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的古诗词单元作业设计
2024-10-22周昂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尝试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完成与实践、作业批改与分析等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赋能。通过设计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构建能够调动多种感官,体现综合能力的多样化作业体系,弥补基础性、探究性作业的不足,实现语文作业类型的丰富多样和分层设计;通过设计单元作业任务单,打破单篇教学的壁垒,帮助学生从实际学情出发选择学习任务,实现作业设计的整体性和实效性;通过多种媒介技术的运用、跨学科理念的引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语文作业与大数据驱动问题式教学的闭环,兼顾发展共性与尊重个性的目标;通过利用多媒体富媒分享、即时互动等优势,建立以表现性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实现语文作业情境真实、评价多元、尊重差异、促进发展的宗旨。
关键词:信息技术;赋能;古诗词;单元整体作业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编号:JK22017)的研究成果。
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区块链等技术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2.0时代,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以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已见端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这对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向更深层次研究的新要求。
基于一线语文教学中作业环节存在的改革需求,本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作业进行了系列化的改革实践研究,试图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完成与实践、作业批改与分析等环节进行有效赋能。
一、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以信息技术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精选了从魏晋到南宋8位诗人的经典诗词。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1]的理念,本人在教学中对整个单元进行统筹,加强篇章教学作业布置中的“大单元”意识,在作业设计上充分考虑整体性、关联性、周期性,形成梯度性布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能力发展搭建平台。
本单元的教学时长为三周(15天),根据单元学习任务,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本人设置了由20项作业项目组成的“单元整体作业单”(见下表)。
表格中的20项作业,有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词语积累、语言凝练、诗歌吟诵类作业,有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参较式阅读与概括、分析与归纳、阅读与写作类作业,有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典诗词诵读、理解诗歌鉴赏概念、鉴赏艺术形象、海报制作与宣传、写作视角与人称转换、表达与修辞、理解民族审美心理等作业,有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文化常识积累、知人论世等鉴赏经验积累、跨学科研习等作业。这些作业从类型上符合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对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以夯实基础知识为目标的“基础性作业”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基,以发展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探究性作业”决定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度,围绕现实生活情境搭建的“实践性作业”和体现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作业”互为补充,互相融合,为信息技术赋能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素养提供可能。同时,菜单中这20项作业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的,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小组合作的,作业的形式更加多样,在内容和深度上做了从★到★★★★★的分层,构成了横向素养纬度与纵向难易经度的网状交叉分布,体现了梯度升级,尊重差异的思想。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本人在单元学习之始,将整体作业单中的任务通过畅言平台发布给学生,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之前就对学习内容和任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为期三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情和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自主地、有选择性地完成其中5-7项即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单元整体作业单先提供一种可自主选择的菜单式项目组,学生在畅言智慧平台勾选并确定计划完成的作业项目(也可以在作业提交的每个阶段勾选并同步提交),一旦完成勾选,就自动生成了由若干个作业项目组合而成的个性化定制整体作业单,并以项目自动分组,实现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的目标。
二、集智作业实施体系:多媒介兼顾发展共性与尊重个性
围绕提升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最终目标,本人对语文作业在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后巩固等环节存在的价值进行了集智化赋能尝试,探索出以评促教的集智作业实施体系:单元教学设计整体规划—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堂跟进练习、语文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周回顾跟踪检测、语文实践活动年级展示—信息平台以多种形式进行作业评价。这种有规划、系统的体系让作业和教学结合更加紧密。
(一)精准资源,提供支架,助力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但是高效的课前预习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上,传统的预习作业受限于时空条件,很难做到在课前就及时反馈和给予指导,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作业单中第17项的读背作业包含了传统作业常见的生字词识记、词语积累和朗诵背诵等形式,实时提交到平台的音视频解决了传统教学很难在课堂上逐一读背的困境,打破了教学局限在教室的局面。教师可以精选优秀诵读作业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在线上做个别反馈,更可以对比较集中的问题在班级做统一指导,或者在课前批阅中随手用平板录屏功能生成微课,画音同步,更加直观地呈现学生的问题或给予示范性指导。
网络能够为学习提供海量资源,但是如果仅仅把网络抛给学生,那么必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让学生在茫茫网络中失去方向。信息技术要真正做到对学习的高效赋能,必须依靠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并精选能支撑学习的精准资源。如第5项作业制作“名家档案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在畅言平台电子课本“我的资源”里,本人不仅为学生提供本单元作家的相关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电子链接等,还提供了两种便于学生操作的“档案卡”电子模板,方便学生梳理填写。如杜甫相关的资料,我给学生提供了《旧唐书》和《新唐书》里《杜甫传》的相关选段,赵子栎《杜工部年谱》的部分内容,戴建业《走近杜甫》音频,《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关于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踪迹与创作链接,大大改变了学生大海捞针式的低效查找情况。这些形式丰富的精准资源,突破了传统纸质资料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让自主学习更加贴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自主中提升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为课堂学习打下内驱基础。
(二)数据驱动,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评闭环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呼唤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2]。在教学中,要大规模、精细化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没有信息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看门人”或“知识打包员”,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不仅要着眼于教材和知识,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真实的生活情境,而能够提供数据分析的信息化作业,可以更加直观、便捷地为教师提供这一服务。
为每位学生申请定制专属的个人二维码,贴在学生的作业本封面,每次作业批阅、阶段测试前通过扫描,学生的答题信息就可以及时录入大数据系统,并同步上传到云端,多次作业之间也可以形成数据分析。如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性作业”“堂跟进”“周回顾”练习,通过智学网平台的“云阅卷系统”和“成绩跟踪分析系统”对答题情况判断、分析,精准地给出学生个人知识掌握的数据和班级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根据这一学情,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训练、纠错训练,也可以点对点对学生发布个性化强化训练,让学生在难点学习区域反复练习。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收藏,自动生成错题集,教师通过类题推送,帮助学生巩固并掌握错题。
除了指向双基训练的“基础性作业”可以借助网络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推理问题能力的“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也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如作业单中融合了参较式阅读与概括,指向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第11项作业,这项作业以单元学习的整体活动情境为背景,既需要关于推荐词的文体知识,又需要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课内外结合,从而完成概括与推荐的任务。在实际提交的作业批改中,反映出学生不知道“推荐词”该如何去写,语言不够精炼、整句较少,对品质的提炼概括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设计和安排推荐词的写法指导,或者在资源平台提供相关文段作为支架,才能实现教学评闭环。
(三)搭建空间,富媒赋能,个性化课后辅导
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思维水平和语言运用也受到影响,“智慧时代”的语文作业更要让技术服务于人,尊重规律,张扬个性。在课后辅导方面,信息技术能够轻松实现个性化定制,一对一辅导,让教学更高效。
“智慧时代”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埋头于书本,语文教师要“善假于物”,本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创设班级公众号“语文埠”,给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把班级QQ群空间打造成语文学习与展示的园地;利用网络直播,设计比文字书写更加丰富的作业形式,如中秋节举办线上诗歌朗诵会,让假期在家的同学们体会“千里共婵娟”的诗意与美好;借助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邀请其他学科老师或名家大咖做客,轻松实现跨学科学习与联动。
批改写作类作业(如作业单中第16项和19项),传统的评语书写会耗费教师大量时间与精力,创设二维码“码本”,可以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只需在批改作业时准备好手机支架,在需要讲解的时候进行录制,画面中有教师详细的语音分析讲解,还有教师在作业上的圈画标注,好比当面辅导。录制后的小视频同步生成二维码,就成了学生个性化辅导微课,分享给学生形成永久性学习链接,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老师的批改讲解,反复理解和矫正学习内容。学生也可将二维码用喵喵机打印并粘贴在每次作业的相应位置,一个学期下来,作业本就成了“码本”,一本作业就是一本“个性化辅导手册”。
三、科学多元作业评价:以过程育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的整体性、分层性和多样性为建构全新的评价模式提供可能。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评价不仅有结果性评价,还要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与变化的表现性评价。[3]探索信息技术在作业评价环节的价值,可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形成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方式变革促进育人模式变革,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保驾护航。
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往往借助于传统的抄写生字词和名句名篇默写的作业方式完成训练,在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借助畅言平台设计词语斩、限时记、连连看等小游戏,更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发布语音打卡接龙等,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和督促背诵,既可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传统作业中主要依靠阅读理解与作文审题训练,大量枯燥的训练很难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兴趣。利用班级公众号、班级空间等交流平台,发布学生的作业作品,既可以激发成就感,又可以通过互动点赞点评的方式进行优劣甄别,激励学生的干劲。比如第19项作业中关于“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的讨论,在作业后的留言功能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在讨论中深化思维,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与辩证。
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在传统作业中比较务虚,不容易量化评价。而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本人设计了“我为课本配插图”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并通过手绘或者电脑制作,完成为自己选择的作品配插图的作业,并提交到班级空间供同学们欣赏。在展示中,参与点评互动的不仅有教师、学生、家长,更可以是陌生人,这就突破了传统的评价主体局限,多元视角的评价更加平等客观,可以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收获认可感,让语文学习与信息时代的生活发生链接。
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在传统作业中往往表现为对作家流派的记忆、历史背景的了解等,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如作业单中第9项作业,学生不仅要完成传统的阅读理解、辨析鉴赏等任务,还需要对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之间进行思辨,对历史上的名人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并在思辨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人生观。这样的作业通过借助信息平台,可以扩展学习空间,可以创设真实情境,更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习的过程性行动、阶段性进展,不仅关注学生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更关注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下,嵌入信息互联技术的语文作业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助力实现真实情境下的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Z].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
[3]柴唤友,郑勤华,胡天慧,王怀波.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概念解析、构成要素及分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4(02).
(作者:周昂,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芮瑞;校对: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