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语文教学的“规约”
2024-10-21徐晶晶
“情境”对语文教师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实现从“基于教材的学习”走向“指向情境问题解决的学习”,将“情境”作为一种“规约”,将依托情境助推任务完成作为一种要求,这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的不断推进。下面就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一谈如何创设情境并发挥情境在活动实践、资源整合、学习评价、目标达成等过程中的“规约”、引领作用。
文本情境:“规约”初读体验
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学生的阅读目的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他们会借助文字,进入文本情境,角色置换式地把自己当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去感受、去思考,引起情感共鸣。
在《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有个五年级的男生准备了一幅画去参加这次有声摄影绘画展,他画了一只踏实地在人的肩头睡着了的鸟。我们平时见到的鸟儿都是很怕人的,那么,这只鸟怎么如此胆大呢?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这个情境的创设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后面创意表达时选择合适的图片作好了铺垫。
在这个情境中,任务一就是“初见鸟儿,探寻背后故事”。在这个任务中,学生开展富有个性的阅读,有的学生发现了一只神气十足的珍珠鸟,在家里闹腾、撒欢儿;有的发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称呼变成了“小家伙”,进而明白了一个称呼也能表达“情”,这就为后面创作自己与动物的故事作了准备。
认知情境:“规约”情感经验
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接上文,教师设定的任务二是“角色体验,讲述图片故事”。学生化作珍珠鸟,讲述自己逐渐变胆大的过程,在讲到“啄他的手指”时,教师相机补充老舍先生的《猫》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动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深化了对表达“情”的认知。在学生讲述时,教师追问“你偏过脸去瞧的时候,瞧见了什么”“为什么要父母再三催促才回家呢”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百般呵护,才让它渐渐变得胆大。一个“不动声色”,一个才能“神气十足”,最后学生沉醉在美好的画面里,发现课文描述的珍珠鸟在肩头熟睡的画面,也就是上课伊始教师出示的准备去参赛的鸟儿在肩头熟睡的那张图。此时水到渠成地进阶到任务三“定格画面,给图片起名字”:假如此刻你来定格下这美好的画面,请你来给这幅画起名字,你会怎么起?至此,学生在具有逻辑关联的层层递进的任务学习中,丰富了阅读体验,也提升了情感经验。
生活情境:“规约”创意路径
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在以上的情境规约中,学生的学习既有内在的张力,又有外围的聚焦,阅读走向了纵深。由阅读到表达,也就是创意表达环节,一定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或想象。创意表达之“创意”,不是简单模仿,更不是依靠机械操练,需要学生全情主动投入,由内而外激发出创作的欲望,从而有灵感迸发;创意表达之“表达”,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利用新媒体配上图画、音乐等辅助。
基于以上思考,教师设计了任务四“自选图片,设计参展内容”:“课文的这些美好有没有引起你的回忆呢?很多同学都想要去参加‘有声摄影绘画展’,课前大家都带来了图片,你可以讲一讲你与小动物的故事,也可以讲一讲别人的故事。”在学生准备的时候,教师巡视给予帮助:没带图片的可以画一画;可以试着从鸟儿的视角来讲述;讲述自己与动物故事时,注意对动物的称呼,使用恰当的动词来表达“情”。例如,有学生讲述自己与鸭子的故事,图片起名叫《默契》,讲述了鸭子也能听懂主人的“号令”;小主人给鸭子起名叫“啊呀”,是因为鸭子整天跟主人形影不离,喂食的时候冲过来“刹不住车”,撞到了主人的脚踝,主人“啊呀”一声……
至此,学生主动融入“有声摄影绘画展”情境,这是基于文本学习,又高于文本的,更是实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实施中“阅读+表达”“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纸媒+新媒体”“虚构+实用”等多层面、多维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情境的“规约”,帮助学生主动阅读、深化阅读,同时帮助他们运用多样的形式表现美、创造美。情境的创设让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阅读和表达都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这就是情境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