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五工程”建设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22周斌斌

职业 2024年18期

■摘 要:技工院校治理包括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应根据其内涵特征,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工程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师资培养机制、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质量监控水平,达到学校内部综合改革的深化,实现校与企、产与教的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化,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五工程”;技工院校;治理水平

一、技工院校治理的内涵特征

技工院校治理包含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两个方面。学校治理体系是由一系列规章组成的用来协调学校各方利益的制度安排,可分为内、外部治理结构两个部分。内部治理结构由内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行为规范组成;外部治理结构由学校组织与政府、社会关系组成。学校治理能力是指学校内部管理、调控、运营的组织指挥能力,其也分为内、外部治理能力两个部分。内部治理能力指的是学校平衡与解决内部事务的执行力;外部治理能力指的是学校组织促进学校与政府、社会共同作用的力量。

二、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是技工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密集出台,技工院校只有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才能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是技工院校专业升级的需要

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行业正在颠覆传统业态,这些新业态必将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升级改造,因此,技工院校只有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才能与新兴产业紧密对接,才能促进专业动态调整以匹配新业态的发展,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三)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是技工院校育才提质的需要

新时代的发展战略也对技工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只有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高育人质量与水平,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与期待。

三、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的实践探索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嘉兴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通过“三工程两计划”的党建引领工程,来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三工程”是指“现代治理”聚核工程、“红船·匠首”文化工程和“匠·心”党建品牌工程。在“现代治理”聚核工程建设方面,学校以浙江省“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校建设为契机,落实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举措,构建“制度+执行”的“聚核”现代治理体系,以此强化和提升学校决策、执行、监督的治理能力;在“红船·匠首”文化工程建设方面,坚持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红船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红船·匠首”校园文化;在“匠·心”党建品牌工程建设方面,通过与社区、企业、兄弟学校合作,探索建立“红船+”党建联盟,通过“一支部一特色”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起“红船e心”基层党建平台。“两计划”是指“智慧校园”计划和“国际合作”计划。在“智慧校园”计划方面,完善首席信息官制度,升级数据交换中心,建立移动学习、网络教学、移动办公和社会培训平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在“国际合作”计划方面,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并对它进行本土化改造,建设国际化竞赛实训与服务基地,探索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校章完善工程,构建学校治理体系

学校从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两方面着手,构建学校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修订学校章程。在修订学校章程的过程中,学校从自身办学层次、类型和特点的实际出发,对照原章程,按照继承性、合法性、规范性、特色性和务实性原则,对学校的办学宗旨、主要任务、内部管理体制及财务活动等学校管理职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学校党、政及其他法定组织机构的地位、职能和作用。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学校着眼机制的建立完善,在“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分离治理模式下,从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角度实现制度在更高层次的系统整合,同时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坚持“废、改、立、行”并举,努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三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学校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考核办法》《职能部门常规工作考核办法》等配套的考核评价和结果使用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制定内部控制工作方案,合理确定在学校资产管理、项目建设中涉及财、物使用与管理的财务、纪检、后勤、教务、实训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内控工作部门和协同处室,并将内部控制建设列入学校和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促进内部控制规范有效执行。

(三)实施队伍建设工程,完善师资培养机制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共同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形成“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结合学校“双师四维九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每年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国内外院校(省培、国培、金蓝领工程等)研修、企业挂职锻炼、外出专题培训等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动手能力,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知识技能水平高、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二是选拔企业师傅,即由合作企业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通过引进优秀技能大师工作室驻学校、聘请能工巧匠进课堂等途径,建立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技能精良、教学能力高效、研发能力良好的兼职师资队伍。三是创设互聘共用机制,以双导师互补相长为原则,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实践:借助政府部门相关专业领域校企合作项目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引进国际化的高级别专业人才,建立师资团队,带动专业师资水平提升;由合作企业选派品德优良、技术过硬的技术骨干,组成兼职教师团队,由学校负责组建与之匹配的专业理论教学管理团队。通过开展互培互训、教学方法交流、教材开发等形式,建成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实施教学改革工程,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以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努力实施教学改革工程,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建设基于岗位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学校联合合作企业,在试点的烘焙专业和工业机器人专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中德合作班,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引进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等,共同建设基于岗位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将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技术规范、安全生产要求、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纳入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企业(行业)技术力量,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提炼成教学实训资源包,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企业新型学徒制特色的、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根据新型学徒制直接面向真实的就业岗位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制定一套基于企业用工规范和职业标准、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学徒评价标准,由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三个产学研共同体内的合作企业、师傅、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等多方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制定一套考核评价流程表,实行定期检查、反馈、交流等的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教师(师傅)教学质量和学生(学徒)学业水平的监测与评估,及时诊断并改进,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五)实施质量保障工程,提高质量监控水平

为了保障学校治理有序高效,学校建立并实施管理评价标准:厘定和完善学校部门岗位职责,剔除部门间重叠和交叉之处,形成明晰的、完善的岗位职责,便于部门顺利推进工作;确定管理评价标准,表明学校在各个管理区域重视什么、倡导什么,以引导各部门确定工作努力的方向,加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实施管理评价标准,建立管理评价组织机构,对各部门制定的常规工作考核标准进行审定,相关部门依据考核标准,有计划地开展检查评价,并及时报送评价结果。同时督导考核机制构建与运行,成立督导考核组织机构,对各部门常规工作进行过程性督导和考核;出台部门常规工作过程性督导考核方案,对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的常规工作分别进行督导与考核。除此之外,学校还大力加强质量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即构建质量管理应用系统,在学校原有云服务平台上增设质量管理应用模块,明晰各工作模块相互间的逻辑关联,并与学校原有数据中心进行对接,建立全校数据交换体系,实现职能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融合;开发部门常规管理工作考评软件,在移动端和PC端进行总表汇总以及导入导出功能操作,实现学校质量管理年报数据过程性搜集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数据互联共享,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监控水平。

四、结束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强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并通过有效治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基于“五工程”建设进行提升技工院校治理水平的探索与实践,无疑为技工院校加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佐才.关于推进昭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J].学园,2021(32).

(作者:周斌斌,嘉兴技师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