绍我养花的经验,直到有个人给我刷了一个‘墨镜’(指抖音虚拟礼物),我才知道这东西能赚钱”(HZ-26)。老年人轻触屏幕发布短视频,将日常私人生活有选择地加工后公开呈现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呈现的短视频生产实践,展示了老年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生活智慧,重塑了这类群体的社会认知与想象。
另一方面,老年群体的家庭关系正经历一场协商与共建的动态演变。对于短视频操作技能的掌握,大多数老年人是在子女帮助下以数字反哺方式习得,“我最开始不会用啊,下载还有注册,那都是我孩子弄的,但是他一说我就明白了”(GXY-24)。子女在向父辈反哺短视频操作技能时,反客为主的子女角色变化可以增强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参与感,推进父辈数字融入的同时消弭代际隔阂,从而促进亲密关系的融洽。而且短视频平台嵌入老年群体日常生活,让其有机会了解新鲜事物,也极大地拓宽了其精神世界的边界,代际之间可以共享更多话题。特别是对独居老年人而言,短视频成为亲子日常交流的新媒介,“女儿在外地上班,怕打扰她。有次发现她的抖音号,就默默关注了,最早的时候就点点赞,后面被女儿认出来了。慢慢地我们就互相分享视频,能看到女儿的生活也心里舒坦些”(SGY-29)。从“默默关注”到“点点赞”、再到“互相分享视频”的互动过程,既填补了老年群体的情感和精神空缺,也强化了代际沟通。短视频也促进了老年夫妻的互动与合作,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夫妻间的相互讨论、评价和协作,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增进了其情感交流。LZ分享了家庭互动经历:“我老伴就喜欢拍孙子视频,每天拍好几个,然后发朋友圈,她还要教我拍,我捣鼓不来,但她发的我每个都会看。”(LZ-28)短视频平台为家庭关系提供了一个协商和共建的新平台,类似“发朋友圈”等在发挥数字技术促进社会融合和代际融洽潜在价值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亲密关系互动模式。在相互帮扶与支持的过程中强化了彼此感情与心理补偿,提升了家庭关系的韧性与适应性。
3.社交与消费重构:“银发冲浪族”的数字知识实践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我们正步入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数字时代。视觉文化在信息传播和文化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不断涌现的视觉内容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银发冲浪族”通过数字知识实践使传统的经济社会关系被重构。
一方面,短视频充当了老年群体的社交货币功能,点赞、转发、评论等行为拓展了老年人与朋辈群体的交流方式。点赞的对象既包括对内容层面的自发性点赞,也包括基于熟人关系层面的交往性点赞;转发是通过将短视频发至微信群或他人,以起到代为言说的替代性功能;评论是更为直接的线上互动方式,经由文字评论或发“表情包”来展开虚拟的社交关系。笔者翻阅经常制作和分享短视频的11位受访者的作品,相较于线下的社交互动,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交流更为频繁,许多对话内容都是围绕受访者发布的视频主题予以展开。LZE讲述道:“你看我发的这个视频,是一家人出去玩拍的,很多人留言。”(LZE-17)在她的视频下有这样的留言:“真是幸福的一家人”,“姐你出去玩了啊,啥时候回来”。在短视频互动模式下,传统的亲属等强社交关系与新结识的网友等弱社交关系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与此同时,老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形成了基于共同兴趣的虚拟共同体或社群,如舞蹈爱好者群、养生交流圈等。成员之间以分享内容、互动评论等方式形成一种基于共同爱好和目标的社群关系。CYX退休后参加了老年舞蹈班,还加入了舞蹈班抖音粉丝群,“杨老师经常把跳舞的视频分享在群里,我们就去看……我把视频放在抖音上。慢慢有几个人关注,还有一起跳舞的也会看视频……我们也会互相拍,也会发我们一个舞蹈队的视频”(CYX-19)。这种关系虽然存在于网络空间中,但具有延展至现实生活的力量,社群成员以参加线下聚会等形式,将线上的弱关系转化为线下的强关系。由此,老年群体的社交网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熟人圈子,短视频平台将相似兴趣爱好的人汇聚到一起,打破了既有的社交惯性,促进了老年群体社会资本的拓展和数字融入。
另一方面,老年群体在短视频消费实践中,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更是兼具生产与消费功能的产消者。老年人在浏览短视频或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其消费动机受到持续的激发。短视频通过视与听的复合刺激,为老年群体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这不仅满足了他们作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内在想象,也在他们的认知框架中构建起商品与理想生活品质之间的隐喻性关联。“那天孙子教我用抖音,看到个卖老花镜的,说是能防蓝光,还能折叠。我眼睛不好……孙子帮我点了几下,就下单了。”(DGF-20)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和开展直播的老年群体具有一定的商业变现潜力。他们通过身体展演、植入广告、直播带货获取经济收益,在传统消费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服务来创造消费价值,从而实现生产角色与消费角色的产消合一[1]。笔者发现,部分老年主播会在视频中巧妙地嵌入广告元素以影响观众的消费行为。HZ作为主播开启直播后,由于粉丝基数的增长,开始以直播带货等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我那个直播间,一开始就是聊天,分享我养花的小窍门。没想到,家人们还挺喜欢我的,说我的花儿养得好,问我用的是什么肥料和工具。我就顺便介绍了我常用的那些,他们也愿意买。就这样,还能有点小收入。”(HZ-26)此外,部分老年人通过精心塑造的形象展示,向观众呈现一种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老年形象截然不同的“台前”形象。这种形象展演不仅颠覆了老年群体的传统印象,更激发了老年人对精致生活的憧憬与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老姐妹,她穿着那件衣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那种风格。我就问孙子,这衣服哪里买的。孙子说,这是直播带货,可以直接在视频里下单。”(WJ-11)老年群体正从传统的产品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生产者,成为展现个性和创造力的独立媒体主体,他们获得了在消费者与生产者角色之间灵活转换的机遇,在社会中寻求并实现自我价值。诚然,老年群体制作短视频作品或直播的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涉及内容创作者、运营管理团队、多渠道网络(MCN)等复杂生态系统。能够同时扮演商品提供者与内容创作者双重角色的个体比较稀缺,能够成功整合这两种角色并取得显著成就的更是凤毛麟角。
四、从“助老”到“困老”:“银发冲浪族”的数字融入挑战
1.“信息偏食”与技能壁垒:“银发冲浪族”的数字接入挑战
老年群体在数字接入过程中面临着“信息偏食”和数字技能壁垒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信息偏食”导致老年群体信息接收范围窄化,限制了他们接触不同观点和信息源的渠道,使得老年群体浏览的多是相似视频内容,在信息接收方面形成自我封闭的状态。笔者查阅了几位受访者的短视频平台使用记录,发现其日常随机刷到的短视频内容往往与其平时的搜索记录、短视频停留时间以及点赞情况等个人喜好偏向有较高的关联度,比如舞蹈爱好者会刷到老年网红舞者视频。也有被访者表示获取目标信息存在困难,“我每次打开那个短视频软件,总是看到一些跳舞唱歌的,还有搞笑的小视频。有时候,我也想看看怎么种花养草,或者了解一下养生知识,但是这些内容好像不是那么容易找到”(HJY-25)。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分发机制是基于用户偏好和算法进行定向推送的,所以老年人长期处于信息接收的同质化圈层。“信息偏食”极易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观念茧房,左右老年人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影响其客观地认识世界和充实精神世界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认知和学习能力下降成为其接受数字技术的障碍。技术门槛使老年人难以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和学习资源,这种技术快速变革与老年人接受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数字鸿沟。“前阵子我孙子教我怎么用,后来软件又更新了,又多了一堆新功能。上次我想给老朋友分享个视频,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个分享按钮。”(DZ-22)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原有数字鸿沟被消解的同时,新的鸿沟也在不断被建构,这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现象[1]。
2.数字成瘾与社交隔离:“银发冲浪族”的数字使用挑战
老年群体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补偿性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成瘾和社交隔离的双重危机。这些危机不仅影响老年群体身心健康,还可能削弱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加剧其孤独感。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中“下一条视频”的未知感往往会吸引老年人持续触网,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时间管理上出现困难,无法自我控制。“抖音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一开始,我只是想看看新闻,谁知道,这一刷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好几个小时。”(HL-4)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点赞”功能通过奖赏机制吸引用户,使其在收获中得到满足感,从而导致成瘾行为[2]。“每次看到有人给我的视频点赞,心里就特别高兴,好像找到了一种被认可的感觉,我就越有发视频的动力。”(CJJ-18)此外,平台还采用个性化推荐策略,通过算法精准识别老年用户的特殊需求和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独居老人,平台会推送包含社交互动和情感支持的内容,以吸引他们持续在线[1]。上述过度使用行为不仅影响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还可能诱发其视力下降和颈部、背部疼痛等一系列身体不适。而短视频平台在忽视老年人潜在健康风险的同时,还利用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好奇心和对社交互动的渴望,将接触短视频的老年人“培养”成沉迷于网络的“瘾老年”。当然,老年群体的短视频使用时长仅是评估数字成瘾的一项指标,还应结合老年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功能损坏情况与持续状态来加以判断[2]。
另一方面,老年群体过度依赖短视频平台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隔离困境。独居老人ZZQ描述了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满足后,回归现实生活时感受到的抽离感和空虚感:“有时候,我看着那些视频,感觉自己好像也参与了进去,但放下手机,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ZZQ-16)同时,过度依赖短视频也导致家庭共享空间的衰落,家庭成员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数字世界中。“老伴儿成天抱着手机刷视频,眼睛都不舍得离开屏幕。”(WZJ-12)赋闲在家之后,老年人社会交流互动逐渐减少,而其内心对于融入社会的渴望并未消减。短视频平台恰恰成为老年人弥补社交缺失的替代品,但过度依赖这种虚拟陪伴所带来的满足感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隔离问题。
3.数字欺诈与观念冲突:“银发冲浪族”的数字知识挑战
以往的数字融入框架中[3],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信任处于数字融入第三层次,这一层次面临的挑战是老年群体信息甄别能力相对较弱,致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数字欺诈、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的受害者。短视频平台内容的多样性和算法推荐机制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老年人往往难以辨别信息真伪,一些“祖传偏方”和“独门绝技”的“标题党”信息利用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贩卖焦虑和恐慌以达到营销目的[4]。“视频说吃某种草药能降血压,我就跟着买了一大堆,结果吃了之后,血压没降,反而胃疼得厉害。”(GXY-24)此外,老年人信息辨析和隐私保护的能力有限,极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老年群体的信息安全权益受到威胁后,会产生自我保护的紧迫感和对网络环境的不信任感,这进一步导致老年群体产生焦虑,影响他们的数字融入。
此外,短视频内容的多样性与老年人的传统价值观产生冲突,导致他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困惑。“那些年轻人的穿着打扮,怪里怪气的。是不是我太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DZ-22)与此同时,受年龄、学习能力和媒介素养的影响,老年人在形成某种观念后,更倾向于在短视频中寻找和接受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即产生“证实性偏差”心理现象[5]。“我看视频里说有个偏方能治疗很多病。我跟我儿子说了,他说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我心里就不服气了,我觉得视频里的人说得很有道理。”(SGF-10)在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往往会强化这种偏差,老年人将接触到的支持自己观念的视频视为权威,忽视主流信息,从而导致个体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脱节与冲突。
五、“银发冲浪族”数字融入的对策建议
从结构化理论视角来审视,数字融入是一种社会行动和过程,“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的转移”[1],本质上是主体通过能动地使用数字技术应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类需求的一种社会行动过程,也是行动者想要达到的一种与数字化、智能化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状态和目标。对作为数字时代老年群体先行者的“银发冲浪族”的数字融入,要从数字接入融入、使用融入和知识融入三个层面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应对。
在数字接入融入层面,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将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愿景嵌入政府的行政理念与责任框架之中,推动适老化媒介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的迭代升级,助力老年群体更便捷地融入数字生活;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出鼓励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和数字媒介的系列扶持政策,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接入水平;强化为老服务意识,落实和监督老年群体在数字教育、数字生活等方面公共服务的有效获取,保障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平台要进行适老化升级,在智能设备操作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适老化配置,如简化操作流程、制作清晰的指引标识以及采用易于理解的交互逻辑,并拓展数字包容性的专属适老模式,如字体放大模式、一键求助模式等[2],降低平台的使用难度与复杂度;在视频内容推荐策略上应更加均衡,通过优化算法引入多样化的内容,破除“信息偏食”现象,增强老年群体的主体意识,减少其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认知惯性。此外,加强多元主体支持。鼓励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支持体系,通过开办老年大学、开展数字培训、组织技能活动等方式,推动老年群体掌握数字技能,破除技术壁垒。
在数字使用融入层面,其一,优化平台功能。从技术协助和优化算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老年群体的平台使用环境,缓解老年群体对于平台的情感依赖;根据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及短视频中的行为模式,对其进行定制化引导,推出老年人防沉迷系统,设置智能提醒和休息提示功能,自动提醒老年人休息,引导其形成合理的观看时间安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二,强化家庭赋能。倡导子女通过代际互动实现技能反哺,帮助老年群体掌握互联网及媒介平台使用技能,消除老年人对数字技能获取的恐惧感和自卑感,实现其数字融入的价值与活力;年轻人给予老年人相应的陪伴与引导,主动倾听老年人的想法与需求,给予老年人心理上的安慰,增进对其的理解与关怀。其三,丰富社区活动。实现社区“线上+线下”活动参与联动,结合老年人活动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社交生活,减少其对数字媒体的过度情感依赖,缓解老年群体的孤独感;社区牵头创建老年社群组织,发挥同辈群体对于促进数字技能学习的作用,鼓励已经学会使用数字平台的老年人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指导,使老年群体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数字融入的可行性。
在数字知识融入层面,一方面,强化政府监管。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平台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切实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平台监管,注重信息安全问题,降低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活中隐私泄露和网络诈骗风险;以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形式,向老年群体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风险防范意识和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规范平台内容。建立完善的平台内容审核与规范机制,确保传播内容真实有效,对谣言及虚假信息快速识别、及时处理并进行源头追溯,降低网络风险的发生概率。此外,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科普宣传等对老年群体进行价值观引导,帮助老年人提升信息识别能力和对数字风险的感知能力,在让老年人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的同时,真正实现数字时代的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玉水〕
[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周裕琼:《当老龄化社会遭遇新媒体挑战数字代沟与反哺之学术思考》,《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12期。
[3]杨建宇:《数字难民的数字机遇——创建包容性信息社会的政策重点》,《青年记者》2013年第24期。
[4]M. J. Cody, D. Dunn, S. Hoppin, et al., "Silver Surfers: Training and Evaluating Internet Use among Older Adult Learner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999, 48(4), pp.269-286.
[5]N. Selwyn, "The Information Aged: A Qualitative Study of Older Adult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4, 18(4), pp.369-384;L. Damodaran, W. Olphert, S. Phipps, "Keeping Silver Surfers on the Crest of a Wave-Older People’s ICT Learning and Support Needs", 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 2013, 17(1), pp.32-36.
[6]C. Russell, A. Campbell, I. Hughes, "Ageing, Social Capital and the Internet: Findings from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ustralian ’Silver Surfers’", Australasian Journal on Ageing, 2008, 27 (2), pp.78-82.
[7]T. Olsson, D. Viscovi, "Who Actually Becomes a Silver Surfer? Prerequisites for Digital Inclusion", Javnost-The Public, 2020, 27(3), pp.230-246.
[8]数据来源:https://news.bnu.edu.cn/zx/xzdt/a74379283b9d422382e4162284de7047.htm。
[9]赵红勋、史可凡:《数字反哺:农村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实践研究——基于中部地区B村的学术考察》,《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年第1期。
[10]黄晨熹:《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挑战及对策》,《人民论坛》2020年第29期;张鑫:《老年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1]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4期。
[2]P. Attewell, "Com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1, 74(3), pp.252-259;唐文浩、李梅、陈友华:《新冠疫情、技术进步与数字鸿沟消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陈友华、宗昊:《数字反哺:年长世代的“精神接入”何以可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顾小伟:《电商直播与消费模式认同的变化:以东方甄选为例》,《学海》2023年第6期。
[3]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 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00, pp.2-32.
[4]赵娜、邝木子:《新媒体时代老年人数字融入机制研究》,《传媒》2018年第22期。
[5]陆杰华、韦晓丹:《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人口研究》2021年第3期;匡亚林、蒋子恒、张帆:《从“阻老”到“助老”:老年群体数字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靳永爱、胡文波、冯阳:《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使用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人口研究》2024年第1期。
[6]赵红勋、史可凡:《数字反哺:农村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实践研究——基于中部地区B村的学术考察》,《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年第1期。
[7]肖冰燃:《后喻文化视角下老年群体的短视频使用行为探析》,《新闻前哨》2023年第17期;何志武、董红兵:《短视频“下乡”与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重构——基于一个华北村庄的田野调查》,《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年第3期;晏青、李宁馨:《联结、驯化与社会应许:农村老人短视频使用与社会融入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年第6期。
[1]A. Stallmann, "Silver Surfer in Internet", Information: Wissenschaft & Praxis, 2012, 63 (4), pp.217-226.
[2]M. E. Raptis, G. N. Dick, "The Rise of the Silver Surfer: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as Provider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o Senior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cs Education & Research, 2005.
[3]蒋俏蕾、陈宗海:《银发冲浪族的积极老龄化:互联网使用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12期。
[1]翟振武、张逸杨、彭兰凌:《老年人是否网络“沉迷”:概念、现象与影响》,《人口研究》2024年第1期。
[2]杜鹏、马琦峰:《银发网红:缘起、机遇与挑战》,《社会建设》2023年第2期。
[1]钱平凡:《产消者:正在迅猛崛起且影响日增的新种群》,《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冀县卿、王兴锋、王琢:《互联网嵌入、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共同富裕》,《江海学刊》2023年第1期。
[1]李梅、陈友华:《关于数字鸿沟问题的若干思考》,《人口与社会》2022年第1期。
[2]亚当·奥尔特:《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87页。
[1]孙瑜晨:《老年人数字成瘾的体系化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
[2]翟振武、张逸杨、彭兰凌:《老年人是否网络“沉迷”:概念、现象与影响》,《人口研究》2024年第1期。
[3]A. Nguyen, Y. Hong, L. Gardner, "A Taxonomy of Digital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Digital Inclusion",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CIS), 2020.
[4]任航、孙一萍:《健康传播视域下老年群体短视频接触研究》,《传媒》2022年第6期;陈泓历:《智媒时代公众信息焦虑症候及其价值引领》,《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5]郑雪婷:《短视频平台银发网红现象研究:特征、影响与困境》,《视听》2023年第7期。
[1]方惠、曹璞:《融入与“断连”:老年群体ICT使用的学术话语框架分析》,《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3期。
[2]匡亚林:《老年群体数字融入障碍:影响要素、用户画像及政策回应》,《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