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情境意识,提倡辩证思维
2024-10-22程宏骏
摘要: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体现出四种意识:强调思辨意识,正视现实问题;注重多种情境,强化综合测试;迎合时代潮流,借鉴传统文化;看似司空见惯,实则精准定位。2024年新高考全国I卷的作文命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与宗旨,表现出命题者的价值期待,强化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在综合情境中回归文化传统,从普遍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情境意识;辩证思维;新课标;作文
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为通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考试题的重头戏,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的作文命题体现了以下四种意识。
一、强调思辨意识,正视现实问题
思辨,即思考辨别,其哲学涵义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考,特点在于全面看待问题,反对固守一隅或一叶障目。任何事物都有截然相悖的两面性,正反相辅相成,又和谐统一。如何在事物的两面性中找到平衡点并给予客观评价,是思辨意识的首要任务,而2024年全国I卷的作文命题正体现了这种意图。
任何一种新科技的出现,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伴生局限性,互联网的诞生自然也不例外。在先进的操控能力的运作下,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30年前谁能预料到21世纪初我们将面临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爆炸时代?但这一切真真实实地在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信息的检索、聚合、归纳,在互联网的运作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便捷,很多以往必须皓首穷经才有可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往往“谈笑间”就能迎刃而解。从互联网面世后的现实情况来看,人类面临的问题似乎的确少了。
但是,按照哲学上的辩证意识,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一劳永逸只能是幻想。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事物的诞生必然会伴生其对立层面的出现。互联网帮人类解决了大量问题,但新问题也必然会出现,比如实体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分崩离析、黑客技术无孔不入、高科技犯罪难寻踪迹、网络易容真假难辨等等,都让人深感焦虑。因为有高科技的加持,这些新问题可能会更加复杂,对人类思维和智慧的考验将会更加严苛,出现更多的问题可能势所难免。未知领域呈现出的“诱惑”将会吸引我们重新披挂上阵,励精图治,去解决更多新出现的问题。
所以说,2024年全国I卷的作文题,表面上看,是让学生评价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多”还是“少”,实则考察了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意识。这种多元立论和辩证意识都是值得提倡的,打破了之前有些高考作文题单一的立论模式,论证思路开始变得丰富而多元。如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强调“好的故事”“故事是有力量的”,立意可谓大而无当,过于空泛:“好的故事”之“好”,有什么具体标准?所有让人心血沸腾的故事都属于“好的故事”吗?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暂时沉浸于虚幻世界而忘记生活痛苦的“故事”符合不符合“好”的标准?这种大而无当的立意,表面上看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阐释空间和多层写作视角,实际上根本抓不住重点,原因就在于立意过于空泛,难以形成写作的聚焦点,容易导致形神皆散,主题模糊。而2024年的全国I卷作文题就不同了,如果仅仅论证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多”或者“少”,都体现出立意的狭隘;唯有全面看待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影响,从人类发展的动态视角而不是静止视角来客观看待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明晰互联网带来的问题无论“多”还是“少”,其实都是相对的,最终指向是人类在尽享新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在立足新科技的基础上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问题少”是表象,“问题多”才是实质,两者积极转化,循环往复,这个动态过程是无穷无尽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种带有思辨意识的作文立意,才是高远的。
二、注重多种情境,强化综合测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积极提倡“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1]。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就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感受、情感体验或者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创作时的领悟感触;社会生活情境就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形成的具体环境,是学生积极实践的具体场域;学科认知情境则是指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具体运用情况或者语文实践。[2]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三种情境意识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2024年新高考I卷就很好地体现了三种情境意识的杂糅和综合。在互联网几乎渗透所有领域的时代,互联网产生的问题多还是少,互联网能否解决学生的所有疑惑,如何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缺陷,使用互联网如何扬长避短等等问题,都和学生的切身感受有着密切关联。身处互联网环境中,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处处都能感受到互联网的痕迹,但如何阐释互联网对社会、对个人的具体影响,还需要学生作深度思考。这就体现出个人体验情境的意识。
互联网出现后,社会问题或者精神问题究竟多了还是少了?客观回答该问题,需要学生将眼光和视野投向具体的社会环境,正确看待互联网产生的真问题,杜绝凭空臆想的假问题,将“互联网在具体社会场域中产生的问题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在社会生活情境中找到客观科学的答案。
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和每位学生的切身感受都有密切关联,具有实实在在的普遍性。这契合了每位学生的个人体验情境;将解决问题的方向投向真实社会,把切实的社会问题作为探究对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明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出社会生活情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影响。而解决作文材料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又离不开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进行积极的知识迁移,利用从具体实践中得来的真实感悟客观看待互联网的存在,科学预见互联网的未来价值,强化作文的理论性和哲理性,进而加深作文的深度,这又是学科认知情境体现的作用。
也就是说,就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而言,现象的普遍性契合了学生的个人体验情境,现象的实在性体现出学生的社会认知情境,而以上两种情境的呈现需要学生的学科认知情境来进行探究,学科认知情境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保障。所以说,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积极提倡的三种情境意识,也完全契合新课标“命题和阅卷原则”的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3]
三、迎合时代潮流,借鉴传统文化
迎合时代潮流是新世纪高考作文重要的命题方向,但这种迎合意识必须建立在事物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这一基础上;如果作文提供的材料虽然契合了时代潮流,但却让学生感到生疏和无感,这样的作文材料往往起不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因为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材料的具体内涵。
新课标的命题原则提到:“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颇、怪题。”[4]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的命题就体现出以上特点:互联网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话题,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值得今天的高中生重视和警惕;将互联网作为作文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完全避免了“偏颇”和“怪题”现象。那么,面对新生事物互联网发展衍生出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新课标命题原则提供了答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5]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刻内涵几乎包含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所有哲理和方向。互联网话题无疑是当代文化问题,互联网的诞生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包含了应对新生事物的原理,这需要考生去挑选、甄别和落实。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体现出人类智慧和科技力量的伟大。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互联网正是人类的聪明才智逐渐积累并最终产生质变的产物;互联网能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但随之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旧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都是呈加速度递增的,这又符合老子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维;如何看待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孔子说“过犹不及”,发展太快和发展太慢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如何解决互联网产生的问题?儒家的“中庸”思想又提供了答案:找到发展的平衡支点,防止“过”或者“不及”的倾向。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过快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可以到传统文化蕴含的真知灼见中寻找适切的答案,这是2024年高考考生增强文章内容丰厚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标积极提倡的价值观。新课标的教学宗旨,必须成为高考作文题的价值指向。
四、看似司空见惯,实则精准定位
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熟视无睹,这似乎是人类的共性和通病。眼睛明亮的人,对身边的美景常常视而不见,但海伦·凯勒却提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哲学思考。这实实在在地提醒我们:珍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互联网带来的问题,更在人们的思考之外,甚至有人认为:避免互联网的缺陷,那是科学家解决的事,和普通民众无关。2024年全国高考I卷的作文题,却围绕人们司空见惯的互联网现象,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何辩证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缺陷?从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到精准定位地提出问题,反映了命题人对未来人才的殷切期待。
身处考场、即将进入大学深造的高中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未来争夺高科技阵地的主力军。在作文题中提出普遍的社会现象,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索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学生明白科技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福音,也有可能是灾难。面对高科技,我们如何扬长避短,防微杜渐,最大化地利用其积极价值,这是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必须思考的问题。2024年新高考作文I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而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你做好应对的准备没有?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问题,让期待和责任共生并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对身处考场的学生而言,在文中表达出创新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也是提升文章深度的积极途径。
就当前作文的具体写作模式来看,很多学生都注重材料积累和作文技巧的巧妙运用,尤其作文材料的收集、挑选、归类和运用,学生对此往往都得心应手,却不曾想到这些松散、零碎的材料对作文能力的提升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因为不成体系的材料难以形成思维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如果从内容完整的经典名著中汲取恰如其分的素材,对作文内涵的提升无疑是一条极好途径。[6]如针对2024年新高考全国I卷互联网产生的问题多还是少的辩证性问题,就可以从《西游记》中汲取类比性材料对其进行深度论证:取经大业是由八十一难历练而成,每一难都构成到达西天的坚实步伐。如果以解决每一“难”带来的成就感为坐标轴,之前的灾难已烟消云散,但之后往往要面对更大灾难,取经事业就是在消解灾难和迎接灾难的动态过程中逐渐达成的,最终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恰如互联网产生后,之前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但终究会是人类的智慧取得胜利。这样,作文的命题立意就和经典名著有机连接起来。这是一种提升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值得学生在今后的作文测试中积极尝试。2024年新高考全国I卷的作文命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与宗旨,表现出命题者的价值期待,强化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在综合情境中回归文化传统,从普遍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是成功且值得点赞的。
参考文献:
[1][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49,49,49.
[2]杨大忠.教学情境的界定、设置与反思[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5).
[6]杨大忠.经典名著:“活”的写作素材[J].作文新天地,2023(12).
(作者:程宏骏,安徽省铜陵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校对: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