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1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2024-10-19刘纯覃勤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的代表音乐家之一,其作品《音画练习曲》从根本上跳出了纯技术性的练习曲体裁框架,音响色彩也充满了别具一格的韵味。本文以《音画练习曲》中的代表作品Op.39No.1为例,重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特点的总结;对作品的演奏分析包括风格特点的把握和技术、细节的处理。笔者希望通过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探索和演奏层面的分析,能给演奏者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No.1);创作风格;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
(一)继承并发展浪漫主义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尽管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进入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时期,但他并没有遵循印象派的形式,而是坚守在浪漫主义阵营。他的音乐中所展现的浪漫主义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时代氛围,却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音乐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声语汇仍然基于传统功能性和声,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转调;运用多声部织体,拓宽了音域,增加了技术难度;继承了从安东·鲁宾斯坦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体系,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气质;但是保留了他本人特有的半音化线条的特色。
(二)融入悲情色彩与俄罗斯民族风情
尽管拉赫玛尼诺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却因父母离异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小的创伤。而后俄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他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也让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弥漫在伤痛与忧郁中。所以他热衷于描写悲情与死亡,热衷于用小调去进行心理的刻画。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自始至终都沿着俄罗斯音乐的传统,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柴可夫斯基等俄派作曲家的音乐中,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情里特有的壮阔和诗情画意。由于受到当时战乱的影响,他时常听到教堂里的钟声和人们虔诚地祈祷。而“钟声”也成了拉赫玛尼诺夫惯用的音乐元素,这也是他用作品来祈祷和平的降临。
正如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所说:“在我的作品中并无意要标新立异,也无意要具有浪漫乐派、国民乐派或其他乐派的风格。”在那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选择打破常规、注重炫技,而是默默地利用音符传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曾有人批判他的音乐太过矛盾,但这正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不为人知的细腻内心。
- 音画练习曲(Op.39No.1)的创作
(一)《音画练习曲》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称他的练习曲为《音画练习曲》(Etudes-tableaux),以此标明这是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钢琴曲。作品创作于1911年到1917年间。《音画练习曲》超越了一般的钢琴练习曲,虽然在他之前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也是有明确标题的形象鲜明的作品,但相较于李斯特突出辉煌的钢琴技术,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作品更着重于抒发诗情画意。他的练习曲以音符作画,让练习曲在技巧训练的同时又赋予了标题的创新。拉赫玛尼诺夫在练习曲上赋予的新的内涵为当时钢琴技术的发展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而这种创新形式和听觉上的别具一格重新定义了练习曲,这也使拉赫玛尼诺夫在世界钢琴技术史上的地位大大提高。音画的实际意义是指:创作灵感来源于图像或画面。拉赫玛尼诺夫使用图片或故事作为创作灵感构造音乐形象,并使用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来刻画音乐形象,激发演奏者从情感上融入音乐,探索曲子描绘的情境。
作品以两部分展现,分别是Op.33和Op.39,共十五首。第一部分作于1911年,作品共有九首。据说是拉赫玛尼诺夫在度假时期创作。作品表达了自己多年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我们从作品中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对家人对生活的热爱。而在创作第二部分的1916到1917年之间,拉赫玛尼诺夫被父亲的离世和当时的俄国面临的巨大社会变革所打击,这使他变得郁郁寡欢并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与Op.33相比,Op.39具有相对压抑的风格和悲剧性质,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相较于Op.33的对比性,Op.39虽然每首的音乐形象都不同,但整体情感都偏向于忧郁,更类似于故事和抒情诗。Op.39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故乡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对俄罗斯独特的民间生活景象的具体描绘,而这种现象正是源于祖国的美丽风景和俄国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
(二)作品Op.39No.1
据说这首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图画《波浪》启发而作,描绘了传说中的人鱼和半人半马的神在大海波浪中嬉游的画作。作曲家通过音符描绘了一幅浪潮涌动和旋涡翻滚的各种自然形态,如亲临海岸感受海浪变化的过程。全曲以小调贯穿,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同压抑的情感和高难度的技巧融为一体,繁复的音乐形态、多变的音型制造的海浪翻涌、紧张情绪氛围都使整首曲子阴郁而不失激情。
这首练习曲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ABA¹。A乐段由a+a¹(5+5)的方整型乐段构成,调性为c小调。从第11小节开始,乐曲进入连接部分的情绪逐渐被推动,织体形式开始变化转变为柱式和弦。19小节开始主题音调再次出现,调性由c-g小调转变;两个小节的连接过后,第一部分的主部主题再次出现,随之过渡到B段的非方整型乐段(8+12)。前八小节为d小调,之后十二小节转到c小调;之后出现的再现段A¹,主题音调再次出现[a²+a³(5+8)],之后连接的8小节转到g小调;经过12小节的尾声回到主调。
- 《音画练习曲》Op.39No.1演奏分析
(一)音乐形象的把握
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音乐元素在俄罗斯民间音乐和传统的宗教旋律中孕育,所以将深沉的情绪融入技术高超的演奏技巧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他的《音画练习曲》也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而对于Op.39No.1而言,这是一首令人浮想联翩的音诗,时而热情奔放,激昂奋发;时而轻盈曼妙,妙趣横生。整体节奏稳定且力度沉稳。它没有过于注重技巧的华彩,更不存在欢快浪漫的情感思绪。全曲的主题音调能让听者迅速进入压抑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演奏中就不能弹得太浮躁,发力要沉稳而不能表现得过于轻快。
而旋律中所展现的狂风、闪电、雨滴、海浪、人鱼等的音乐形象无不出现在画面中,A段一开始就以速度较快的三连音迂回展开,描绘了狂风呼下浪潮翻涌的海面,给人以表面波澜壮阔,实则阴郁沉沉的强烈压迫感。紧密的三连音组合烘托了紧张气氛,而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好像要撕破黑夜的幕布,云海层层迭起,延绵不息。
从B段第25小节开始,画面辗转,音乐形象瞬间改变,透彻清亮的音响渐入,左手出现的音乐动机钟声,恰似黑暗渐渐散去,狂风雷电逐渐平息,海面逐渐平静,各种人鱼聚集在一起嬉戏的欢歌笑语,浪漫派的婉转抒情在这一瞬展露无遗。
从33小节开始到45小节到了整首曲目中最为幽默欢乐的部分,以跳音展现出来的弹跳感,恰似海面上激起的朵朵浪花,充满童趣。
继而再现的推进段落A¹,黑暗再次降临,风浪从四面八方再次袭来,主题的回归重启了灰暗夜空,电闪雷鸣爆发,浪潮汹涌澎湃,仿佛是对黑夜的控诉与训斥。第65小节开始情绪中饱含悲惨的哀嚎。密集和弦组合似乎描绘了当时动荡的时代面貌,心中不乏充满了对社会的黑暗的悲愤无力,仿佛在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
结尾通过强有力的不断加速的七和弦的节奏型展开,一系列柱式和弦,如暴雨和狂风,以凶猛的气势再次将悲伤推向了高潮。尽管最终恢复了原来的速度,可哀声犹在,悲痛依然,贯穿始末,不可抑制。
(二)音乐形象的演奏处理
1.表情术语
表情术语在这首练习曲中无疑预示着音乐形象的改变,所以对于一些典型的术语我们需要在演奏中尤为关注。
如从33小节标注的scherzando.开始,音乐形象即为诙谐的。所以从演奏时应稍微欢快、戏谑。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笔者在练习这部分时为了演奏出幽默的效果,先是站起来,把手腕抬高,弹完第一个和弦后把手腕抬起,利用惯性下落带动第二个和弦下落并奏响,后两拍的下行分解和弦需要有弹性且清晰干脆地弹出来。
从25小节到32小节,连音线发挥了主要功能,迎来了全曲最柔美动听的部分,弹奏时需要保持流动性均匀,左手模仿“钟声”出现,需要果断沉稳并且均匀出现,总体要连贯,分句间不能间断。全曲整体速度为Allegroagitato即激动的快板,但其中也有明确速度变化的如第45小节的标记渐慢,而后下一小节以原速回到再现部;第66小节前两拍渐快后两拍渐慢后,很快在下一小节又回原速。
2.音型变化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运用各种音型变化,增强了音响效果的紧张感,也丰富了旋律不同的形象与性格。A段主题动机贯穿了整部作品,右手以迁回的速度极快的分解和弦模仿跌宕起伏的海浪,练习时应该放慢速度不能操之过急,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度不要加重个别音符,同时想象海浪起伏的画面,保持圆润感,先以较弱的音量开始,根据旋律的走向带动手腕移动,体会手腕放松的状态和每个和弦之间的圆滑连接,以便之后快速练习保持音符的颗粒感性和旋律的连贯性。左手则是以八度开始的大切分型节奏,弹奏时触键要坚定,稍微突出长音要有起伏,层层推进,一次比一次稍强一点以营造的沉闷的气氛。
第11小节处的连接处好似以呼啸的狂风来掀起层层巨浪,先是一小节的左右手柱式和弦的同步进行,双手力量要集中且富有弹性,不能死板地往下砸。接着转到同和弦的双音反复,这里音响效果较之前更宏伟、庞大。弹奏时切勿着急,要把双音彻底弹下去,将所有的力量送到指尖上,手腕灵活移动以配合手臂的放松,这里旋律性较弱,主要突出和弦的转换。尤其是要注意加重音符号的左手八度低音和右手的第一个双音,突出最高音,多用手臂带动,以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从B段第25小节开始,充满了浪漫派哀婉的曲风,柔美的音响笼罩着淡淡的忧愁,音型转变为七连音。以两小节为单位,进行了两次模进。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弹奏的方法是:开始以均匀的速度贴键弹奏,突出每一拍第一个音的同时自然衔接;第一次模进基本按前两小节的方法,只是力度要强于前两个小节;第二次模进要比第一次力度再强一些,整个过程中,中声部始终在三个声部中最突出,基本靠手腕移动,手指不用过高抬指。而对于“7对2”的左右手对应方式,演奏时需要找到左手的平衡感,控制住手腕的力量保持左手像“钟声”一般的均匀发声。整体感觉像激流的海浪不断被激起,以迎接下面的浪花滚滚的欢乐诙谐。
3.延音踏板
延音踏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右踏板,适当在演奏中加入延音LUvSQx1GPZ3++tQpn61QVlQjpD/tRfZG1UPGzreqpVI=踏板可以提升音乐的感染力和音色的饱和度,它也被称为钢琴音乐的灵魂。一般我们可以根据节奏、乐句、和声进行和作品的风格等原则去换踏板,但是过度使用延音踏板会使声部混合,无法准确传达出音乐作品的情绪。而本首练习曲清光绪本来就偏于阴郁沉闷,所以更不能过度使用延音踏板以免造成声部混乱。
乐曲一开始的主题部分为了保证旋律的流动性营造起伏感,建议使用1/2踏板而不使用全踏板;
第11小节演奏时每一个和弦的触键要饱满,和弦的三个音统一发声,手指立起,用大臂带动和弦,适当作渐强处理。由于第11小节为下一段的音乐形象有一个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每次和弦转换时需要换一次踏板。对于第11-12小节延音踏板的实际运用问题,可参照笔者上课时专业老师给予的意见:在第12小节第一个和弦上采用音后踏板,弹完之后再换踏板,避免出现断奏的效果;第12-14小节每次模进之后要提手腕,不加重尾音并越来越弱,突出高声部。
4.指法使用
作品Op.39No.1音乐情绪激动,音域跨度较大,是对演奏基础的极大考验就指法来说,整首曲子跑动较多,练习时需要左右手分开练习,根据旋律的走向来转动手腕才能保证旋律的紧密连接,运用正确的指法并逐渐提速:
如第14小节左手是旋律声部,想要顺利与右手双音更好地配合可以按照52143212123412的指法顺序演奏;40小节如果按1、2、3指的顺序弹完单音再用4、5指同时按键弹增二度音程是比较困难的,可以使用“131”再弹增二度音程的方法解决不够整齐的问题。
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No.1)是《音画练习曲》系列中的一首描绘自然环境、音乐形象鲜明的作品。它打破了以往钢琴练习曲体裁只训练单一技巧的固有模式,融合了俄罗斯民族风情、拉赫玛尼诺夫独有的悲情风格和忧郁气质,用音乐作画并传递情感,为钢琴练习曲创造了新的可能。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音画练习曲》作品Op.39No.1艺术特点以及演奏上的分析,让演奏者在练习时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画面感和演奏处理上有更深刻的了解,尽可能避免以往练习练习曲时只注重技巧而忽视表现力的练习观念,努力让音响效果与艺术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英]罗伯特·沃克:拉赫玛尼诺夫[M].何贵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9):36.
[2]杨阳: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No.1)演奏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