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和合”的审美研究

2024-10-19李栗洁

当代音乐 2024年10期

[摘要]古籍中记载的传统舞蹈渊源且辉煌,虽已看不到他的原貌,但新世纪的中国古典舞仍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故对中国古典舞审美的研究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本论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将“和合”思想精髓渗透到中国古典舞审美的研究当中。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析,来研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和合”之美。

[关键词]“和合”;中国古典舞;爱莲说

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

据古籍文献中记载,古代舞蹈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如赵飞燕的“掌上舞”、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杨玉环的“霓裳羽衣舞”等,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它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但到宋代后,随着朝代的更替,舞蹈艺术便逐渐没落,直至明清也不见其踪。随着艺术的发展,戏曲以一种独特的综合戏剧样式出现。在1949年之后,舞蹈艺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舞蹈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舞蹈先驱们带领舞蹈工作者开始整理归纳教材,形成与音乐、戏剧一样的舞蹈独立学科。中国古典舞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对“古典舞”的命名最先出现在于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欧阳倩予等人的文章中[3]。古代舞蹈的失传使后来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建设不得不从戏曲武术中去挖掘延续,同时也结合了芭蕾舞的训练方式。因此当代中国舞蹈家创建的“古典舞”并不是古代舞,更不是传统宫廷舞的再现,而是当代中国舞蹈家们爱国热情的集中呈现,是其艺术精神的结晶。

如今中国古典舞已发展至第70个年头,其表现形式、审美思想、动作动势等都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中,它的民族性是审美的导向,也是传承和发展的根基所在。以道家为开始,儒家为主体,百家合流为末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思想。和合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最早出自《易经》中的《周易》,该哲学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合了道家的天文学观点,从而构建了一个以“和合”思想为中心的哲学结构。这一思想由古人代代延续,是古人普遍认识宇宙,追寻自然万物法则的逻辑原点。“和合”即是整体的、有机的、辩证的。“和合”的前提是先由“二”,再合为“一”。其“二”是对立的,是相互影响制约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图就是很好的体现二者既对立又相互制约,你追我赶、无尽无穷的思想精华。从动作层面来讲,阴阳关系是中国古典舞的核心,是一切动作动势的发展之源,庞丹老师的“十欲法则”就是对阴阳理论的巧妙运用。在阴阳动势的推动下,最终要走向的是圆融中和。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即天、地、人是一个大的整体,人头顶天,脚踩地,天地为一阴一阳不可或缺之物,人在其中与天地融为一体。天地即自然,人作为本体,与自然是平等、共存的关系,人类的生命与大自然是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的,从而构建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需要遵循和适应自然界的基本规则,这也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补充和整合的一种关系。和合文化代表了天、地、人三者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它以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完整性和相互联系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包容人类,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以和为美”不仅是一个全方位的追求和理想,同时也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工具人的生命与自然相互交融、渗透,从而形成两者之间一体化的关系。[1]

《周易》它并没有专门探讨关于美学的议题,也不具备一个完善的美学框架,但许多后来的重要美学观念和范畴都起源于此[2]。作为审美主体,可通过直觉和生命经验,来超越“分离”,感悟“合一”,人们可以获得审美的感受。和合审美透过个体的自我反思和直觉,打破了二元相分的固有联系,从而达到合一的审美理想。这种和合之美正是中国古典舞追求的审美理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剧目《爱莲说》意蕴的和合之美

中国古典舞剧目《爱莲说》,作品名来自宋代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取作品的主题——颂莲。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赞扬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而在舞蹈中,对颂莲的表达方式更生动且具象。舞者的身形在模仿着莲花的本体,同时也在用情感表现着莲花精神的上扬。舞者用生动的舞姿将莲花给跳“活”了,而莲花的美也在审美体悟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这个美不只是形态上的美,更是精神上的美。

莲花的美美在其形,有含苞待放时的圆润之美,有初放花瓣时的慵懒之美,有骄阳绽放时的娇艳之美,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美,有微风轻拂婀娜多姿的美,有神清气爽沁人幽香的美,有干净素雅温婉端庄之美。这么美的莲花要怎样用舞蹈动作给表现出来,并且表现的有生命力有活力。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莲花的美给跳“活”了,什么是“活”,就是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莲花的各种各样形态的美,还体会到了隐喻的对莲花品质的表达,舞蹈跳完了给人无限的遐想,它活在了观众的心中。观物取象,莲花固然美,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双能够发现他美的慧眼,在编导和演员共同呈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她想要表现出来的美,那是通过人与自然二者心灵感悟而生发出的真实的,同时是通过气韵、动静、刚柔的技艺处理下更加极致的美。

再说其精神上的共鸣,形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精神却是内在的追求。在中国古典舞的作品中,追求诗意性的表达,借物抒情,以达到精神的上扬。形神兼备,行有所短,神有所长。通过其形,加之对莲花品格的正确解读,巧妙地将莲花拟人化,将其高洁的品质带入进形的演绎中,刻画出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子形态,以神韵的灵巧来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汉代傅毅在《舞赋》中提出,“与志迁化,明诗表指”。只有当舞者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与自然的本源达到真正的合一,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心性和意志与审美客体能够互相融通,才能将情感变化而改变身体的状态和动作,用有限的舞蹈语言来表现无穷无尽的意蕴之美。立象以尽意,象,可分为“象内之象”与“象外之象”。袁禾认为“象外之象”是实的象,即显象,看得见的象,是物质的,有形的,因此可叫“形象”。所谓“象内之象”,是虚的,想象的,非物质的,可称“意象”。前者有限,后者无限[4]。舞者不可能真正成为莲花,要做的是模仿和想象,进行艺术加工形成动作,但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夹杂着个人的情感和意志的,故而产生“意”,而当“意”在肢体上继续生发,又确确实实会影响着动作的质感和表现力,这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意象诗意性的表现下,最终形成艺术所要表现的美的意蕴。

  • 《爱莲说》动作的和合之美

“阴阳和合”是和合美学的灵魂,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天人和合”体现了“阴阳和合”这一理论的具体化和审美化的呈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中也遵循着阴阳变化的法则,动作从反面做起,用反衬劲来蓄力。如《爱莲说》中的第一个背身盘腿半蹲的舞姿,其跨部和出腿方向是向3点出的,而它的重心却没有向3点方向给出去,而是经3点顺时针划圆,将脚下动作解开,同时上身在下肢的画圆带动下从小的云肩转腰到大的云手涮腰,涮腰未完又走下身留下身,顺时转向一点形成冲天炮的舞姿,这一套大圆套小圆的动作自然而然,一气呵成。身体的拧倾而动和走下身留上身的动势都是阴阳规律的体现。舞蹈中的阴阳转换动作,自然地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核心理念,即“舞道”。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持有这样的观点:中国古典舞中存在三个核心的联系:虚与实;刚与柔;形与神。而在和合审美的观念下我们还要认识到虚实还要“相生”,刚柔还需“相济”,形神还得“兼备”。

《爱莲说》的主题是颂莲,舞者所跳的动作让我们为她高超的技艺和对莲花形象的完美呈现赞叹不已,这是“实”的部分,是看的见,有形的。但如果仅停留在动作上,或许受过几年专业训练的中专生也同样可以做到。对于一个好的作品,好的舞者,“虚”的部分才是更难表现的。莲花只是一种植物,它本身并不存在任何感情,但人们通过对其形的认识,将其清廉、高洁,“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美好本质与莲花紧紧贴合,用含蓄的、抽象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就是写意。舞者亦是如此,舞蹈主要以肢体为媒介,如何将作品进行升华,要以舞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剧目《爱莲说》中,如何将莲花的品质传达出来,并且让观众能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演员做到“与志迁化”,用真情来演绎。宗白华先生说:“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入精神飞越,超人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人‘由美而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处。舞蹈中的虚实也生出了“由美而真”的感受,让我们美在其中,享受在其中。

《周易》云“刚柔者,立本者也”。刚与柔也是古典舞审美中的一对范畴,是古典舞对动作力度的把握,是阴阳观在舞蹈认识上的反映。舞蹈动作的节奏不是平均的,中国古典舞的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舞蹈动作的力度,决定了舞者在表达情感时力量的把握,也就是懂得并掌握用“劲”。《爱莲说》作品中,前部分动作对莲花外在形象的表现,动作的基调基本偏柔,通过柔美舒展的舞姿来表现莲花徐徐舒展,从泥土里慵懒的钻出,亭亭玉立在水面上。节奏柔中带着点,点是对莲花灵性的表现,是柔美中透着灵气的一朵莲花,这样节奏的处理让vr5JyQFEEfomrwv5TSzR/Z3VX1AR/3YJyXsye8DILXU=莲花的形象更加立体。舞蹈中间部分的动作以大开大合为主,力量的刚柔转换也更加明显。动作的幅度以及情感的饱满度影响着力度的大小。这一段更多要表现莲花的精神,它的品质是高洁的,是面对世俗诱惑仍不同流合污,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通达正直,这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品质。这段动作幅度较大,有旋转踢腿后的大跳,有带涮腰的旋转,有翻身后的搬腿,有大跳后的转身卧云,一系列复合性的大动作即连贯又稳定,离不开“劲”运动的变化,有“柔劲”“刚劲”“缓劲”“反劲”“脆劲”等。如若没有劲的变化和相互间的转换,莲花的精神将不得以体现。刚柔是中国古典舞动作节奏的特点,力量的相互铺垫、转换,形成刚柔并济的节奏特点,也是塑造美,传递美的情感基调。

“形与神”是中国古典舞审美的又一重要范畴,关系到舞蹈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唐满城先生对“形”这样解释到:“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形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我们学舞蹈最开始解决的也是形态的问题,从坐姿,站姿到舞姿,从直立到以腰为轴发展的拧倾圆曲,从模仿到二度创作,在形态中建立起对美的认识。而“神”,古人云“无迹可求,透明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对神的理解,没有好、坏、深、浅之分,只要情感随之产生,神也就出现了。古典舞中我们讲“神韵”,“韵”是韵律,韵味。当我们把“神”从精神层面通过主观意识的控制,将它有节奏,有角度,有情绪的表现出来,那“神”的韵味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在舞蹈表演中,“神韵”是舞者的主观感受通过细腻的眼神、合理的节奏,以及呼吸,意念的控制所表现出来的。,“神”引领着“形”的发展,而“形”又是传达“神韵”的媒介,“形与神”二者缺一不可,他们相互影响,兼备并行。但在欣赏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时,我们又不自觉的将天枰移向了“神”更多的一面,因为舞蹈并没有语言,观众能不能看得明白,感受得到,全靠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于演员来讲,对“神”的敏感度是艺术修养的重要体现。对于作品来说,“神”的存在犹如妙手成春秋,挥洒自如。在剧目《爱莲说》中,舞者将“形神”融为一体,故而觉得舞者即是莲花,又好似莲花仙子,有着过人的品质,是美好的化身。记忆犹新的一个动作,是舞蹈中间部分,舞者侧躺在地面,用2个八拍只做了一个手脚延伸的动作,而它的前后都是快节奏快频率的动作变化,这样的安排并不突兀,反而让我将情绪推到了高潮,此时感到舞者参发着无限光芒,这即是卧莲的形态,又是舞者的光芒,两者结合就是舞者通过神韵的引领让隐喻的莲花的美和高洁的品质此刻与审美主体相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以我们才深深的被震撼到,不禁感叹道,这是多美的一副画面。

结语

吕艺生老师曾说过,中国古典舞就应该定义为阳春白雪,对它的观赏是需要有一定门槛的。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是哲学思想的起源,也影响着中国几千年对美,对和,对自然,对自由,对高尚的认识,我们带着这些认识去品味、欣赏中国古典舞作品,这何尝不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郑玲娟.和合文化之审美内涵[J].文化学刊,2018(11):98-100.

[2]徐蔚,邵文佳.《易经》“和合”美学思想的三重向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15-19.

[3]吕艺生.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探秘[J].文化艺术研究,2021(14):25-34.

[4]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改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