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音乐结构的二人转特色
2024-10-19王冰凌
[摘要]文章将二人转音乐的调性布局和音乐结构,与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作对比分析,认为该作品的音乐结构除了有较为自由的“奏鸣曲”特征外,还带有二人转音乐的曲牌连缀体特征。
[关键词]二人转;调性布局;汪立三;北大荒
当代作曲家汪立三生命的重要阶段是在黑龙江省度过的。1959年,他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驻地在佳木斯市的合江农垦局文工团工作;1963年奉调至哈尔滨艺术学院任作曲教师,后随学院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一直工作到2002年退休。
来到黑龙江后,汪立三并未间断音乐创作。文革结束后,他更是迎来了自身音乐创作的春天。1977—1981年,作曲家以钢琴曲《叙事曲“游击队歌”》(1977)、《兄妹开荒》(1977)、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1979)、《他山集》(1980)、《幻想曲两首——李贺诗意》(1981)、《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1981,以下简称《二人转的回忆》)等作品在中国乐坛产生轰动。
《二人转的回忆》是作曲家受美国钢琴家杰佛瑞·雅各布(JeffreyJacob)之邀,于1981年创作并由雅各布演奏录音的作品,于2007年修订。这是一部“富有中国味的”、“能体现我(汪立三)是在黑土地上扎过根的”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黑龙江工作,接触、熟悉了二人转音乐,“很喜欢东北二人转的土味和粗犷,就决定用它(二人转音调和音乐布局方式,笔者注)来写”的音乐作品。
一、调性布局
在阐述《二人转的回忆》的调性布局和音乐结构之前,简要介绍一下二人转音乐的调性布局和音乐结构的特点。
二人转是曲牌连缀体的曲种,其结构由开头段、连接段、主体段和煞尾段等四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均有固定的曲牌连接,如由[胡胡腔]做开头段,[大救驾][打枣][喇叭牌子]做连接段,[文咳咳][武咳咳][抱板腔]等二人转诸多曲牌的连接构成主体段等等。在曲牌连缀过程中,往往通过宫调转换,形成音乐调性的变化,并通过调性的布局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唱腔更富表现力。
二人转音乐学家周景春分析了二人转各乐段的宫调布局:以开头段[胡胡腔]为宫调基准,主体段的[文咳咳][武咳咳][抱板腔]等曲牌与[胡胡腔]同宫系统,[红柳子]及若干“专调”等主体段曲牌则转入下属宫;连接段[大救驾][打枣]与[胡胡腔]呈大二度转调关系,[喇叭牌子]则转入小三度调上;认为“大二度、小三度的转调方法与技巧,并不多见。这是民族音乐中的精华,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二人转音乐学家靳蕾进一步论证了二人转音乐“多大二度、小三度关系和下属关系转调”的调性转换特征。
再看汪立三的《二人转的回忆》中的调性布局,亦可发现多采用大二度、小二度、小三度等远关系的转调,这种在传统西方音乐中并不多见的调性布局方式显然是作曲家受到二人转音乐的影响,并将其学习、借鉴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的结果。
关于这部作品的音乐主题,已有学者做了简要探讨:有“依据二人转音调的发展说”,也有“取自二人转曲牌原型[羊调]说”。可见,主题是否取自于曲牌、取自于哪些曲牌,各有其说。作曲家明确指出:“乐曲基本上是用二人转的曲牌写的”,运用二人转曲牌进行音乐创作,毋庸置疑。但运用了哪些曲调,尚需简要探讨。笔者经过查找、对比,认为作曲家分别采用二人转曲牌[卖线](即[羊调])、[胡胡腔]和[抱板腔]等三个曲牌作为作品的重要主题。
[羊调]是二人转音乐中比较灵活的曲牌。不同曲目,依自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在运用[羊调]曲牌时,对其曲调做适当的调整。变化不大的,继续称[羊调];变化较大的,则依曲目名而命名。如[卖线]就是脱胎于[羊调],适应二人转传统曲目《燕青卖线》剧情的需要而更为此名的。从《二人转的回忆》第52—65小节①第一次完整陈述第一个主题来看,其旋律与[卖线]②完全一致;故,此主题最好称为[卖线],而非[羊调]。
[胡胡腔]早在清末光绪时期以前就已形成。1903年[胡胡腔]作为二人转曲目的开场唱腔已成音乐传统。绝大部分的二人转传统曲目均由[胡胡腔]做开头段,故该曲牌流传度极高,深入人心。被学界从奏鸣曲式角度分析为副部主题的乐段,就是曲牌[胡胡腔]。
作曲家还引用了第三个二人转曲牌——[抱板腔]③,这也是二人转传统曲目《燕青卖线》中的唱段。作曲家把这个[抱板腔]主题④用在了A1部的[胡胡腔]之后,作为前两个主题的延伸和收束,有着十分重要的结构作用。
二、音乐结构
最早对《二人转的回忆》的曲式结构有着系统分析的,是上海音乐学院作品分析方向硕士生陈昊然。他认为“《黑土——二人转的回忆》是汪立三1980年之后创作的唯一一部以奏鸣曲式作为宏观的结构逻辑”的作品,其内部结构划分如下:
此后,学界从此观点,在谈到这部作品的音乐结构时,普遍认为“这是20世纪中国音乐中一首非典型奏鸣曲式的作品”。
如前所述,传统的二人转音乐通常由四大部分构成。笔者发现,这部作品似乎也可以划分为四大部分。
笔者将《二人转的回忆》划分为引子、A部、A1部和尾声四个部分。此前学界视A部为非典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是奏鸣曲式中最为重要的乐部。但从二人转音乐调性布局特色来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部作品的音乐结构。前述已知,二人转音乐的开头段与连接段呈大二度关系转调。《二人转的回忆》引子部分为D宫系统,A部[卖线]([卖线]分别以E宫和bB宫的调性布局来陈述)转入E宫系统,与引子恰呈大二度关系转调。很显然,这是作曲家将A部视为二人转的“连接部”处理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A部仅49小节,而A1部则长达156小节,占全曲的三分之一篇幅,规模最大;在A1部中,除包括[卖线][胡胡腔]和[抱板腔]三个重要二人转曲牌外,还增添了B和C两个新乐段,而C乐段是从[抱板腔]的音乐素材中提炼而成,无法与[抱板腔]割裂。很显然,作曲家是将A1部视为二人转的“主体段”构思的。这使作品既有奏鸣曲的框架痕迹,又有二人转的灵魂。
中国曲牌体音乐在曲牌连缀过程中,往往运用“趋散”和“直接转换”(简称“直换”)的方式,预示着此曲牌即将结束,下一曲牌即将开始。《二人转的回忆》是作曲家运用[卖线]、[胡胡腔]和[抱板腔]等三个曲牌连接而成,在每个曲牌陈述过程中,虽有符合钢琴曲陈述的艺术加工与处理,但曲牌连接的方式却延续传统。如A1部[胡胡腔]第一次完整呈示后,其速度由原速逐渐趋向散板,而后接[抱板腔],仿佛作曲家的音乐和思想畅游至天际;[抱板腔]结束后,“直换”至B段(第222小节)⑤,开始新的“曲牌”的音乐陈述。如果说,“趋散”在音乐上尚有缓冲的过程,那么“直换”则是运用一个结束音型,提示此曲牌结束,下一曲牌开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人转的回忆》是汪立三深入学习、研究二人转音乐而创作的,具有二人转曲牌联缀体音乐结构特征的中国钢琴音乐。曲中各乐段被作曲家视为“曲牌”来构思。
三、汪立三与二人转
汪立三并非简单地选取二人转三个曲牌来构思、创作作品,而是经过深入地学习二人转音乐,得其音乐精髓,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那么,汪立三为什么如此了解二人转音乐?其与二人转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用汪立三自己的话来说,他初到佳木斯,就“发现被二人转音乐包围了”。1959年,他刚到合江农垦局文工团工作不久,即成功创作了富有二人转风味的歌曲《北大荒的姑娘》,初步打下了运用二人转音乐技法创作音乐作品的基础。
作品由齐唱和合唱两大部分构成,充分运用了二人转的节奏和特性音调创作,极富东北二人转风味。作品开篇运用二人转的“黑板”的“板后起”节奏,以下四、上五度的硬朗旋律,唱出了充满朝气、爽利、乐观的北大荒“铁姑娘”的风貌;“哎”字对应的七拍长音,充分展现了北大荒一片沃野、天高地广的景象;“喷呀喷喷香”中的第三个“喷”应唱成东北儿化音“penr”,与二人转sol—低音si的小六度跳进的旋律走向相结合,唱出了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接着,运用“红板”的“板上起”节奏,与“黑板”形成对比(黑板与红板对应使用,是二人转独有的节奏使用特点。笔者注),展现出稳健的、自豪的精神面貌。在行腔过程中又夹用“垛板”(一句唱词两小节内唱完)的“昼夜开荒忙,黑土翻波浪”,着重刻画了北大荒的姑娘开荒作业时的忙碌场面;最后一句“荒原换新装”仿似京韵大鼓“楼上楼”的唱词结构,有强化突出的意味;加上二人转的特性音调re-si-la(下行)和升宫音(#dol)的二人转特色音,使作品紧凑、诙谐,成功塑造了北大荒的“铁姑娘”们劳作耕耘、不服输的干劲儿!作品生动地再现了垦区姑娘献身北大荒,为垦荒事业贡献青春与力量的决心。这是汪立三拓荒精神与艺术气质兼备的歌曲体裁佳作。
1970—1972年,汪立三再次受到政治风暴的冲击,被下放到双城县(今哈尔滨市双城市)劳动改造。双城是二人转音乐的发祥地,其唱功了得。汪立三一定在此耳濡目染了大量二人转传统、经典的曲目和地道的二人转北派唱腔表演艺术。此外,笔者采访吴歌老师获悉:合江农垦局文工团“作曲工作者们曾多次赴佳木斯郊区和外县二人转剧团采风,将搜集到的音乐素材运用到音乐创作中,使作品极富东北风味”。可见,二人转音乐早已内化到汪立三的头脑和血液之中,其与二人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他能创作出如此原汁原味的、二人转风味的音乐作品,是其努力学习研究二人转音乐之结果。
在钢琴曲《二人转的回忆》题头诗中,汪立三这样抒发其北大荒情怀:
在北方/比萧红的呼兰河更北更北的地方/有我年轻的足迹和梦想/淡忘了那风那雪那艰苦/忘不了原野上那唱腔和锣鼓/但愿我的乐章/没有亵渎/你的粗犷/你的豪放/你的芳香
这里的“唱腔和锣鼓”,就是指我国国土最北方的二人转音乐,这是汪立三北大荒情怀所在。汪立三最喜欢苏轼的诗词,苏轼的命运多舛、“通达豁然”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很能引起我的共鸣”。苏轼最远的下放地是海南,而汪立三下放到黑龙江;一个在祖国的最南方,一个在祖国的最北方。汪立三初到北大荒、佳木斯市,就写出富有二人转风味的歌曲《北大荒的姑娘》。歌曲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青年时代的汪立三努力接受“改造”,积极向上、豪迈而富有号召力的青春激情。人至中年和暮年,汪立三又将其对北大荒复杂而深厚的情感,通过“音乐自传”的形式,用钢琴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表达出来。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将不可言说、只能通过音乐的倾诉和宣泄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人类学家看来,‘音乐往往与故事一样地表达出该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所关心的事物’”汪立三自身的豁达与激情与二人转音乐相契合;而这块土地,也用其广阔的胸襟,接纳了汪立三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即使斯人已去,“其魂气无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汪立三的魂魄萦绕在这块热土上,虽然他已逝去,但却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寄明.东北蹦蹦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99.
[2]周景春.二人转音乐的固有曲式结构分析——兼谈《大救驾》《打枣》的音乐功能[J].乐府新声,1993(4):42—45
[3]苏澜深.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汪立三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8(1):9;5.
[4]冯伯阳,石光伟.中国萨满音乐的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音乐,1998(2):35
[5]王永厚.三江大地的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38—139.
[6]童道锦,王秦雁.汪立三钢琴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92
[7]倪洪进.悲欣交集:纪念汪立三[J].钢琴艺术,2013,7:7
[8]张奕明.汪立三:其人其乐[J].钢琴艺术,2013,9:10-11、14
[9]李昂,马劲.二人转曲牌[胡胡腔]的形成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5,6:155
[10]靳蕾.东北(北派)二人转曲谱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48—475;226—227.
[11]笔者于2018年8月7日对吴歌老师的采访。吴歌(1933年2月1日--),河南省郑州市巩县人,1959—1963年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任作曲和指挥,1963年调入河南省歌舞团任指挥至退休。在团期间曾受邀为垦区刊物《春风》和黑龙江省音乐期刊《北方音乐》的创刊号创作歌曲,为北大荒和黑龙江省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2]张奕明.汪立三晚年创作心中历程探究——从纪录片<空白祭——寻找汪立三>谈起[J].人民音乐,2019(10):53—58.
[13]陈昊然.1980年及其后的汪立三钢琴作品研究——以《李贺诗意二首》《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先知集》为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9:62-63.
[14]陈昊然.汪立三《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的悲剧性阐释[J].黄河之声,2021(3):43
[15]杨若男,阳军.20世纪中国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研究——以汪立三《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为例[J].音乐生活,2021(7):42.
脚注:
①载童道锦王秦雁:《汪立三钢琴作品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第90页。
②[卖线]曲谱载寄明:《东北蹦蹦音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第99页。
③[抱板腔]是北派二人转老艺人郭文宝(艺名白菊花)等前辈在[抱板][抱板·二流水][抱板·紧流水]等曲牌基础上进一步放慢速度、增加衬腔创造而成,又称[抱板·慢流水]或“慢流水”。靳蕾:《东北(北派)二人转曲谱分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第49、226页。
④童道锦王秦雁:《汪立三钢琴作品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第97页。
⑤童道锦王秦雁:《汪立三钢琴作品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