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观察与探索
2024-10-22陈希方鸣
摘要:随着新教材的施行,整本书阅读已经在教学一线展开实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呐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从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分析教学状况,总结相关经验,提出教学建议,以更好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施行后,“学习任务群”重构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更是体现教学阅读本质的回归。如何指导学生读整本书,从而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对很多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早在2017年,我们便有意识开始“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教学。2019年,申请市级课题《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观察与探索》,该课题组从当年9月开始,在2019级、2020级、2022级三届学生身上开展了阅读教学实践。拟定《呐喊》《红楼梦》为阅读书籍,系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实践,观察学生阅读状况,并针对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行动实践
在2019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新教材尚未开始施行,我们使用《呐喊》进行教学。第一次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选择学生和教师都熟悉的文本,有利于教学的实践,虽然课标中要求的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呐喊》也收录于课标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里[1],因此整体符合课标要求。等到2020级、2022级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实践时,新教材已经开始施行,《红楼梦》为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侧重于整本书教学策略的实践尝试,总结阅读教学经验。在现行的多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呐喊》里的《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等篇目均有入选;该书也是初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等到2020年,教师有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经验,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开始《红楼梦》整本书教学时,便能不慌不忙应对。然而,2020级学生虽然使用新教材,但还是老高考模式,面对《红楼梦》这座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教考衔接不够密切,在教学上还是有很多不足,因此我们又继续观察了2022级学生的教学状态。如果说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2019年是探索,2020年是开始实践,那么到了2022年才是真正的上路前行。
(一)《呐喊》阅读实践情况
版本选择。《呐喊》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呐喊》阅读版本各个出版社和不同时期的变化不大,我们选择“译林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版本,作为第一次实践整本书阅读的阅读书目。
教学过程。在《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切实可操作的阅读经验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共设计了8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最初还是以单篇教学的形式对小说重点篇目进行分析解读,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而后寻找合适的联结点,将独立的各篇小说打通,以主题视角切入鲁迅的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如“《呐喊》中的农民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鲁迅的生命哲学之反抗绝望”“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突围”等。同时,结合高中学生特点,寻找贴近学生内心世界的、合适的生发点,让学生重新“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如“鲁迅的现代意义解读——以《呐喊》为例”。最后,还将鲁迅小说与契诃夫小说进行比较阅读,从人物形象、主旨内涵、文化背景等角度进行对照,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将读写结合,完成比较阅读读书报告,以加深对《呐喊》的理解。
教学总结。《呐喊》的阅读实践中,每周一节课,一学期里阅读鉴赏4课时、阅读分享3课时、比较阅读1课时,共8课时。在第一次实践中,教师本身经验不足,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阅读赏析、专题鉴赏,加之文本是作品集的形式,教学似乎还是过去的形式,没有太多的突破。但我们意识到,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生喜欢并能积极参与的方式进行。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不同,注重个别指导,帮助他们从别人的经验中感悟读书乐趣,吸取读书经验,让他们能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红楼梦》阅读实践情况
2020年开始,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在2020级学生中,通过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任务、阅读指导的分析,立足于学生学情,我们选择以“不朽的红楼”为单元主题,确定了四个单元学习目标。为了实现单元目标,设计了九个课时的阅读学习任务,搭设了四种课型的单元教学框架,涉及情景创设、自主阅读、读书札记、朗诵、精读、互文比读、整合探究、小组合作、表演、写作交流等方式的单元学习方法,还设计了作业与阅读后评价体系。
在2022级学生中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整体延续2020年的实践内容,但对课堂内容进行了优化,尤其是加强读写的运用。
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从学习目标角度来看,9个课时的阅读任务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课堂从青春故事、前五回、探春形象、宝黛爱情、女性观、细节手法、日常生活描写中的“礼”、人物创作的诗词、小说主旨等方面,带领学生通读全书,探究“不朽的红楼”文质兼美的语言特色,感受小说表现出来的饮食、建筑、医药、服饰等多种艺术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辨别,学习和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从学习活动角度来看,阅读教学从过去的单一阅读活动转到综合实践活动,转变了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欣赏红楼梦人物创作的诗词时,将林黛玉的《葬花吟》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诗朗诵,或绘制书签,或制作海报,或以文字论述,来表达对《红楼梦》诗词的理解与喜爱。在探究《红楼梦》日常生活中的“礼”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府第布局平面图,不仅调动了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荣国府的了解和人物权力关系的感知。在思考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们对待“礼”的态度的时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派出代表走上讲台,分享自己从《红楼梦》里找到的相关事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从学习评价角度来看,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通过“我的红楼阅读之旅”评价量表,从过去的注重阅读结果评价转而重视对阅读过程的评价。《课程标准》的教学提示中提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果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2]因此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教师做好阅读活动的组织。例如在探讨人物形象的专题阅读活动中,师生讨论选择探春为阅读对象,由学生自由组成阅读小组,分组协作,从“敏”的含义、“敏”的根源、“敏”的价值等不同方面去探讨探春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从其他角度探讨亦可。然后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依据“我的红楼阅读之旅”评价量表,从阅读计划完成情况,到阅读过程中的摘抄、批注、梳理、概括、评价、思辨和分享,再到最后个性化的编演创作等方面,完成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观察
我们所在的学校为省级示范高中,有较浓厚的阅读氛围,每年校园“读书节”活动精彩纷呈;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50%,高级职称占40%,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综合素养较好,整体上来说有较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基础。但是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然发现一些问题。
(一)教师理论知识缺乏
阅读教学的元认知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如文本主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对话理论等都先后影响了阅读教学。不同的阅读理论混杂一起,阅读教学方法莫衷一是,必然会让一线教师不知所措,阅读教学也会陷入混乱和困惑。
在这样的阅读困境之下,加上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因本身理论知识缺乏,更难以明确用何种阅读理论进行阅读教学。有些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代替学生去分析人物、分析情节,学生做题等传统的教学状态。不仅不能展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色,学生也无法从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除此以外,教师的文艺学、美学相关理论知识也较缺乏。虽然学生无需特别研究文艺理论,但是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他们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并能根据文学理论设计阅读学习活动,才能让他们在理论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和探究文本。
(二)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
在长期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各不相同是一个常态。不仅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有差距,即使是分班后同一个班级内部学生之间也不一致,甚至差距还比较大。阅读能力可以从整体感知、理解探究、鉴赏评价三个维度评判,而我们学生整体上在理解探究与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欠佳。在阅读兴趣方面,学生大部分对理论性的作品兴趣不大,阅读的多样性不足;在阅读过程中,部分同学具有较高的阅读策略使用意识,仍有部分同学不会总结和使用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有阅读目的、阅读任务,与常见的阅读行为不同,学生需要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目标。因此,面对不同阅读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的阅读活动、阅读任务设计就需要有层次,而阅读又一个生成性的过程,这又增加了阅读教学的难度。我们在《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较深层次的阅读任务如“《呐喊》中的农民形象”分析,有的学生分析深刻、逻辑清晰,也有学生只能总结出人物。在课堂讨论中,就成了部分同学之间的交流,有部分同学几乎没有参与,这部分同学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经验。
(三)阅读教学时间不足
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高中生阅读一般文章每分钟不少于600字。理想状态下,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通读完《红楼梦》(前八十回约61万字)至少需要17天。然而,作为高中生,在繁重课时作业下能每天安静读书一小时实为不易。实际阅读中,大部分学生通读完整本书至少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能每天坚持并有效率阅读,同时完成相关阅读任务的学生也就更少。
教师教学整体时间不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必修阶段要求安排18个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集中教学前,教师往往需要提前布置好相关阅读任务,批阅学生阅读笔记,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完成相关阅读教学任务。例如在我们《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安排了9个课时,学生对“宝黛爱情”专题阅读极为感兴趣,学生主动要求表演《红楼梦》的经典情节,绘制《红楼梦》的精彩画面,吟唱《红楼梦》的动人诗歌,这里就超出预计的课时,整体教学时间不足。我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当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课堂,这样就比教师单向解读,耗时更多;加之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2-3个课时,整体来说,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教学课时并不多。
(四)师生共读被忽视
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旁批点评,是较有效的一种阅读策略,学生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注重前后钩连,培养学生的联想式和发散式思维。这个过程,是学生直接的阅读认知,也是教师最能直接了解学生学生阅读状态、阅读能力的过程。但阅读教学实际中,师生课堂共读过程常常被忽视。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通常呈现为分段、散点、拼凑的形式,而这样的阅读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状态,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行为是作为课外阅读作业完成的,学生带着阅读任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在课堂上着重解决阅读任务。课堂上,阅读教学往往关注学生阅读的结果,忽略了阅读过程的监控与跟进,如此一来,学生阅读速度、阅读状态如何,教师很多时候都不清楚,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指导更是少之甚少。
(五)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呐喊》的阅读教学评价主要以“阅读报告”“研究综述”的形式展开,教师统一对学生的阅读报告和研究综述进行评价。《红镂梦》的阅读教学评价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我的红楼阅读之旅”评价量表,我们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记录阅读心得,能与他人分享,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虽然《红楼梦》阅读的教学评价有一定的改变与更新,但只有部分教师进行了尝试,学生参与面小,没有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形式”大于内容,难以进行合理评价。大部分班级评价依然是较单一的状态,还是集中在学生“写”、教师批改的形式上,没有呈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化探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双向的、漫长的过程,教学策略潜藏于教学活动中,阅读门径于阅读过程中自然生成。然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一蹴可及,即使理论丰富,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不断修正并逐步实现。通过两本不同的小说、三届学生,我们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观察,并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知惑要解惑,才会让我们的实践观察对未来的教学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阅读理论学习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阅读体验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成为阅读活动中的主人。整本书阅读教学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开始,合理并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是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理论,提高自身阅读理论知识,具备深厚的教学理论素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有用的学习材料。同时,还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比如在地方名师工作室、教研基地的指导下,开展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以取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进步。
(二)尝试阅读分层教学
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教授学生某一本书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更在于让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从而真正爱上阅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成长为一个会思考的幸福的人。而与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共同研读一本书,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目前,整本书阅读都以原始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尝试在同一个年级甚至同一所学校,统一整本书阅读课程的上课时间,将整本书阅读设置为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专长开设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整本书阅读选修课程,并设计难度不等的阅读任务。或者,在班级内部,形成不同的阅读小组,依照前述的方式开展分层教学,在班级内部设计多样性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阅读课程或阅读小组,真正走进阅读,在阅读课程中有所收获。
(三)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
选择学生合适的阅读文本,要考虑三个问题:“怎样让学生关注到一本书,应该为学生推荐什么样的版本,如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内容的层次”[3]。学生在高中阶段要不断的加强阅读,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精神。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整本书的阅读文本,其内容以及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文化传承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首要标准就是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因而在选书的时候要多角度考虑,不必局限于《红楼梦》与《乡土中国》两本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可以依照课程标准中的建议选择,也可以从教材节选课文的长篇作品中选择。在一些资源充足的学校,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专项阅读书目。
(四)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阅读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整体,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与关注阅读结果同样重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策略,而这些策略很难通过教学来获得,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建立起来的。因此,老师应该设计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关注阅读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策略的指引下,通过实践和探索,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最终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体验反馈出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还需加强阅读过程中的读写说结合,在阅读、讨论、分享之后,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丰富思考、加深理解。
(五)丰富教学评价体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除了对阅读结果的关注,阅读过程评价也极为重要。如阅读过程中的讨论、分享,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使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让阅读讨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同时,还要拓展评价体系的媒介,除了书面的形式,话剧表演、视频制作、创意朗读、书画结合、服饰设计等形式都可以编写进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中,学生通过各种有趣且有益的活动,掌握和发展各种阅读技巧,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会。而这些活动,想有更好的效果,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因此也就需要学校、年级的支持与统筹安排。
总之,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建构,思维得到长久的发展,审美能力慢慢提高,从而潜移默化地传承文化。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已有一定的收获,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教师需要安静下来读书,放宽眼界,耐心、细致、持续不断地引导,从而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学习能力。但阅读不仅是语文老师的工作,要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阅读与学习当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成为真正阅读者,还需要学校、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才能向着目标越走越近。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7,13.
[3]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02.
(作者:陈希,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教师;方鸣,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校对:张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