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解读区域特色的音乐艺术风格
2024-10-19陈柏安胡妍璐
[摘要]乡村振兴持续推进背景下,区域特色音乐不仅是民众智慧与乡村文明的凝结,亦可作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象征符号。通过加强对区域非遗音乐的传承,能够在推进乡村振兴工程有效开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本文从区域非遗音乐风格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阐明乡村振兴视阈下区域特色音乐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区域特色;乡村振兴;艺术风格;传承
不同区域因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地理特色、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促使其音乐风格各有不同。加强对乡村振兴下区域非遗音乐风格的研究,一方面可为我国地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落实的关键举措。
- 乡村振兴对区域非遗音乐的推动作用
纵观当前区域非遗音乐的发展,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基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落实,各地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扶持持续加大力度,可提供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音乐的培训、演出和推广,以促进地区特色音乐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二是促进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过程中,政府可通过组织文艺活动、设立文化中心等活动,提高农村社区对非遗音乐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并鼓励农村村民积极参与非遗音乐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具有传统技艺的农民艺术家,继而为区域非遗音乐的传承提供支持。三是促进区域非遗音乐的推广和传播。通过对农村文化旅游的大力发展,当地政府可将非遗音乐纳入农村旅游景点的文化体验项目,以实现对大量游客和观众的充分吸引。同时,政府可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以非遗音乐为主的创业项目,并通过对农家乐、民宿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开设,为非遗音乐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 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风格探究
(一)广东省非遗音乐历史
广东地区拥有悠久且丰富的音乐发展历史,并且在地理特征、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纵观广东地区非遗音乐的历史渊源,具体表现为:一是非遗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作为一个繁荣的商贸区域,古代时期吸引来自各地的商人和移民。在交流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为广东地区音乐文化注入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古代时期广东地区的音乐活动以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类型为主[3]。二是非遗音乐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因该地区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和影响。在外来文化交融的趋势下,广东地区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例如广东地区临近海岸,通过对海洋文化的融合,逐渐涌现出渔船歌、渔家咏等题材,以期借助音乐作品来表达对海洋的情感。三是非遗音乐受到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影响。多民族的聚居使得广东地区的音乐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其中诸多音乐作品蕴含土家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实现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的不断丰富。
(二)非遗音乐风格特点与表演形式
当前广东省音乐类非遗的风格特点、表演形式均呈现出独特的状态。
首先,音乐的表演形式具体包括歌曲、器乐等。其中以歌曲为主要表演方式的音乐艺术包括民歌、山歌和潮剧等,通过歌曲演唱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器乐演奏中具体涉及琴、笛、鼓等乐器的演奏[4]。而对于舞蹈形式的应用,则囊括广东舞、潮剧舞蹈等,以期借助特有舞蹈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其次,广东地区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利用优美曲调,起伏旋律给人以愉悦和感动。同时,广东地区的音乐艺术强调细腻表达和情感传递。演唱者可采取声音变化和音乐表达的方式进行情感体现,使受众深入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其非遗音乐还具有表现力,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动态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故事。
再次,广东非遗音乐的歌词与主题呈现出独特性,既包含对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表达出人们对情感、家乡和社会的思考与关注。创作者将富有诗意的词句融入到歌词中,并以此为媒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词中不仅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呈现出创作者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感悟。如潮汕音乐中的歌词能够描述潮汕地区的山水风景和人民的生活情感,以其细腻的描绘和真实的感受赢得广大听众的喜爱。此外,非遗音乐艺术的主题丰富多样,不仅涉及以爱情、家乡、友情为主题的歌曲,还可在非遗音乐中体现历史传承、文化自信。反映出广东人民的情感和关注点,同时也展现广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如广东客家音乐中以家乡情怀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歌词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其主题的多样化设置使得广东非遗音乐艺术能够引起广大客家人民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最后,广东地区音乐艺术中声腔的应用发挥重要作用,且不同地区声腔的风格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如潮汕地区音乐对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较为重视,其声腔需要呈现出清晰而独特;粤剧则强调对音域的运用,演唱者通过高音和低音的转换来进行独有情感的表达。得益于声腔和音域的特色化应用,能够为广东地区地音乐艺术赋予特色和魅力[5]。
(三)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广东地区就是南方的文化聚集地,在文化交流、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丰富且深厚的文化背景。广东非遗音乐主要划分为两个流派,分别为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非遗音乐以潮汕音乐、客家音乐和粤剧音乐为代表,其中潮汕音乐以其悠扬的曲调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而闻名,客家音乐则以其深情的歌词和节奏感强的曲调吸引着人们。而宫廷音乐则是广东地区的重点音乐形式之一,在中原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并通过对广东地区特色元素的融和,形成独具风格的宫廷音乐。此种音乐形式在古代宫廷中被广泛演奏,以其庄重肃穆的曲调和独特的乐器编制方式展示广东地区的音乐才华。
此外,在长期传承与演变的影响下,广东地区非遗音乐拥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其非遗音乐艺术通过音乐会、演出和传统节日等形式,成为人们交流、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例如,广东地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节日当天人们会举行各种音乐表演,演唱传统歌曲,通过音乐传递节日的喜庆和祝福之情。基于对非遗音乐的有机融入,不仅可提升人们对节日的体验感,亦可实现以音乐活动为媒介来加深人们的情感联系。同时,广东非遗音乐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广东地区的婚庆音乐、丧葬音乐等特色音乐形式,不仅在庆典活动中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同时可表达出对生活热爱和对逝者的敬意。因其非遗音乐艺术形式贴近人民生活,可以音乐表达为契机让人们深入感受广东地区文化特色和社会情感。
(四)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
广东省非遗音乐中独有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当地特色文化和发展历史的关键体现,亦可作为广东人民表达情感、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
一是体现广东人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广东地区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音乐可充分展现出广东人民对家庭、友情、爱情等重要价值的追求。例如,古琴音乐作为广东地区古典音乐的代表,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充分表达,可彰显出广东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另外,其音乐艺术中涉及到对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形成独特且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6]。
二是艺术审美的独特魅力。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作品中,十分注重声腔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变化和音乐情感的表达,以期通过声音变化、旋律起伏,实现对广东人民丰富情感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 乡村振兴视角下区域非遗音乐传承现状
(一)传承后继乏人
尽管当前特色音乐的传承愈发受到人们重视,但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音乐传承仍存在些许阻碍与挑战,具体表现为:
1.传承人数量减少。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背景下,广东地区的乡村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增大的态势,诸多青年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导致了传承人口呈现出逐年减少的特征,非遗音乐的传承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再加上城市化带来新的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导致非遗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认同度逐渐降低,无法为非遗音乐的传承提供助力。乳源瑶歌与生活中的瑶语有明显区别,包含不少古瑶语,年轻人很多已经听不懂,《十二保山》《千年歌堂》《过番书》等瑶歌已无人会唱,现在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遗存瑶歌基本的唱法,如不尽快抢救保护,乳源瑶歌将有消亡的危险。
2.大量农民转行从事非农产业,而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为主转向以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而在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的传承受到一定限制。大量农民时间和精力被分散,难以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中。
(二)传承方式单一
以往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传承以口述传统、师徒传承为主要形式,其中口述手段应用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和变形,再加上口述方式的依赖性较高,一旦传承人口减少,非遗音乐知识和技艺将面临失传的风险。而师徒传承手段则对时间和精力投入的要求较高,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倾向,部分年轻人对长期学习和扎实基础的要求可能会产生不适应。因其手段方式的陈旧固定,使得非遗音乐的传承步履维艰。
(三)传承机制不完善
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过程中,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的传承机制仍尚存些许问题。首先,传承机制的组织和管理不够规范和专业化。部分音乐团队和组织在管理和组织方面效果不佳,缺乏专业人才和有效的管理体系。其次,传承机制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要想实现音乐传承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因传承机制的缺失,导致广东地区音乐传承中仍频繁出现经济困难情况,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乡村振兴视角下区域非遗音乐的传承路径
(一)文化馆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文化馆要提高对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视度。首先要结合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为非遗音乐的传承提供演出场地、音乐设备等。其次,要通过创建传承基地,既能为全面推动非遗事业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精髓向社会传播。例如,台山市文化馆馆内面积约250平方米的训练活动室是广东音乐团活动室,也是国家级非遗台山广东音乐的主要传承基地,用于传承和发展台山广东音乐。活动室内有多个场室,其中,排练室可容纳80人进行排练,主要服务于台山广东音乐团和台山少儿广东音乐团的排练、交流等。
(二)鼓励社区参与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能否实现长久传承,受到社区参与和组织支持的直接影响。社区活动能够为非遗音乐传承提供一个平台,并实现在社区得以有效展示和传播。例如,社区组织可定期开展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活动,邀请传承人现身为公众展示非遗音乐,吸引音乐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和展示的空间,还可实现对非遗音乐交流和合作的有效开展。同时,社区需致力于保护、传承广东地区特色音乐的独特风格和技艺,依托于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来促进非遗音乐的推广。若情况允许,社区可为非遗音乐艺术提供演出场地、音乐设备和经费等资源,进而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发扬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借助数字化新技术进行非遗音乐的保护
特色音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首先,可重视对音频、视频录制技术的有效应用。即在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传承过程中,可借助音频和视频录制技术对广东省音乐类非遗的表演过程进行记录,以确保非遗音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为后代学习和研究提供依据。
其次,可通过数字化音乐博物馆的构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可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分析,建设音乐资源的数字化平台,以实现收集、整理和保存音乐相关资料和作品,方便学者、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学习和研究[12]。若情况允许,还可将数字化音乐博物馆作为非遗音乐艺术的宣传和推广平台,以促进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最后,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非遗音乐表演的场景和体验加以模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音乐的魅力。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则可结合非遗音乐演奏和表演,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音乐的推广,助力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三)促进非遗音乐的创新发展
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之所以流传至今,除对独特风格与历史加以保留之外,还要结合现代民众需求、特点来不断创新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新。在时代变迁和社会持续发展背景下,广东地区音乐艺术迎来创新与演进的契机。基于对民众需求特点的分析,可通过非遗音乐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形式,以促进独特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如在非遗音乐演出中融合应用现代乐器和音响设备,以创新元素和效果的添加来提升传统特色音乐对民众的吸引力[5]。
二是在与其他地区音乐交流中实现融合和创新。在不同区域广泛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上,可通过对其他地区音乐元素的吸收来为音乐艺术增添创新性,实现对广东地区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的有效丰富。
三是在年轻一代推动下实现革新和发展。随着年轻一代的音乐人和艺术家横空出世,可在不断传承、发展中实现对音乐创作和表演方式的创新,为广东地区音乐艺术赋予时尚和年轻化特点。例如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到广东地区非遗音乐,形成具有时代感的音乐作品,不仅可提升年轻观众对广东地区非遗音乐的关注度,亦可音乐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在创新中稳步衔接传统,是近年来广东传统音乐创新的基本特征。如邹航的《佛跳墙》用现代技法对潮州音乐的典型音调加以发展,用合唱唱出潮州特有的古老乐谱“二四谱”的唱名“二、三、四、五、六、七、八”,将乐曲推向高潮,以此显示传统音乐的既具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特征。其《雷打芭蕉》将两首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和《旱天雷》的旋律融为一体,加上潮州音乐《画眉跳架》的曲调片段和大锣鼓中由打击乐演奏的鼓段,表现出岭南的精神。
(四)积极举办乡村音乐节
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可通过乡村音乐节的举办推广来实现特色音乐的传承、发展。
1.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资源。要想为特色音乐的传承提供助力,乡村音乐节需做到充分挖掘广东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将音乐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乡村音乐节。
2.引入创新元素与多样化表演形式。为保证音乐节的开展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和参与者,需要重视对创新元素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的融入。可结合实际,积极邀请当地的音乐传承人、民间音乐团参与演出,并且与其他地区的音乐人进行交流合作。若条件允许,可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灯光、舞台设计等,打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演出效果,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五)打造音乐品牌
要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艺术的知名度、影响力,进而助力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可加大对音乐艺术品牌的建设力度。为保证其音乐品牌建设符合特色化要求,需注意:一是突出广东非遗音乐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借助音乐作品、舞台表演、服装造型等来展现广东非遗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辨识度。二是设计专属的标志、海报、宣传册等宣传物料,统一的视觉形象有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三是建立艺术家品牌,基于音乐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个人形象宣传,为广东非遗音乐赋予更多的人文魅力和情感共鸣。
(六)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为非遗音乐进行多元化的推广和宣传,一方面可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创建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和视频分享平台,发布音乐演出、音乐会、音乐节等相关信息,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群体。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升非遗音乐的传承有效性,可重视建立广泛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与当地政府、文化机构、旅游局等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通过开展专题报道和宣传,来提高广东非遗音乐的曝光度。依托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实现对广东非遗音乐的全面推广与宣传。
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音乐类非遗因其艺术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受到民众的强烈推崇。在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需做到对特色音乐传承现状的深度剖析,并借助有效策略来提升特色音乐传承有效性,并通过非遗音乐风格深入研究,为我国乡村振兴工程的有效推进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胡竞元.音乐艺术传播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J].喜剧世界:中,2023(4):0156-0158.
[2]陈令妍.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路径——基于泉港文管调研的思考[J].艺术家,2023(3):134-136.
[3]胡书航.新时代曲艺音乐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湖北大悟县钢镰大鼓为例[J].歌海,2021,000(004):74-79.
[4]王欢,韩立民,孙玉.区域民间音乐与乡村文化振兴耦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1):82-86.
[5]张潇潇.乡村振兴视域下原生态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11):85-89.
[6]梁庆东,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8):4.
[7]吴苑祯.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析[J].艺术评鉴,2022(21):181-184.
[8]姚海燕.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4):110-113.
[9]张帆,张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8):1.
[10]王瑞芳.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应用[J].智慧农业导刊,2021,1(8):84-86.
[11]汤慧.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研究——以益阳市黄家湖新区为例[J].环球市场,2019,000(24):200,202.
[12]朱路阳.音乐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J].文学少年,2021,000(14):1-3.
[13]刘畅.新时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及乡村振兴[J].花溪:文艺教育,2020,00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