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高考试题特点和考查角度的小说复习策略

2024-10-22谭红陈剑泉

学语文 2024年5期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发布以后,语文试题呈现新的特点,小说的考查角度也随之在发生变化,那么小说复习就应该与时俱进,运用新的策略。我们提出的新高考小说复习策略有:以篇为单位,以小说为什么这么写为引擎;在阅读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建构知识与能力;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任务,不能完全依赖答题模式;以形成结构化体系为目的,在结构中学习。

关键词:试题特点;考查角度;复习策略

近两年的全国卷和新课标卷,有四套卷子考了小说,每一套试卷的小说阅读理解题,在问答题中都有一道指向了“问题解决”的素养考查,这些题目基本上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刷题来获得解答问题的思路。为什么呢?因为高考逐渐由“解答试题”转向了“解决问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与能力、发挥学科思维、针对学科任务或现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形成的着力点往往不在于学科知识点、学科能力点的掌握,而在于对这些知识点、能力点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把握。然而,很多教师在小说复习时却并没有与时俱进,仍然采用知识点与能力点逐个攻克的传统方式进行复习,所以对新题型难以有所突破。那么,新高考背景下语文试题有什么新的特点呢?小说考查的角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呢?

一、新高考的语文试题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1]的高考评价体系,随后高考试题便逐渐发生变化,相较于2019年以前的高考,到了2023年,语文试题新的特点充分凸显出来。

(一)思维量越来越高。新高考试题不再将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考查作为重点,而是着力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考查学生对体系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比如,论述类文本,不再只关注信息的筛选、概念的理解、内容的概括和简单的论证与推断,而是进一步深入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产生的缘由或存在的背景,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二)综合性越来越强。新高考所设置的试题,常常需要综合多个知识点与能力点才能解答,不再单纯的考查某个知识点与能力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2]比如,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一般不再满足于单独对文本信息的概括或者对情节结构的梳理等。

(三)应用性越来越突出。新高考不只是强调对知识与能力的理解掌握,更强调运用知识与能力、发挥学科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词语填空、补写句子、语句效果分析等,都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去对试题加以分析,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才可能得到答案。

二、新高考的小说考查角度

从新高考的语文特点来看,小说考查的角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不妨与传统高考(指2019年前的以知识与能力立意的高考)作一个比较,发现传统主要考查小说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新高考则添加了对小说为什么这么写的考查,如表1。

从表1来看,传统对小说阅读理解的考查,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二是对小说形式的理解。因此命题者要么从小说的内部各构成要素即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的角度设题,要么从小说的叙述手法即形式的角度设题,如表1中列举的2018年全国Ⅱ卷,一道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命制,一道是从叙述手法的角度命制。

新课标(2017版2020年修订)颁布之后,考题在悄然发生变化,各套试题在继承传统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创新考查题,比如2023·新课标Ⅱ卷,第8、9题如下: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其中的第8题沿用了传统的考查角度,考查的是学生对叙述手法(形式)的理解,第9题则是创新的考查角度,考查的是对各种关系的理解。新增了对关系考查的试题有很多,包括2023·全国乙卷、2022·全国甲卷、2022·新课标Ⅰ卷、2021·新课标Ⅰ卷、2020·新课标Ⅰ卷等。总之,新高考对小说的考查基本上增加了对小说为什么这么写的角度。

按照常规思维来看,考查角度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复习策略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事实是,老师们仍然按照老套路来复习,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权威”复习资料没有及时更新,二是一线语文教师面对新的考查角度并没有良好的应对策略。

三、新高考的小说复习策略

我们根据新高考语文试题出现的以上新特点,结合小说考查的新角度,提出以下新高考的小说复习策略。

(一)以篇为单位,以小说为什么这么写为引擎

传统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逐个攻克的复习方式,往往借助一篇或几篇小说,对某个知识点或者能力点进行攻克。这种复习方式往往浪费了小说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占有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是零碎的、分离的。比如,为了攻克小说情节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专门针对2024年高考的《三维设计》复习资料就选择了谈歌的《秦琼卖马》、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戴涛的《一片苍茫》、曾利华的《感谢》、川端康成的《秋雨》五篇文章[3],每篇文章只提出一个有关情节的问题,这五篇小说所涉及到的其它知识点、能力点等都撇开不管,这样既占有了高三学生宝贵的时间,也使小说的复习价值损失很大,这些知识点与能力点也难以统摄进学科知识体系。

为了充分利用小说的复习价值,节约学生的时间,我们提倡“以篇为单位,以小说为什么这么写为引擎”的复习策略。以篇为单位,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小说的复习价值;以小说为什么这么写为引擎,目的在于探索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内容、叙述方式等各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以红柯的《麦子》这一篇文章为一个复习单位,分别提出以下四个问题为引擎:

①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②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③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④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这四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探索相应的关系才能够攻克。第①题探索的是“麦子”本义与象征义的关系,“麦子”与小说主题、情节、环境、人物、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第②题探索的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主题、情节、人物、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第③题探索的是比喻、象征手法与小说主题、情节、人物、环境、作者情感、读者心理之间的关系。第④题探索的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这四个问题都属于创新考查题,以这些问题为引擎,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说内部各构成要素、作者、读者、叙述方式等相互之间的支撑和制约关系,使学生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形成综合性的解读通道,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小说的各方面价值为阅读理解服务,并节约了复习时间。

(二)在阅读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建构知识与能力

创新考查题虽然考查的是关系,但对涉及关系的各构成要素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探索这些关系的前提,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与能力,是根本无法探索这些关系的。因此,建构小说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建构呢?如果按照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要素逐点突破,则可能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难以形成素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在阅读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建构知识与能力。阅读思维实际上就是探索小说阅读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制约与支撑关系的思维,涉及到各要素的内涵、特点、功能,即只有掌握了各要素的内涵、特点、功能之后,才可能理清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学生要想形成小说的阅读思维,就不得不建构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由于这些知识与能力是因需而学,即学即用,学生建构这些知识与能力的目的性就很强,积极性就很高,而且不会显得枯燥。比如下面这道题: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2022·新课标Ⅰ卷)

这道题实际上是在探索事件改写与作者意图(文本主题)之间的关系、改写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等。如果要把这些关系梳理清楚,那么学生就需要掌握有关小说主题和有关小说人物形象的知识与能力,比如,小说的主题指什么?小说的主题一般是如何表现的?如何概括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包括哪些方面?小说的人物形象如何概括?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小说人物形象有哪些功能?等等。复习时应根据探索关系的需要,来建构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先盲目的进行知识点与能力点的逐个突破,最后才来探索关系。

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拟了一个小说阅读理解的知识与能力清单,要求学生把这个清单作为一种工具进行查阅。在探索小说阅读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时,把需要建构的相应知识点与能力点分析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从清单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并在清单上作好标记,最后根据清单的提示,结合要探索的关系,来深入理解和建构这些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探索不同的关系,便会建构不同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当这些知识点与能力点在清单上都作了标记,则说明所有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建构就完成了。

(三)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任务,不能完全依赖答题模式

传统的小说复习,常常借助答题模式,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模式,便能应对高考了。答题模式应对传统的考查角度,确实有效。比如,对于情节的概括,其模式[4]就有:

①模式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②模式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但如果是创新考查题,这些模式便不起作用了。如果一再要相信模式,那只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实际上就是探索小说各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思维。因此,我们认为小说复习时,不能完全依赖答题模式,而应以解决小说阅读的核心任务为中心,运用小说阅读的相应知识与能力,在探索关系中解决问题。比如解决下面这道题:

①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2023·全国乙卷)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分析:

这个任务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如何营造)

这个核心关键词指向小说阅读的哪些角度?(叙述特征与叙述内容)

这些角度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叙述特征包括叙述者、受述者、叙述顺序、叙述方式、叙述节奏、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空间、叙述腔调等,叙述内容包括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

这个任务探索的是哪些关系?(叙述特征、叙述内容与浑然一体的关系)

浑然一体的内涵是什么?(各构成要素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围绕核心任务,展开对问题的分析,梳理各种关系,建构相应的知识点与能力点,这种复习方式,摆脱了对答题模式的依赖,形成小说的阅读思维,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陌生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思维加以解决。

(四)以形成结构化体系为目的,在结构中学习

新高考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对学科体系要有深刻的理解。小说复习也要帮助学生建构小说阅读的各种关系结构,形成小说阅读的学科体系,要求学生在关系中解决问题。而在探索关系中建构每个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做法,实际上体现了在结构中学习的理念。那么我们最终要求学生要建构什么样的小说阅读结构体系呢?我们根据小说写了什么、小说怎么写的、小说为什么这么写的思路,梳理了如下小说阅读的结构体系,见图1。

小说复习一开始的目标就应该直接奔向上面的这个结构关系,而着力点却是从图1的中间部分即“小说为什么这么写”切入,也就是说从探索关系入手,在探索关系中建构左边的内部构成要素和右边的小说叙述手法,即在结构关系中建构知识与能力。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发布以后,语文试题呈现新的特点,小说的考查角度也随之在发生变化,那么小说复习就应该与时俱进,运用新的策略。我们提出的新高考的小说复习策略,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力求帮助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结构性的小说阅读体系,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结构体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48.

[3][4]孙翔峰.三维设计[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46-56,52.

(谭红,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院长;陈剑泉,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正高级教师,149跨区域教育联盟主持人)

[责编:夏家顺;校对: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