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探索

2024-10-22叶晓敏

学语文 2024年5期

摘要:“1+X”群文阅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引入这种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项脊轩志》为例,对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的教学路径进行探索,并将其梳理为巧设议题、精选群文、阅读讨论、展示成果四个步骤,对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1+X”群文阅读;核心素养;语文教学;《项脊轩志》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也是人们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高中语文不仅要肩负起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更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思想快速成长变化的青少年。基于此,许多教师在新课改、新考改的大背景下,正积极地探索更高效的阅读教学法。

“群文阅读”这一概念的正式问世,最早可以追溯到赵镜中教授在一次主题演讲中提到的建议——语文教学变革要“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他多次呼吁教师尝试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自此,群文阅读逐渐传播开来,并由众多学者和教师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王东明曾对“群文阅读”作过如下定义:“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2]

“1+X”群文阅读教学是“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模式之一,是指以单篇精读课文或教材单元主题作为“主要线索”进行文本组合的阅读教学模式。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对“1+X”群文阅读曾经作过如下阐述:“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3]这里的“1”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也可以是围绕课文内容设置的某一议题,“X”则指与课文或议题相匹配的其他阅读文本材料。

结合多位专家对“1+X”群文阅读教学的阐述,笔者试将这一阅读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师根据某篇精读课文或单元主题作为“主要线索”进行多文本的组合,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文本探究议题展开群文阅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并生成自我的阅读思考。

一、群文阅读的现实困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正式颁布,笔者所在的安徽省也于2020年秋季学期正式使用统编版新教材。然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学生觉得语文越来越难学,教师觉得语文越来越难教,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推行似乎走入了困境。

(一)教的困境

传统单篇精读的教学模式推行甚久,许多教师的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固化,从确定教学目标到课堂精讲,再到检查学习成果,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课堂的主导者。而群文阅读要求教师转换为课程的设计者,从学习任务群的角度出发梳理、重组教材内容,这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对于这一挑战产生了畏难心理,不想折腾,不愿思考,导致群文阅读无法走入课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部共12位语文教师,男女各6人,35岁以上教师8人,35岁以下4人。笔者通过观察教研活动及私下访谈各位教师得知,愿意主动在课堂上尝试群文阅读的教师仅有3人。对于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来说,他们正处于迅速培养自己教学能力的阶段,基于想站稳讲台的迫切心理,更愿意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把每一篇课文讲好,认为没有精力开展更高层次的群文阅读;同时,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较大,不敢轻易地转变教学方式,害怕搞砸学生分数的心理让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一方面是不愿意踏出教学的舒适区,推翻以往的教学模式,重新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开展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是他们内心对于群文阅读存在抵触心理,认为一节课给学生过多的阅读资料会干扰他们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和深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的群文阅读不过是无法提高学生成绩的新花样,并不能真正地为实效课堂服务。相反,愿意主动尝试群文阅读的教师恰好是这个群体的“中坚力量”——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尚未形成思维定式的中青年教师。

(二)学的困境

高中学生课业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在众多学科中,语文似乎总是那个最容易被打入“冷宫”的学科。很多学生课后花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是因为语文提分慢,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分数提升,也就是学生口中所谓的“划不来”,这让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在数理化这些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的科目上;二是因为语文即使不多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母语素养,这些素养已经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难以轻易地忘记。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学生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总是容易掉以轻心,最终又会对自己难以提升的语文成绩感到一筹莫展。在这种形势下展开群文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花费一定的时间做好课上阅读的准备,还需要他们克服“语文多花时间值不值得”的心理障碍。即使学生爱阅读、有主动阅读的需求,但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紧张的学习时间,这似乎是个难能平衡的现实问题。

以上种种困境启示我们,群文阅读教学虽已多地开花却也难以直接模仿,如何让群文阅读教学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这不仅需要我们积极转变部分教师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抵触、畏难心理,让他们认识到群文阅读教学不是昙花一现的“假热闹”课堂,而是能真正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路径;更需要我们为那些处于摸索阶段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路径,让群文阅读教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上月”,而是实实在在的“康庄道”,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群文阅读教学路径。

接下来,笔者将以《项脊轩志》为例,进行“1+X”群文阅读教学路径的初步探索。

二、“1+X”群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

根据相关学者对“1+X”群文阅读教学的阐述,以《项脊轩志》为例,笔者将这一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梳理为以下四个步骤:巧设议题、精选群文、阅读讨论、展示成果。

(一)巧设议题——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议题的设置既需要基于文本,更需要有意识地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语文活动分为三个方面:“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类活动都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语言思维,才能学有所获。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以议题为中心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那么学生能否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第一个突破口在于议题的设置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引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从而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语言活动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置议题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认知,关注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让他们即使是在面对有“历史感”的课文时,也能缩小自身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其次是设置一个深刻的、值得思考的议题,过于简单的议题只会打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的成就感,需要思考且值得讨论的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到最大限度。

《项脊轩志》被称为“明文第一”,以“极淡之笔”诉说“极深之情”,轩内流淌的情感十分深厚且层次丰富,但作者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琐事和平淡的话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归有光的情感空间?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设置议题,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

第一,从文本内容出发设置议题。例如,解读《项脊轩志》可以从文中的两大类人物入手:一类是以作者为代表的封建士子,一类是以祖母、母亲、妻子为代表的封建女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两类人物形象搜寻课内外相关的文本,让学生探究封建时代士子、女性的命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古今之异同,激发学生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思考。其次,也可以从文中的情感入手,《项脊轩志》中有亲情、爱情,还有家族之情,这些情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真实感触的,由情入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可以从建筑的角度切入,探寻小小书房的空间结构、器皿摆设及周边的环境,我国古人历来重视书房,书房的命名文化、布置文化、人文内涵等都是极具探索价值的。

第二,从语言角度出发设置议题。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朴实,或豪放,或飘逸,或哀怨。引领学生感知不同文本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心中事、胸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项脊轩志》的语言风格平淡至极,教师可以选取不同语言风格的古代散文,让学生完成文言散文语言的品鉴活动;也可以罗列归有光不同时期创作的文章进行纵向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归有光的语言风格变化史。

第三,从文本体裁出发设置议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取了六篇体裁不一的散文,分别为“表”“志”“序”“辞”“传”“记”,不同的文本体裁在写作上各有什么特点?在表达上又有何优劣之分?当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这些议题完成这几篇散文的阅读探究后,今后他们在读到这一类体裁的古文时便可以触类旁通,更迅速地走进、理解文本,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语言的敏感度。

(二)精选群文——促进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素材可以来自教材内的课文,也可以拓展延伸到课外,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多文本之间的联接,通过跨文本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起更广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去充分体会汉语文字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

以《项脊轩志》为“1”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从内容的角度选取《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先妣事略》《我与地坛》等文本作为亲情类议题展开阅读探讨;也可以选取《与妻书》《声声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边城》等作为悲剧爱情类议题展开探讨;还可以选取《陋室铭》《阿房宫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为建筑空间类议题展开探究。另外,《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也是高中学生的必读文学著作,教师可以选取书中体现亲情、爱情、建筑空间等方面的相关章节作为阅读材料进行补充,然后结合本班学情设置议题,展开教学。

此外,还可以从语言的角度选取《陈情表》《滕王阁序》《浮生六记(节选)》等文本,引导学生探寻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最后,从体裁的角度可以任意选取本单元的其他五篇课文作为群文阅读的对象。

(三)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认知结构与知识体系的双线成长。新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4]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交流。

课堂阅读前,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工,分组时综合考虑学生的文言基础能力、散文鉴赏能力、组织能力等各个维度,以便在后续的讨论活动中组内成员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批注,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兴趣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例如阅读《项脊轩志》时,可对“诸父异爨”“持一象笏至”“吾妻归宁”等重点文化词句做好勾画,记录自己的想法,为后续的小组讨论做准备。小组讨论期间,教师要做好巡视、点拨工作,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指导,以保证小组讨论的时效性和深刻性。例如,阅读《项脊轩志》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如有学生关注两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两处景物描写虽平淡如水,但结合作品的悼亡主题来看,这种平淡真挚的表述反倒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深切,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其他文学作品中有无类似表达,帮助学生建立文学阅读的“通感视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扩大学生的艺术联想力。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负面的评价,要鼓励小组内的同学相互点评、补充甚至是驳斥,重点是要让学生自己开口说且说得有理有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在讨论环节的积极性,锻炼他们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四)展示成果——增进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课程目标中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群文阅读课上,每一位学生都会读有所获,如何让这种短暂的思维火花得以延续,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向内”的阅读与“向外”的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口头表达的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写作。合理的表达训练不仅能提升本堂课的教学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语文课上想说且敢说。

成果展示环节可以先安排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展示,同组同学相互品读、借鉴、修改、完善,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例如,在探究“作者如何以细节见真情”这一议题时,可让学生在阅读《项脊轩志》《陈情表》《我与地坛》三篇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课上掌握的“细节传深情”的表达技巧,撰写生活中的亲情小片段,实现变所学为所用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提升学生对中华“孝”文化的感知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从巧设议题到精选群文,再到课堂上的阅读讨论与成果展示,这四个具体的阅读教学步骤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价值,让广大教师在尝试“1+X”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有迹可循”,并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的关于群文阅读的思考与探究。与此同时,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真正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情感与生命的互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阅读之美,领会到阅读的魅力所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且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好的阅读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更能助力他们成长为一个适应新时代的青年!

综上所述,虽然群文阅读教学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但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认识到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从而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镜中.教会学生阅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1(1).

[2]王东明.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29).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朱晓岚.基于群文阅读视野的《项脊轩志》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作者:叶晓敏,安徽省宿松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校对: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