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音调节奏律动在感统训练中的探索
2024-10-19刘清爽
[摘要]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爱尔丝((J.Ayres)博士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统理论”。感统全称为感觉统合,是指一种由大脑进行的生理功能,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不足容易造成行为失常,影响儿童成长。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感统理论”帮助儿童成长。感觉统合发展至今,“感统理论”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本文着墨于音乐感统训练基础理论、音调节奏律动与速度在感统训练中的分类与运用、感统训练中幼儿律动的分类与实践,总结音乐音调节奏律动在感统训练中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音乐;幼儿教育;节奏律动;感觉统合
一、音乐感统训练
感统全称为感觉统合,是一种由大脑进行的生理功能。它指的是大脑对外界多种感觉刺激,如视觉、听觉等的整合与协调作用。当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或者接收某些信息时,其大脑会接收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解析、对比、增强或减弱的处理,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能力不仅影响个体的日常行为,也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所谓音乐感统是由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作曲家陈泽铭教授所创立,是指将感统训练游戏化,与特定音响形态的音乐进行融合,集趣味性、愉悦性、审美性和增效性为一体的感统训练,以达到训练、改善和治疗的目的。如果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成长危害是非常大的,会导致孩子在学龄前出现许多问题,如自闭、不爱交际、厌学等,所以对于儿童进行感统训练非常重要。
在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孩子的教育,意识到这类问题的出现,音乐感统训练映入家长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音乐感统训练不需要过多的机器设备,便于操作,互动性强。同时,音乐可以帮助儿童有效地控制情绪,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动起来,情绪兴奋;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儿童放松情绪,得到抑制。单一的感统训练容易让儿童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达到教育目的,正是因为音乐感统训练的诸多好处从而在当下被广泛使用。
二、音调节奏律动与速度分类及运用
(一)音调节奏律动的分类
节奏是音乐组成的要素之一,是音乐的组织。著名节奏理论家格罗夫纳·库珀与伦纳德·迈耶在其《音乐的节奏结构》中提到,研究节奏就是研究音乐的全部。当代著名作曲指挥教授张巍在他的《音乐节奏分析的观测点》讲座中说到,节奏研究需要涵盖拍子、音型动机、元素、变化与分组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节奏并不像大众所知的那样简单。
在西方音乐史中,把节奏模式分为六种形态:1.扬抑格;2.抑扬格;3.扬抑抑格;4.抑扬扬格;5.扬扬格;6.抑抑格。扬为强,抑为弱[2]。即音的强弱交替和音的长与短,在一首乐曲当中正是由扬抑的交替、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情绪,而节奏类型更是把这种模式具体化。
常见的节奏类型有很多,主要归类于以下三类:
1.正规节奏类型。强拍强位的音符比弱拍弱位的音符长(或相等),如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型、前四后八节奏型、平均四分音符节奏型、长时值节奏型、平均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平均八分音符节奏型、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等。在正规节奏类型中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例来具体说明。
常见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有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以及四个均衡的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节奏是每一种乐曲中几乎都会用到的节奏类型,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有较强的推动力。平均的十六分音符在速度比较快的音乐中显得活泼,在速度比较慢的音乐中就显得温婉流畅。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著名的《瑶族舞曲》中有大量的体现。其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由刘铁山、茅沅作曲,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旋律优美,讲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其中,可以看到在舞曲的第二部分节奏类型大量运用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推向了高潮,也使得舞曲的风格得以展现,仿佛能够看到瑶族人们围在一起跳舞的场景,让听众身临其境。与此类似的还有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再加上语气词,尽显俏皮可爱,前面也有运用到前八后十六的节奏类型,更加奠定了活泼可爱的音乐情绪,感染力极强,会让人随音乐而动。
2.非正规节奏类型。强拍强位的音符比弱拍弱位的音符短,如切分节奏型、前八后四节奏型、休止符节奏型等,在非正规的节奏中以切分节奏为列子来具体说明。
常见的切分节奏型有三种,大切分、小切分和附点切分,切分节奏的出现打破了正规的节奏,它使音乐变得强劲有力,动感十足,在一些需要推向音乐高潮的地方运用广泛或者是在一些欢快的歌曲中经常出现。例如,《伟大的北京》在旋律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改变常规的节奏规律,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和强调,一个音在弱拍开始,延续到后面强拍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正是切分节奏所带来的音乐效果。
3.均分节奏类型。打破了偶分法的平衡,每一个音都突出有力,如三连音、六连音、五连音等。在均分节奏类型中以三连音为例来具体说明。
三连音是一个特别的节奏类型,在音乐的进行中如果运用三连音会给人一种错位、不稳定的感觉,正是这样的特别之处为音乐情绪增加了多样性,三连音在单拍子和复拍子中运用比较多,如2/4拍和4/4拍。例如,于1962年创作完成的《乌苏里船歌》,我们可以发现该作品运用了连续的三连音进行,使三连音的节奏律动得到了加强,仿佛置身在船上,随着波浪飘荡起来。
(二)音调节奏律动与速度的关系与运用
在音乐理论中,速度(tempo)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它影响了作品的情感与演奏难度。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曲作者在塑造音乐形象的时候就确定了的,有些作品舒缓柔情,有些作品紧张激动,有些作品又与行进的步伐节奏一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曲作者往往都会在作品完成后,确定该作品的标准“快慢”,准确的“快慢”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内在的形象。在所有的节奏类型中以上这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正是因为多种多样的节奏类型所带来不同的节奏律动,才使得音乐变化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呈现百花齐放的盛世。
在这样的盛世当中速度绝对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速度与节奏的关系密不可分,无论怎样的速度都是建立在一定节奏之上的,当然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节奏的侧重点在音值的长短上,速度的侧重点在演奏的快与慢,不同的节奏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节奏型,在配合以适当的速度下,以及音乐的其他方面的手段,就能够更好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表达准确的思想感情。一个作品不同的节奏相同的速度和不同的速度相同的节奏,这展现出的听感和情绪、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千差万别。
例如,我们熟知的草原情歌《敖包相会》,这是一首速度为中速的民族歌曲,80—90的速度不会太慢也不会太快,就像一个老人围在炉火边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给后辈们说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敖包相会》是根据蒙古族作家乌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这首歌正是讲述了在那个年代,虽然是包办婚姻但他们仍然相爱相守、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因此,故事曲子的速度定位非常重要。曲作者的中速定位就很适合,太快,让听故事的人听不清楚,不知道在说什么;太慢,又让听故事的人感觉拖沓、枯燥,没有听下去的动力。试想一下,如果把这首歌曲定位到快速100以上,那么歌曲的风格将是另外一种,就像是在敖包前为爱情而舞蹈;定位到慢速60—80,就像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结局就不是原曲那样的圆满、欢喜,而有可能是求而不得。所以,中速是必选,也非中速莫属,中速大大地表达了曲子优美、悠扬舒展、亲切柔和与草原的广阔。其节奏型并不复杂,多数运用了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或者前八后十六和少量的附点切分,正是因为节奏、速度和音乐其他组织的完美配合,才让这首经典的民族情歌流传至今,也让这首海内外尽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敖包相会》,成为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表达方式。
三、感统中幼儿律动的分类与实践
(一)感统中幼儿律动分类
在感统中幼儿律动可以分为节奏律动、肢体律动和情绪律动。
1.节奏律动是指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节奏来配合歌曲的节奏,比如跟着音乐一起跳舞,跟着音乐唱出歌曲,节奏律动主要是通过音乐节奏来带动幼儿的身体,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歌曲的基本节奏形态,以节奏让孩子们感知、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并知道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最终获得努力追求参加活动的快乐,追求美好声音的快乐,追求与他人用舞蹈唱歌方式交往的快乐,追求集体活动中声音和谐与情感默契的快乐。
2.肢体律动是指幼儿可以正常控制自己的身体,比如抛接球、跳绳、摆动手腿等,在感统中肢体律动同样是跟着音乐来进行的,在音乐中感受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身体,以音乐肢体律动促进大脑的发育以及身体的协调性。通过肢体律动活动,增加每个身体部位的独立活动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性、灵活性,增加运动器官的发育、肌肉的肌张力和肌力,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在参与肌肉协调动作中开发右侧脑部的功能,从而达到协调发展。
3.情绪律动是指幼儿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等待。比如安静专注的做某件事情,或者做有规律的活动。在情绪律动中主要让幼儿能够感受到音乐中显要的形态特征,在律动中情绪被音乐所感染,能够感知、理解情绪律动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能够运用律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知道如何进行有创造性的情绪表现,最终获得能够体验并努力追求倾听,与他人分享的情绪,锻炼幼儿养成稳定的情绪表达,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能够在自然的情绪中创造自己的想象和表现。
(二)实践
2023年11月29日,笔者根据在感统中音乐音调节奏律动的运用,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西门幼儿园进行了一次探索,主要是根据音乐节奏、速度在感统中的使用和在感统中幼儿的律动类型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测试的目标是4—6岁的幼儿,人数50人,综合实践结果如下:
测试列子为1.速度60-80,2/4拍(茉莉花、乌苏里船歌),3/4拍(小星星洗澡);2.速度90-100,2/4拍(三只小猫、瑶族舞曲),6/8拍(小鸟小鸟),散拍(春江花月夜);3.速度100以上,一拍子(快板),4/4拍(铃儿响叮当、小星星变奏曲),2/4拍(孤独的牧羊人伟、大的北京)。着重观察了幼儿的听统综合能力,肢体协调能力,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是否有创造性表现,而在这其中速度90-100的良好人数是最多的,也就是说在90—100也就是中速范围内的2/4和6/8拍是比较受孩子们的欢迎,2/4拍节奏对比明显,强弱强弱的节奏规律,交替容易区分,坚定明快,配以中速的速度,小朋友们比较容易跟住节奏,也容易抓住乐曲的重点,可以看到不管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和肢体协调方面都是所有节奏类型当中最突出的。其次是同样在中速范围内的6/8拍节奏型比较受小朋友们的青睐,强弱弱的节奏规律,它是由两个3拍子合成,具有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双重特性,节奏均匀流畅,带动性强,小朋友们会不自觉地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不管是在听统综合能力和有创造性的表现上也都是仅次于2/4拍,也有不错的良好人数成绩。其余或快或慢的速度和节奏,成绩不是那么理想。在实践时,笔者发现太快和太慢的速度和节奏容易让幼儿专注力下降,快了跟不上,慢了注意力易分散,并且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会发呆放空、有的会大喊大叫,听统综合能力也会下降,无法辨别音乐的属性、内容和传递的情绪。所以,中速范围内的2/4拍和6/8拍最适合这个时期的幼儿音乐感统训练。
结语
音乐感统训练作为一种手段,丰富了音乐治疗和音乐养生的形式,增加了感觉统合训练中的趣味性和愉悦性。以往感觉统合训练往往很机械,许多孩子感觉痛苦,训练的同时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焦虑;音乐感统训练过程伴随音乐,加入了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方式,使孩子们在快乐和愉悦的过程中完成训练项目。
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关键期的概念,是指个体在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间,在这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有研究表明,2岁是幼儿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岁是感知形成的关键期,4—6岁是学习规范的关键期。当然,关键期也并非是绝对的,即使错过了关键期,也可以通过以后的补偿学习获得能力,只是难度要稍大一些。所以,把握好关键期对于幼儿来说很重要,错过关键期对以后的学习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早期根据学习层次进行了八类划分中的一类,刺激—反应学习,是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从实践结果中可以看出,中速的2/4拍更容易带动幼儿的专注和各方面的感知能力,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用此类节奏律动的音乐,在幼儿正式进入学校教育之前,配合在实践结果中幼儿所感兴趣的音乐节奏律动,进行音乐感统训练,并在幼儿身心发展关键期时加以刺激,老师或家长给予正确的反馈,得到强化,如此反复训练,使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应有的感统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进入学校教育之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51.
[2]陈泽铭.幼儿园音乐有效教学六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8.
[3]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