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审美特征

2024-10-19范宇庭

当代音乐 2024年10期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自20世纪之初开始,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时间。经过许多音乐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打造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色彩,并构建起东方钢琴音乐学派。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技术技巧、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层面来看,其具有典型的民族化审美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紧密关联。在旋律的流淌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底蕴,更将中庸、儒雅、美好的国学文化意境深植其中,尽情绽放。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艺术审美;文化内涵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人类音乐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更是音乐创作和表演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之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钢琴音乐开始正式进入学习与发展阶段,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千呼万唤始出来”。它不仅遵循了西方钢琴音乐基本的技术技巧和演奏理念,在创作方面也结合中国传统乐风和艺术欣赏的审美习惯,打造出独特的钢琴音乐作品风格,使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与人文色彩。历经一百余年的积累和演变,如今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已然完成了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初步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和作品体系,营造出独特的国风国韵审美特征。

一、中国钢琴音乐技法上的民族化审美特点

所谓“民族化”,指的是在国际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汲取,通过强大的能力和厚重的底蕴将外来文化通过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上,曾经对琵琶和二胡等乐器完成了重要的民族化革新,使其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当然,民族化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对外来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同时也要求自身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与文化能力对其进行良好的转化过程,从而真正完成实际意义上的民族化革新,将其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之中。

钢琴音乐的出现与西方文化历史之间息息相关,在无数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完成着超越与颠覆,形成了各个时期重要的钢琴音乐作品汇聚,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硕果。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不仅在欧洲享有盛誉,更漂洋过海前往世界各地,获得了各国人民的一致认可,这也使得钢琴音乐在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兼容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打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类型,并拥有珍贵的民族乐器。在钢琴音乐进入东方古国之后,自然会与中国的传统乐器之间构成某种结合,并充分展现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无与伦比的艺术特色。这一点集中体现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与表演技法层面,正是得益于钢琴音乐本体方面所融入的民族化特性,使得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充分展现出儒雅优美、动人心魄的中国音乐旋律。

首先,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探索中,广泛吸收了民族化的调式调性,从而使音乐风格由西方色彩转变为东方美学精神。众所周知,在欧洲古典音乐文化中,对于音乐的创作和欣赏审美集中于复调和声体系之中,十分注重纵向层面两声部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将钢琴音乐创作的技术技巧发挥到极致,并使其具有立体性的效果。但显然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逻辑,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风格融合,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之间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境界。对于调式调性层面来说,中国在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调式与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所组成的5个主干音加上偏音便构成了民族的七声音阶。在早期的中国钢琴音乐探索中,无论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或是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转型而来的其它作品,良好的继承了民族五声调式音阶的艺术风格,成就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典范。虽然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大量借鉴了西方的技术技巧甚至是复调体系,但显然在创作理念和态度上始终怀揣着一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并力求用西方音乐的外壳来包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使其富有深刻且独立的中国美学思想与哲学内涵。

其次,在五声调式或七声民族调式的体系内,中国作曲家还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极力的表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风韵和地域文化风韵,力求将诸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欣赏者能够在听辨的过程中感受到地道的中国文化风情。比如:陈培勋的钢琴音乐作品《卖杂货》就具有广东岭南音乐文化特点,这样的审美特征出自于作曲家对于民族坚守,同时也在横向旋律线条的塑造,尤其是装饰音的设计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技巧。在丁善德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中,作曲家也通过采风认真观察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音响元素,通过改编的方式将其融入到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之中,展现出热烈欢腾的民族舞蹈场景。与此同时,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也十分注重对于中国传统古曲的临摹和效法,力求通过钢琴音乐来衔接古今之间的时空距离。比如:在黎英的《夕阳箫鼓》钢琴音乐作品中,就将浓郁的古风古韵融入到钢琴音乐作品之中,用钢琴的音色技术技巧和音调来模仿古筝的音响特点,赋予了中国钢琴音乐蓬勃的生命力。

此外,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也尝试构建具有民族色彩的和声体系,将中国五声调式和音乐色彩通过和声进行的方式,融入更多丰富的语言元素。比如:对于三度叠置和弦的应用在西方和声体系中时常出现,但是通过与中国民族调式及曲式结构之间的结合,当出现于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当中时,自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也使得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风格变得独特唯美。除了对这种典型和弦的结构进行特色化的应用,中国作曲家还十分注重其它形态和弦结构在音乐中的呈现表达。比如:丁善德在《春之旅》的组曲创作中就避免应用三度叠置和弦,采用二度结构的合成色彩呈现出传统五声调式独特的民族意蕴。同样的在汪立三的《兰花花》中借鉴了变奏曲的曲式结构,利用五度和声关系增强音乐效果中的陕北文化,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这样的创作理念同样大量出现在张朝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在对于古曲元素、民歌元素以及戏曲元素等借鉴的过程中,和声体系丰富多变。在与民族调式调性的结合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全新的音响效果,展现出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美感。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美学韵味

纵观中国文化历史,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构成与历史演变轨迹过程中自然会形成独特的哲学思想,而这种深刻的文化理念又作用于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钢琴美学韵味。今天,我们在观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色彩时,应当采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式了解这些钢琴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美学艺术特征,从而真正认识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独特的文化风韵。

首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中便有着和谐共生的思想,这符合儒家一脉相承的哲学理论,也与道家的宗教观念不谋而合。这一点深刻影响了由古至今中国音乐文化的审美取向,并阐述了在中国音乐文化当中必须所携带的平和中庸之美。在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十分强调物与情之间的统一性,而这样的审美标准也作用于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之中,为其定下了基本的基调。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牧童短笛》,就是借助西方音乐文化开启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的先河。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虽然有着诸多西方作曲技法的痕迹,但是其本质上体现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浓郁的中国气质,在音乐的流淌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自古以来所携带的那种诗情画意、自由浪漫的精神,渲染出唯美的画面和意境,并借助钢琴音乐来抒发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样的钢琴音乐创作标准在后续的作品创作中不断得到应用和纵深研究,在物与情之间构建起和谐的文化景象。当我们今天回顾《平湖秋月》这样的钢琴音乐作品是,既能够在其间感受到浓郁的广东音乐韵味,又能够通过音响色彩感受到唯美的山水景致,夕阳的余晖,湖光中的倒影,秋月的浪漫。这些和谐美妙的景象均出现在钢琴音乐作品之中,通过启承转合的衔接方式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作曲家通过钢琴音乐的技法来模仿湖水流淌的画面和远处传来的箫声,将地道的民族文化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整部作品悠长的余韵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境。

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良好的继承了《乐记》中“感于物而后动”的理念,将情绪情感与意象之间构成良好的结合关系,从而达到形神统一的意境。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察中,会发现它并不是单一或孤立的,它讲求的是一种气韵精神和形态之间的结合,从而将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匹配,具有含蓄、中庸、唯美、包容的特点。在当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同样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风韵中所携带的意象之美,通过模仿古代乐器、模仿乐曲风、模仿民族文化,进而达到一种和谐之美,使文化的精神能够充分体现于钢琴的音响色彩之中。无论是储望华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或是《琴箫吟》,都通过对传统乐器的模仿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韵味。作曲家通过对于民族调式的合理应用,展现出一种悠长和凄美的音色效果,将质朴的东方画面和华彦钧悲苦的一生通过钢琴音乐的色彩得到良好的描述,进而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不同于西方音乐色彩的独特意境之美。

除此之外,虚实结合与和谐共生的特点也同样呈现于钢琴音乐作品深刻的文化含义之中,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形态可以感受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携带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质感,同样也能够营造出古典文化“留白”的意境之美。在欣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当中,可以深刻体悟到它与传统水墨丹青之间所构成的某种关联,那种洋洋洒洒的画风与如今钢琴音乐中所呈现的音色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展现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厚重的基底和与众不同的情志。

三、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美学精神的继承

在今天,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尤其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钢琴音乐的创作当中吸收了更多丰富的时代元素,展现出诸多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艺术构想。后现代钢琴音乐作品技术方法和音响色彩方面均有许多大胆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甚至突破了民族化的疆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时尚音乐文化之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首先应当夯实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基础,在这条道路上日益拓展,当达到一定的成熟稳定之后,所形成的钢琴音乐才更具有突破性,更具有文化的辨识度。

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探索当中,老一辈作曲家和钢琴家拥有着卓越的智慧和坚忍不拔意志力。他们以大胆的创意将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音响色彩之间构成结合关系,再通过钢琴音乐的演奏呈现出独特的构想,描绘着不同的审美色彩。这些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博古通今,展现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点点滴滴,更体现出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东方美学精神与哲学思想。在我们对于钢琴音乐的欣赏和探索过程中,应当主动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连同其背后所携带的文化特质紧密结合,构成艺术欣赏的主题基调。在此基础上所呈现出的钢琴音乐才具有生命活力,具有文化质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美学精神的继承,显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回溯与发扬。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在面对时代发展大潮中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同时,国家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在进行着积极的复兴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继往开来,在创作表演以及社会推广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利用钢琴音乐特有的表演方式和社会影响力使更多人通过音乐作品读懂中国文化,并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更多的机会站上国际舞台,展现出来自东方的钢琴音乐旋律,奏响美妙的时代歌声。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音乐自20世纪之初以来已然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沧桑风雨之路,在此过程中结下了丰厚的硕果,也培养造就了大量优秀的创作人才、教育人才和演奏人才。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在美妙的音符中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古风古韵,更以优秀的音乐表现力见证了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与蜕变。在新时代的今天,作为当代青年一代,有责任和义务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更好的向前发展,并使其所携带的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点滴,历久弥新,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莉.基于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解读方式与演奏路径[J].黄河之声,2021(9):151-153.

[2]高萌.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研究:解读钢琴作品集《花月夜》[J].明日风尚,2020(16):94-95.

[3]李苑,蒋娜.浅论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入[J].明日风尚,2021(2):19-20.

[4]王若曦.论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入[J].戏剧之家,2020(2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