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与诗的流露—浅谈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肖邦《夜曲》
2024-10-19郭蕴蔡赟宇
[摘要]夜曲(nocturne)是首见于十八世纪的器乐体裁。十九世纪时以为钢琴独奏而写的单乐章作品最为突出,而肖邦的21首夜曲则将这一题材推向了巅峰。得益于作品所透露出来的高超的艺术性,还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悲剧性,使得肖邦的名字与浪漫画上了等号。而在众多演绎肖邦作品的钢琴家中,阿图尔.鲁宾斯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达到像阿图尔.鲁宾斯坦那样强烈地认同肖邦,同某一位作曲家发生紧密联系的伟大钢琴家着实罕见。本文以谈论鲁宾斯坦演奏肖邦的十九首夜曲音频为研究对象,来分析鲁宾斯坦演奏肖邦夜曲的独特之处,并从触键、声音层次和情感角度入手分析。
[关键词]阿图尔.鲁宾斯坦;肖邦《夜曲》;歌唱性触键法:声音层次;情感
一、阿图尔.鲁宾斯坦
阿图尔.鲁宾斯坦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波兰,跟随德国大师学习钢琴,十一岁时在柏林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如今的我们对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了解,是因为其演奏的肖邦作品近乎完美,符合大众的标准。这主要依托于他和肖邦有着共同的故乡,浓厚的民族情怀让他们有着深厚的共性。同时鲁宾斯坦个人在演奏曲目上达到了一个范围的广度,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都有所涉猎;作曲家从巴赫、海顿、莫扎特,直到斯特拉文斯基七十多位钢琴家。不同的作品给予了鲁宾斯坦不同的灵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晚年的鲁宾斯坦将内敛沉稳和热情奔放发挥到了极致。尽管同时期的钢琴演奏家也弹奏肖邦,但不可否认,鲁宾斯坦是他们当中最独特的一位钢琴家。在他的音乐中,更改了肖邦在人们心中仅仅是以一个沙龙音乐家的身份展现的形象,他将肖邦那种波兰民族反抗压迫,强烈恢复自由,向往光明而斗争的情景诠释了出来,深刻地突出了肖邦所想表达的波兰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主义精神。在鲁宾斯坦一生弹奏的肖邦作品中,《夜曲》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其中,1965年录制的录音版本被公认为最权威的版本,获得乐迷与乐评家一致认同,权威《企鹅唱片》给予曾经这样的赞赏:“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如魔术师般色彩,他的弹性速度有着极其细腻的差异。这套录音是他为RCA旗下录制肖邦系列最好的”。他演奏的夜曲有着诗意般的诠释,每个乐句精雕细琢、又不失独特的感性,可以说是将肖邦夜曲中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鲁宾斯坦手中的肖邦夜曲像一首首隐藏于外表之下而带着淡淡忧伤的悲情诗,以一幅幅优美而始终带着伤感的情怀而凸显在一段段旋律中。相较于肖邦本人弹奏时过于消沉的情绪,同样的旋律动机在鲁宾斯坦的手里展现成了活着而富有深情,明朗之下而带着忧伤的抒情诗歌,高贵典雅,也更加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这或许就是鲁宾斯坦的肖邦更受大众欢迎的原因。
二、歌唱性触键法
从触键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鲁宾斯坦对于肖邦作品的演绎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以沙龙夜曲Op.9No.1中,我们看到的是主题旋律是以降b小调主和弦以及降si、降re、fa之间的旋律进行,前四小节左手一直在降b小调主和弦之间流动,而右手主和弦的旋律音却带有着意大利歌剧优美的自由节奏,旋律的跨度也没有大范围的变动,带有着很强的歌唱性旋律,同时带有着华彩性极强的主和弦音的装饰。对于右手十一连音,和二十二连音的快速流动,鲁宾斯坦在演奏中做到了左右手音量的协调一致,并没有任何声音的突出,也没有出现任何不规则的声音打破着月色下柔和的挽歌。在前八小节中左手始终保持着低沉的弱奏,而右手旋律线高低上下的起伏中衬托着宛若夜色下寂静的协和。对于旋律强弱和节奏鲁宾斯坦可以算是掌握得恰到好处,让我们不由得产生不断深入发现其独特的触键方式所带来的如歌般优美的旋律线,这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手法。在当代,演奏肖邦作品的大师众多,例如邓泰山。但是真正能做到对肖邦夜曲精细而准确处理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演奏者都在追求这旋律的优美化,以及延音踏板产生强烈的共鸣性。他们没有对于肖邦夜曲能做到一个很好的声音控制。
接下来我们以Op.48No.1为例,这一首可以算作是肖邦在夜曲的体裁和创作上达到了高峰的代表。左手稳定的在主和弦中持续,右手第一小节的旋律错开了强拍的位置,并且第二小节右手的旋律在切分节奏中走向主和弦的五音,同时在第四小节旋律音不断下行。这一句主题句的旋律自由,但是在其中夹带着三小节长线条乐句的流动。鲁宾斯坦在第二和第三小节突出了旋律音sol和do,而第四小节的收束音弱化了降mi和do。这样的演奏将乐句的走向表达得很清晰,旋律线条的起伏都准确地带出来。而右手的节奏相对自由,并且在主题第一拍重拍的位置选择了用休止符来替代,体现了低沉悲哀的调性。同时在c小调的伴随中,旋律在上行中没有做过多的停留便不断下行,因此在弹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旋律流动方向,同时手指的力度要谨慎运用。在这个主题乐句,如果以指尖触键则会形成一种强烈的颗粒性,这对于旋律音是一个破坏,同时也改变了旋律走向,这就会造成线条的错误感受,所以手指的发力点一定要恰到好处。反观鲁宾斯坦,在这一段选择了指腹触键,他的触键法使得旋律更具歌唱性,声音更加细腻温存。第三首我们以遗作Op.72No.1为例,e小调,左手三连音不断地连续进行,同时出现了调性不明的特点,第3-9小节的调性出现了复杂的变化。创作这首乐曲时,肖邦已经步入晚年。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手法上向着泛调性方向的发展和延伸。这首作品主题旋律包括两个乐句的长连线,和声也变得复杂,所以演奏上不仅要注意乐句的流动,还要注意和声的变化。旋律的变化不再像Op.9No.1那样自由化,但是这里的变化在第31小节第一部分再现的时候变化反复,这样的处理手法和Op.48No.1有着很相似的特点。因此再现的部分,一改开头在piano(弱)的声音中,而是在forte(强)音中再现,这样的变化,鲁宾斯坦以右手变化的旋律中逐渐渐强,尤其是第36小节右手在si和升do上的颤音,鲁宾斯坦在渐强中推向了第37小节不断攀升的旋律音中推向了e小调的属和弦音中。在鲁宾斯坦的触键中,强音没有噪音的喧嚣,弱音隐隐约约地浮现,这就是他演奏中恰到好处的歌唱性触键。
三、如歌的声部对位
阿图尔.鲁宾斯坦所演奏的肖邦夜曲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于声部间的对位。肖邦的曲式虽然是以单乐章作品写作最为出众,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声部对位的作品。肖邦最喜爱的是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复调之父巴赫的作品,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对肖邦和李斯特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可见一个旋律线以模进在不同声部中出现的特点。
我们以Op.15No.2这首的中段来看,高声部的旋律部分升mi-升re-升do-升re,升mi-升fa-升sol-升la,升sol-升mi-升fa-升re-升mi是以二度级进的方式进行的旋律线条,内声部也是在以向上三度跳进的方式。鲁宾斯坦在这里右手处理旋律声部的时候做到了高声部旋律在以渐强的方式进行,并且旋律柔和如歌的悠扬,内声部始终以做伴奏的声部进行,而并没有做到每一条旋律声部都是突出的,始终展现出一个夜色之下寂静的声音之感,也是一个独自徘徊下忧伤的旋律。鲁宾斯坦很明显地把握了夜曲整体的声音效果,以一个始终处于弱奏的声音世界,而强音只是一个瞬间出现的现象,轻柔连贯的线条在弱音的天地下徘徊。中段强音的到来是更加突出弱的声音和旋律美。
接下来我们以Op.15No.1为例来做分析,右手旋律在F大调主和弦中以fa-mi-re-mi-do,re-mi-fa-sol-la,sol-la-sol-fa-mi,si-do旋律上下级进之中,始终在F大调主和弦的根音,三音和五音之间以音阶的形式流动,左手内声部以fa-mi-re-mi-do,re-mi-do-升do-re,si-la-sol-la,la-升sol-mi级进的方式进行,与旋律声部基本保持变化重复,第三小节第二拍上出现旋律音fa和左手mi这样二度极不协和的音响出现,但是整体和弦还是在F大调的主和弦,因此经过音的处理是以轻柔的带过的处理手法,鲁宾斯坦在第三小节第二拍上作了轻微渐弱的处理,在第四小节的la上也没有作出渐强过于突出的声音,还是始终保持了一个低沉声音的进行,让我们仿佛在一个美好的梦境中不断地向上,又向下,整体是那么恬静,美好的梦,没有其他人打扰的、一个孤独的、寂寥的梦。因此肖邦在这里采用了具有丰富变化的情感术语:pococresceritten(一点一点地渐强,渐慢),这样的情感术语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化的诗意乐句。而这样的术语是在之前的时期,尤其是相对于刻板的古典时期中很少出现的。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第八小节右手dolciss(非常柔和的)这样的术语的出现。正是谱面上这些细腻的情感术语的出现,使得鲁宾斯坦演奏的音乐更加光彩耀眼。他的音乐内涵不在速度,而是更注重音乐的色彩以及情感流露的音符以及旋律线。
四、内与外的结合
正如鲁宾斯坦自己所说:“音乐,我所热爱的音乐,我所有的激情的亲爱伴侣,她能鼓舞我们去斗争,她能点燃我们的爱和热情,她能抚慰我们的痛苦,把和平带到我们心中。”阿图尔·鲁宾斯坦在美学以及哲学上也有着独特的诠释。哲学讲究的是理性化和辨证化,这正与他冷静和内省的音乐风格相符合。他成功地将生活中的欢乐和压力流淌在音乐中,感性和现实反映出演奏家当时的心情。鲁宾斯坦能够发掘音乐的内在性,将音乐赋予灵动的生命,通过演奏传达给听众,成功打动听众心灵,使音乐的美好在美学中展现流露出来。他的强音没有炫技式的聒噪,弱音还带着余音的延留,这也正是鲁宾斯坦音乐演奏的独特魅力,将理性现实与唯美浪漫完美融合在一起,汇成一篇完美乐章。真正做到了将内心与乐谱合二为一完美诠释了内心是诗歌的内容,而外在是诗歌的形式这句话。对于肖邦夜曲的解读,其实是我们在与一首首音诗相逢。只是诗歌的语言再优美,也始终受制于静态事物的束缚,也就是空间的事物。而音乐却在时间的艺术中不断在每一个点上解放了空间的存在,诗歌、建筑、雕塑、绘画与音乐同时结合构成了艺术。此时的艺术在时间,空间的格局之下突破出来,以一种新的方式所展现,而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也就是文艺思潮时期,所有的艺术,这里主要是文学的艺术,带有着更多的是突破理性束缚下的向往,追求属于我们内在的情感,也同时将情感从理性被压制的那一面中拿了出来,将它放置于更高的境界之下。也就是追求属于我们内心的艺术,个性化便开始产生。纵观十九世纪的音乐家: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柏辽兹“标题音乐之父”,肖邦“钢琴诗人”,李斯特“炫技大师”“钢琴界的帕格尼尼”,还有民族乐派的诞生,格里格“北国的肖邦”,六人团、格林卡,再到瓦格纳,德彪西。都有自己的创作特点,有的是擅长交响乐,其他什么都不碰,还有致力于钢琴的音响,而在乐队方面的协奏曲却很单调的音响,再到以炫技为主要特点,飞速的八度技术和恐怖的震音让人惊叹,但是在和声上却极度匮乏。这就是他们将自己创作的特点置于音乐本身之上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的艺术产生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让我们不再像古典主义时期那样更多的是以共性的角度去审视古典主义三位巨杰(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是以和声出彩,配器丰富,同时他们都是钢琴家。这样使他们有着更多的相同的共性所展现在作品中。因此我们对于审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更多的是以个性的视角来审视每一位作曲家不同的特点。在肖邦的众多作品中,尤其是在夜曲中,每一个音乐术语传递的更多的是内心所要传递的情感,以音乐来流露。诗歌会在辞藻的高度运用下失去他的艺术,而音乐却在强弱中传递出真正内心的情感。这是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的艺术。艺术所更多传递出来的本身其实就是情感的艺术,因为艺术就是描绘自然与人,人的肉体与精神,人内心与外在这样的关系之间转换。人是情感的事物,并不是理性的事物,理性是束缚我们感性的枷锁,来制约我们人性中每一面。肖邦夜曲中更多传递的是情感细腻的变化,弹奏时要更加细致地去做到仔细观察。鲁宾斯坦做到了对于夜曲的极致,将情感化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晰地展现了内心艺术的表达。将音乐与内心深刻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目前笔者查到的是他供我们参考学习的十九首夜曲的音频,每一首都在向我们传递出像拜伦的短文诗歌一样,同时又高于诗歌的情感,将内心情感带到了一个新的王国,这里是一片未知的世界,是肖邦内心向往的世界,所以这样的演奏很少有人抵达。因此对于肖邦夜曲的学习要让我们更加不断深入地去学习和参考,参考中不断地学习来做到准确和细致。
结语
正如鲁宾斯坦自己所言:我的音乐正是我的人生,今后我的人生将会更加开阔,我的音乐也将更加体现出深层的含义。这也和肖邦让音乐本身说话的理念相符合。鲁宾斯坦的《夜曲》将肖邦的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相比于音符的准确性,鲁宾斯坦更在意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这也为后世的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梁全炳,姚曼华.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生涯成功的开始——西班牙之旅[J].钢琴艺术,2017(5):19-25.
[2]梁全炳.最终成为大钢琴家的阿图尔·鲁宾斯坦[J].钢琴艺术,2010(9):19-23.
[3]姚曼华,梁全炳.阿图尔·鲁宾斯坦谈对一些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看法(下)[J].钢琴艺术,2007(9):20-23.
[4]姚曼华,梁全炳.阿图尔·鲁宾斯坦谈对一些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看法(上)[J].钢琴艺术,2007(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