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理论在单簧管演奏中的借鉴性和应用性研究
2024-10-19牛建博
摘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妙声音的追求。对音乐家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将动人的声音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单簧管被称为交响乐队中的演说家。人们这样比喻单簧管的声音,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这件乐器多向性和戏剧性的声音的喜爱。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对声乐技术的研究中找到获得更好的单簧管声音的方法。之所以以声乐为出发点,是为了从中寻找使单簧管像嗓子一样自如运用的方法。一个单簧管演奏者只有知道如何去运用他的乐器歌唱,才能被称之为演奏家。
关键词:单簧管;声乐;呼吸;音质;音色
中图分类号:J621.4文献标识码:A
单簧管被称为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为什么人们会把单簧管比喻成一个歌唱者呢?这正是人们对追求美好声音的本质的一种愿望。身为一个单簧管演奏者,乐器就是我们嗓子的延伸。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演奏者,首先要努力去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所以,像控制嗓子一样自如地操控乐器,是每个单簧管演奏者应该追求的方向。本文更像是一个声音的实验。笔者站在一个歌唱者的角度,将声乐的理论应用于单簧管演奏中,并试图探究声乐理论在单簧管演奏中的借鉴性和应用性。
一、呼吸技术
呼吸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呼吸人人都会,若没有了呼吸人也就无法生存。日常的呼吸处于一种下意识的自由状态,但是呼吸对于演奏者和演唱者而言就不尽相同了,它既是动力,也是支持力。
可是正如多数开车的人对他们车的结构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一样,多数需要运用气息的音乐从业者也对他们呼吸器官的结构同样不甚了解。对一般的驾驶者来说,去了解车辆的内部运作知识是没有必要的。然而,对于专业驾驶者来说,了解车辆结构的详尽知识是很重要的。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了解呼吸系统上,对于日常呼吸,我们不需要理解这些。不过对于一些专业的呼吸,比如管乐演奏者和声乐演唱者,了解呼吸生理学的知识是有好处的。所以要想知道哪种声乐的呼吸适用于单簧管演奏,首先有必要知道呼吸器官的构造。
我们的肺处于胸腔中,肺的下面有一块很大肌肉叫做横膈膜。横膈膜像是一把打开的伞,处于胸腔的底部,它的边缘附着在最下方的肋骨上。横膈膜把我们的身体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它被肋骨和肌肉包围并且被食道贯穿。
(一)声乐的呼吸
在演奏或演唱的过程中,快速而且充实的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声乐的呼吸方式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横膈膜呼吸和混合式(胸腹式)呼吸[1]。
胸式呼吸:指的是在吸气时只扩张胸腔的呼吸方式。身体上部、胸腔周围的肋骨韧性相对较小,所以胸腔可供扩张的空间相对狭小。将双手放在胸腔的上部,吸入尽可能多的空气,使其充满胸腔,并将手向外推动,这便是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指的是在吸气的过程中,腹部的膨胀十分明显的一种呼吸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横膈膜下降,将腹腔内的器官向下和向外挤压所致。运用腹式呼吸,腹部可以很大程度地膨胀,但是肺部和肋骨的膨胀程度很小。把手放在腹部,呼吸的时候只扩张腹部。肋部和胸腔保持不动,这种呼吸就是腹式呼吸[2]。
横膈膜呼吸:是一种运用横膈膜呼吸的方式,在吸气时横膈膜变紧,向外推动下肋,使胸腔和心口前部膨胀,腹部也轻微膨胀。呼气时,横膈膜放松,下肋收缩,心口的膨胀随之消失,腹部变平。将一只手放在身体一侧肋骨的最下方,另一只手放在心口,平静顺畅地吸气。使下肋和心口膨胀。这标志着横膈膜变紧,与此同时可以感受到腹部的自然扩张。随着气体呼出,心口和下肋的膨胀消失。
混合式(胸腹式)呼吸:指的是在呼吸时,胸腔与横膈膜共同参与。从而使吸气量达到最大限度的一种呼吸方式。最开始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腹部明显扩张,随着气体的不断吸入,胸腔与肋骨扩张,最终使胸腹腔同时充满气体。胸腹式呼吸主要在于一个“满”字。设想一下当我们往水壶中注水时,水首先到达水壶底部,随着水量的增加,水位上升,最终将水壶注满。当使用胸腹式呼吸时,我们的身体就和水壶一样。将一只手置于腹部,另一只手置于胸部。吸气时,腹部的膨胀首先将置于腹部的手向外推,随着气体的不断吸入,胸腔膨胀,推动另一只手。这就是混合式呼吸。
(二)不同呼吸方式对演奏的影响
胸式呼吸:由于胸腔可扩张的空间狭小,肺活量无法达到极限,所以吸入的气量只能够持续较短时间的演奏。使用这种呼吸方式让人觉得整个身体发紧,这直接导致音色不够舒缓,缺乏生命力,舌头的紧张导致吐音过于沉重,肩膀的紧张导致手臂手指僵硬。音量相对较小,声音的张力十分有限。胸式呼吸时习惯性地耸肩也会使演奏姿态不美观。
腹式呼吸:使用腹式呼吸所吸入的气量较多,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演奏。使用这种呼吸方式时,横膈膜保持在一个特定的位置,需要在吹奏过程中配合正确的支撑技术,以带来稳定集中的音色和演奏舒适度。
横膈膜式呼吸:在使用横膈膜式呼吸演奏单簧管时,首先给演奏者的感觉是呼吸运动相对放松,演奏时没有不适感觉。肺活量较前两种呼吸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演奏,音质统一并集中。
混合式呼吸:由于胸肋和横膈膜的共同参与,气量可以最大化。使得这种呼吸方式使演奏时长得到极大地提高。给演奏者的感觉是呼吸肌受力相对平均,减少了肌肉的疲劳感。呼吸支配相对自由,从而使吸入和吐气的节奏与深度自然得当。这种呼吸方式是深呼吸,呼气有力而长。在演奏单簧管时音质统一集中,身体的放松也使连音、吐音更加自如流畅。
(三)单簧管演奏中呼吸方法的选择
在单簧管呼吸方法的选择上,任何导致身体紧张的方法都应被淘汰,而使身体感觉自然舒适的方法都应被保留。由于胸式呼吸使身体过于紧张,直接影响演奏时的音质和姿态,所以不建议使用这种呼吸方式。虽然有一些声乐演唱者和单簧管演奏者对于这种呼吸方式没有感到不适,但是长此以往会对演奏水平的提高带来阻碍,也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
腹式呼吸是经常被使用的呼吸方式之一[3]。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这种呼吸方式往往会引起声带周围的肌肉紧张,使歌声发紧,缺乏共鸣。而对于单簧管演奏者,在使用腹式呼吸吹奏时,腹部肌肉不可向外扩张用力,这会导致音量难以集中,声音颤抖。应在吹奏中配合正确的支撑技术。
在横膈膜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的选择上,这两种呼吸方式都是放松而自如的,都可以带来良好的音质。而它们的区别在于横膈膜式呼吸快速而有力,混合式呼吸深沉而悠长。所以横膈膜式呼吸可以用于吹奏频繁换气的短乐句,这种换气法使演奏者得以避免不必要的深吸气,既避免肺中残留过多不必要的废气,又保证了足够的气息量。混合式呼吸的特点使之可以广泛应用于长乐句,这种呼吸方式使长乐句更为流畅从容,它在四种呼吸方式中最长的气息量也是对长乐句最有力的支持。
(四)吸气时口和鼻子的选择
在吸气时口和鼻子的选择上,声乐中会经常提到两种吸气方式:“闻花香”和“小狗喘气”值得单簧管演奏者借鉴。由于鼻吸气深沉而且放松,在演奏抒情乐段的起音时,有助于吹奏出更优美的音质和圆滑的连接。如吹奏频繁换气的短乐句时,乐句间气口极短或需要演奏断奏、重音等音头时,可以采用口吸气,以求演奏出强劲有力的音效。如果需要更大的气息量,甚至可以用口和鼻子同时呼吸。
(五)单簧管呼吸练习方法
- 双手放在下肋两侧,将体内的空气全部呼出,双手同时向肋骨施压。当吸气时释放双手的压力,使最下肋和心口尽可能地扩张。吸气要缓和。让肋骨向外推动双手,并感受心口的膨胀。
- 很多人在吸气的过程中会耸肩,这证明他们的吸气很浅,仅仅是胸式吸气。其实正确的单簧管呼吸人人都会,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没有人的呼吸是伴随着耸肩的,那时的呼吸自然而放松。所以我们可以躺着练习呼吸,身体自然平躺,双手分别放在腹部和心口,像睡觉一样平和地呼吸,让心口和腹部膨胀,推动双手。
- 喊出一声尽可能长的“ha”音,直到将自己所有的气息用光。保持嗓子“ha”打开的形状,同时快速地吸气使下肋和心口膨胀。这种感觉主要是模拟人们在进行大运动量运动后对空气的大量需求,每次呼吸深沉而有效。
- 身体自然地向前弯曲,做指尖够脚尖的动作,舒缓地呼吸。以这种方式吸进来的空气会直接到达腹部,就像前文提到的水首先到达了水壶的底部一样。这样的呼吸十分充实。同样在蹲下时吸气也能起到这个效果。
二、支撑
对于声乐和管乐表演者而言,支撑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那么什么是支撑?跟呼吸有关的肌肉可分为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两类,呼吸的支撑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并没有放松,而是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使呼气与吸气形成对抗,这个对抗就是呼吸的支撑[4]。
在声乐演唱时,当我们向自己的手上持续呼气,在保持呼气状态的同时演唱一个音,这个音是无力并且伴随着气声的。当我们对着自己的手演唱一个洪亮而且有力的音时,释放到手上的空气却非常稀少。所以想要使声音洪亮有力,关键在于抑制空气。呼气必须被控制,而不是过快地将横膈膜放松或者快速地释放空气。
支撑是一种对抗的运动,而这种对抗是积极并持续的。作为演唱者和单簧管演奏者,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保持支撑的强有力和灵活性并且试图制造出更多有用的能量。
(一)支撑的肌肉
为了更进一步地解释支撑,了解支撑时所用到的肌肉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 腹肌:腹肌共由四组肌肉组成,分别是处于最外端的腹直肌,它构成了一个“墙壁”在下肋和耻骨之间。腹直肌后面,身体的两侧有两组斜纹肌,分别是位于肋骨和髋骨间的外斜纹肌以及肋骨边缘和耻骨之间的内斜纹肌。在这三组肌肉下面是横穿腹部的腹横肌。
- 背肌:背阔肌是在手臂下方和髋臼之间张开的背部肌肉,它用来保持背部肋骨的扩张。
- 腰肌:位于腰部的腰方肌通常辅助腹肌共同工作。
(二)声乐中正确与不正确的支撑
在演唱或演奏单簧管时,为了保持心口和下肋膨胀,横膈膜向下变紧的状态,背肌和腰肌要保持向外膨胀,腹部肌肉适当紧张。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正确的支撑应保持心口膨胀,腹部绷紧且压缩;不正确的支撑指的是心口和腹部同时向外膨胀,由于腹部的外扩和紧张会导致嗓子的紧张,这会严重影响演唱出的声音。
(三)单簧管的支撑
当运用腹部膨胀的支撑演奏时,气息较长[5];而运用腹部绷紧并压缩的支撑演奏时,气息则比前者更长。音质方面,对演唱者而言,腹部膨胀的支撑会使嗓子收缩而影响演唱者的声音。不过对单簧管演奏者而言,这种支撑方式并没有对声音和演奏者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单簧管演奏者的发音体并不是嗓子,以这种支撑方式演奏出的声音也是很结实饱满的,并且有很大的张力,不过音色相对明亮。运用腹部轻微收缩的支撑,演奏出的音质相对温暖集中。
(四)单簧管演奏中支撑的应用
在实际演奏中,支撑时腹部的位置可以根据乐曲对音色的实际需要和演奏者对音质的追求来决定。如果演奏者需要更为明亮的音色或希望短促有爆发力的效果,可以选择腹部膨胀的支撑方式;如要演奏音乐性更强的长乐句时,可在运用支撑技术时将腹部压缩。由于支撑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为了使呼气肌肉和吸气肌肉达到平衡,腹部肌肉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腹部肌肉收缩的程度可以根据体内气量的变化而适当调节,以达到“支点”的平衡。在演奏超长乐句时,当气息即将到达极限的时候,腹部位置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帮助演奏者延长气息的长度。在运用支撑过程中,腹部腰部和背部的肌肉互动,始终保持适当的紧张。但是这种紧张不代表肌肉僵硬,任何在演奏过程中造成身体僵硬或不舒服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五)支撑训练
- “Rock”支撑是声乐的一种练习方法,首先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身体被空气灌满。然后屏住呼吸,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心口。在腹部内收的同时保持心口的膨胀,然后做相反的动作,腹部扩张的同时心口内收。这样交替进行,使腹部和心口前后摇摆。
- 双腿以上的身体躺在床上或长凳上,双腿抬起悬空,此时试着演奏单簧管,这样的姿势可以充分调动起支撑时所需的肌群。
- 演奏时在腹部系一条腰带,腰带可以适当紧一点,这样的练习加大了对腹部肌肉的压力,使演奏者能够找到支点,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对抗。
三、嗓子
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声带是发音体。我们所听到的歌声正是由声带的振动所产生的。而对于单簧管演奏者,单簧管声音的产生是因为气流通过哨片,使其振动。所以单簧管的“声带”就是哨片。在单簧管演奏中,除了要让单簧管的“声带”充分振动,演奏者的嗓子同样会对单簧管的音质起到影响。
(一)声带的结构和发声原理
声带位于喉腔内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6]。当我们呼吸时,声带打开以确保空气的流通。发声时,两侧声带拉紧,声带间隙变窄,甚至关闭。气流不断地冲击声带,引起振动产生声音。
凡是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一种是发真声的机能,也叫“重机能”[7];另一种是发假声的机能,也叫“轻机能”。重机能是整个声带震动,轻机能是局部声带震动。歌唱发声的基音,来自气息作用下的声带振动。歌唱过程中音高的变化随声带振动频率的不同而不同。即越往高音唱,声带越是在局部和边缘振动,振动频率越快,喉结的位置也随之从低到高。而越往低音唱,声带振动的长度和范围越大,振动频率越慢,喉结随之降低。
(二)演奏单簧管时嗓子的运用
在演奏中调节声带和嗓子的状态位置,会对单簧管的音质造成影响。音质,顾名思义,就是声音的质量,它比人们常说的音色更为具体。就像我们可以判断一件商品的好坏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判断音质的好坏。那么什么是好的单簧管音质呢?以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要判断单簧管音质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看它是否干净统一并且集中。就像好的玉器应该没有瑕疵,完美的珍珠项链上的珍珠应该颗颗大小统一一样。
嗓子发“ha”音的感觉进行演奏时,这种感觉和叹气很像。在这种状态下,声带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喉结的位置很低。用这种状态演奏时,可以明显地听到声音中的杂质,声音不够集中,这显然违背了我们追求干净集中声音的意愿。在音质方面,在演奏同音区跨度较小的连接时,音质基本统一;而在演奏跨音区音程连接的时候,音质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同时导致音与音之间的连接不够圆滑。音准方面,在发“ha”音演奏时,随着嗓子打得越开,音准越低。
嗓子发“yi”音的感觉进行演奏,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当我们脱离乐器发“yi”音的时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喉结位置提高,发声时产生的振动频率更快,更趋于边缘振动,这主要是由于声带的间隙变小,导致同样的气流在经过狭小的间隙时变得集中而快速,快速的气流会让哨片的振动更加充分,使演奏时的声音更有穿透力,音质统一,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更加圆滑,整体音准和音程关系也在更趋于精确。
导致以上两种情况主要与声带间隙的变化有关。将气管想象成一个水管,当呼气时就像水从水管中流出。如果刻意用手将水管的出水口掐住一点,水的流速会变快。当用“yi”音演奏单簧管时,声带的间隙变小,就像用手指稍微掐住了气管的“出水口”。在演奏中声带间隙的变化影响着气流速度,也带来了音质、音准上的区别。
(三)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是声乐演唱中三个要素之一。所谓的打开喉咙,是喉咙向四周扩张,喉结向下拉伸的状态。对声乐演唱者而言,打开喉咙有助于更充分地呼吸;使喉、口和鼻子形成了一个适合发声共鸣的通道;同时也更好地协助声带机能的调节。
那么打开喉咙是否适用于单簧管演奏?其实喉咙打开的同时将声带间隙适当缩小,这两个动作其实并不冲突。就声乐而言,声乐演唱者在训练中同样要兼顾“打开”和“关闭”。“关闭”指的是关闭声门,是为了利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打开”指的是打开喉咙,为的是扩大共鸣管道,起到扩大和美化声音的作用,本身并没有发声的功能。在单簧管演奏中声带的间隙并不是越小越好的,过分地缩小了声带的间隙,会导致声音变紧。万事都有一个度,而控制嗓子和声带的“度”需要后期用自己的耳朵去衡量和寻找。在演奏中缩小声带间隙的同时打开喉咙并适当放松脖颈和口腔,能使音质在统一、集中的同时兼顾松弛感和流畅性。
(四)“唱”“听”单簧管
单簧管演奏中嗓子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歌唱时,越往高音唱,声带的振动频率就越快。同样,当演奏单簧管时,音高越高,哨片的振动频率越快,所需的空气速度越快。所以在演奏高音时,可以运用更多的“yi”的感觉,用嗓子调节不同音域声音的质量。虽然演奏单簧管时,我们的嗓子不可能震动和发声,但是如果在演奏中,意识上用嗓子唱这个音时,声带可以达到一个自然的位置。所以在演奏时应该尽量去用嗓子“唱”单簧管,会使音乐自然的同时减少身体不必要的紧张感。嗓子位置变化所带来的音准上的变化,在演奏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在合奏中,如果来不及调节乐器长度,调节嗓子是一个处理音准问题的应急手段。音准过高时,甚至可以放弃音质,扩大声带间隙去寻求统一的音准,合奏中音准和节奏的优先级高于音质。音乐家的耳朵就像厨师的舌头,没有一个顶级厨师在烹饪中是不品尝味道的,同样音乐家在演奏和练习中一样要积极去听。任何方法和手段都需要用耳朵这个标尺去衡量。
四、音色
音色,也就是声音的色彩。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在这里同样有着绚丽多彩的声音。人声是最完美的乐器,与此同时,他也赋予了每个人属于自己的音色。而造成人声多种多样的主要因素就是声道的不同。
(一)声道
声道包含的主要器官有声带、咽喉、鼻腔和口腔及其附属器官。正因为每个人声道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导致了他们音色上的区别。总的来说,声道的空间越大,所发出的声音就越暗,反之则越明亮。为了使自己的音色更具多样性,歌手们往往会改变声道内器官的形状,以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
(二)喉结、嘴型和软腭对声乐音色的影响
- 喉结:演唱时,越往高音唱,喉结的位置就越高;而越往低音唱,喉结的位置则越低。然而在演唱同一个音时,演唱者们往往通过对喉结位置的轻微调整来改变音色。当喉结的位置降低,声道的空间增大,在这种状态下演唱出的音色更暗;当喉结位置升高,声道的空间缩小,音色也变得更为明亮。
- 嘴型:当嘴角放松,嘴型呈“o”状,声道的空间变大,音色随之变暗;当嘴角绷紧,嘴型呈微笑状,声道的空间变小,声音也趋于明亮。
- 软腭:软腭位于颚的后1/3,是硬腭的延续。软腭首先向后侧延伸,然后向下弯曲,在悬雍垂处终止。当软腭高抬,它与舌骨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道的空间被扩大,这有助于演唱出更暗的音色;当软腭降低,它与舌骨的距离缩小,几乎贴合在一起,这很大程度地缩小了声道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演唱出的音色更为明亮。
(三)单簧管音色调节
在单簧管演奏中调节喉结、嘴型和软腭的位置可以创造组合出多种多样的音色。演奏者可以像演唱者一样学习改变声道位置的方法。
- 喉结:人们在深呼吸的时候,喉结的位置是很低的。所以可以用深呼吸的感觉来演奏单簧管,以找到喉结下降的感觉。要找到喉结上升的感觉,首先可以脱离乐器,唱一个尽可能高的音。
- 嘴型:演奏中在保证嘴角不漏气的前提下,放松嘴角,会导致面部肌肉放松,口腔内空间变大,下唇对哨片的压力也随之变小;而当演奏时,嘴角呈微笑状,面部肌肉也会相对紧张起来,口腔空间被缩小,下唇附加在哨片上的压力增大。
- 软腭:在演奏之前,首先可以通过声乐的方式找到调节软腭的方法。在声乐训练中,“抬起软腭”最直接和简便的方法就是闭口“打哈欠”。而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时,将一根手指探入口中,会触碰到一个柔软的“肉垫”,这就是下降状态下的软腭。
演奏者应该善于运用声道的变化去改变单簧管的音色,以适应乐曲中不同的音乐性格,而演奏者的耳朵和对音乐的理解则是改变音色的标尺。在演奏大多数作品时,音色的变化都应该建立在不破坏良好音质的前提下。
结语
无论从演奏前的呼吸准备还是演奏时支撑技术的应用,单簧管都可以从声乐的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这两门学科在这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对于歌手来说,声音就是他们的乐器。然而在演奏单簧管时,嗓子的控制是影响单簧管音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单簧管演奏者都被音质的问题所困扰,他们往往忽视了用嗓的重要性。声乐是用嗓的专家,所以像歌唱者一样用嗓子演唱单簧管是一把解决单簧管音质问题的金钥匙。通过声乐知识对声道原理的阐述,可以更好地解释声道对单簧管音色的影响。使单簧管演奏者的思路更加清晰,使改变单簧管音色的方法更为形象。这说明单簧管是用来“唱”的。将单簧管变为身体的一部分也应当是单簧管演奏者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本文中所提到的理论并不是单簧管演奏的“公式”,而是希望单簧管演奏者通过本文去思考和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演奏习惯,并给渴望“唱”单簧管的演奏者们一些提示。
参考文献
- 郭斯娴.浅谈歌唱与唱歌的异同[D].重庆大学,2020.
- 魏凡俭.试论歌唱中的以情引"气[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3):2.DOI:10.3969/j.issn.1001-5736.2005.03.010.
- 田恬.论气息在演唱中的运用及其训练方法[J].戏剧之家,2014.
- 杨俊平,杨家平.浅谈歌唱中的呼吸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1.DOI:CNKI:SUN:XWLL.0.2010-S1-103.
- 郑弘,崔佳悦.单簧管基础练习中的气息与吐音问题[J].黄河之声,2018(4):1.DOI:10.19340/j.cnki.hhzs.2018.04.024.
- 尼洪涛.发声器官的机能与运用[D].河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693703.
- 孙国庆.声乐演唱与想象空间[J].群文天地,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