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泗州戏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研究

2024-10-19张晓云

当代音乐 2024年10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泗州戏唱腔在民歌演唱中运用策略的研究项目。泗州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表演风格,其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本研究对泗州戏唱腔与泗州戏中的民歌小调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泗州戏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策略,探讨其在情感表达、角色刻画和节奏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泗州戏;唱腔特点;民歌演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泗州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泗州戏作为戏曲剧种之一,其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策略对于戏曲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泗州戏唱腔

(一)韵辙词格的特点

泗州戏是板腔体戏曲,常以十字或七字为词格。泗州戏的词格并不固定,常混合十字句和七字句。另外,泗州戏没有固定的句式结构,如《白蛇传》中的“断桥”选段,演唱时句式多样,有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甚至十字句。在演唱时,可以增加衬词、虚词,使句式更加丰富。泗州戏的韵律源自当地方言,类似于京剧的中州韵,以尖字发音和团字发音为基础,通过不同的发音位置进行曲目的创新。

(二)唱腔的结构特点

在泗州戏的表演中,通过唱腔传达情感,展现角色的思维和行动,塑造角色形象,推动戏曲故事情节发展,突出戏剧内容,增强感染力。泗州戏的唱腔是音乐的核心,也是其标志,作为地方传统戏剧形式,泗州戏又称为“拉魂腔”,其中“魂”字体现了其魅力。泗州戏起源时以说唱形式为主,曲式结构相对简单,音区和速度与现在有所不同。通过运用拖腔、衬词、转调等手法,使泗州戏更具表现力。泗州戏唱腔的结构特点从下面几点进行探究:(1)基本腔。泗州戏的基本腔具有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等特点。基本腔是泗州戏中最基本的腔调,以宫调为主,男女同宫同调,女腔旋律起伏大。基本腔结构中包含许多变体曲调,表演者需要结合对泗州戏内容和音乐的感悟能力不断调整,即兴发挥,提升演唱的灵动性。(2)花腔调门。依附泗州戏的基本腔还能开展花腔调门的独立唱腔,即在基本腔基础上增加一些装饰性的旋律,旋律可长可短。将花腔调门与基本腔结合,能够让泗州戏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一般来说,泗州戏在不同的环境与情绪中使用的花腔不同,主要包括:第一,程式性花腔。首先,哈弦,进入泗州戏曲目主题前的引子就是哈弦,一般以散板起奏或者是无伴奏清唱开始,旨在渲染气氛,吸引观众。在泗州戏中通过这样的开场能够表现最基础的情绪与心情。在演出开始,演唱者先调整发音状态,定音高,然后就可开始演唱。其次,连起唱,也叫“连板起”,在泗州戏的起始阶段运用慢板的形式起唱,开始的时候以散板吟唱,之后使用节奏鲜明的拉腔,加上特色乐器的引入过门,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连起唱是泗州戏的独具特色。最后,起腔,泗州戏中的起腔分为单起腔和双起腔。双起腔是连续唱出两个单起腔,无论男女角色都能延长。双起腔板式的速度比较容易把握,曲调更加奔放与激情,通过此能够在角色上进行导板。泗州戏演唱进入到高潮时,以鼓板和小锣伴奏,加上角色表演就形成一场丰富多彩的起腔戏。如民歌《回娘家》的演唱就融入的泗州戏的女起腔,通过对民歌的改编让民间歌曲更加新颖。第二,色彩性花腔。除了上述介绍的程式性花腔,还有色彩性花腔,需要演唱者根据曲目情境进行发挥,体现更丰富的色彩。色彩性花腔包括:一方面,雷嘚调。结合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使用更加明亮的宫调式唱腔与比较温和的徽调式唱腔,以此突出雷嘚调节奏的跳跃性与欢快性。在泗州戏中要想使用雷嘚调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要求很高,有时还要使用花舌音,这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项比较大的挑战。例如泗州戏《秋月煌煌》的第四段“月儿明静静”演绎中就使用了雷嘚调,不但表现了桂姐对刘柱的深厚情感,还隐晦地体现了当时背景下的社会悲情,呈现效果较好。另一方面,怡心调。在基础调上,演唱者能够根据剧情发展与角色内心变化,选择适合的节奏与曲调,然后融入适合的花腔技巧,科学变换腔调。如男唱腔在表演中增加衬词,让声音更加嘹亮与粗犷;女唱腔在表演的最后翻高音调,让观众听后忘乎所以,就像魂魄被勾走了。例如《七月里来十七八》中就使用怡心调唱腔,发挥“尾巴”的作用。(3)专用小调。在泗州戏演唱中,可以借鉴京剧曲牌的长调门,吸取其唱腔特点,并结合相关艺术形式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唱。例如,在《进花园调》中,可以以小姐观花为背景音乐,运用适合的唱腔进行演唱。

(三)唱腔的音乐特点

泗州戏的唱腔在“变”与“不变”中不断转换,即在固定的唱腔模板基础上增加变化性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泗州戏的基本腔、结构和唱腔是固定的。不论是男腔还是女腔,在上行七度时都会运用拖腔,因此泗州戏演唱中拖腔的运用是固定的,以此展现泗州戏唱腔的艺术美。泗州戏还有一种名为“怡心调”的唱腔,演唱者需要在演唱过程中即兴发挥,例如在D调的基础上融合花腔调门,通过变调提升曲调的多样性。泗州戏通常会对四度和五度进行转换,转换过程中有时直接进行,有时会增加过门。例如,《樊梨花诉唐》的演唱中,“旦”角会以G调过门,然后以D调起唱,演唱四句后再转调到G调、A调、D调上。泗州戏演唱中的“拉腔”是一大特点,演唱者需要在尾句时在七度音程内做大跳,同时结合假声进行诠释完成演唱,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观众的情绪[1]。

二、泗州戏中的民歌小调

泗州戏演唱中充满了方言俗语,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增加了泗州戏的感染力。此外,在泗州戏中还包含许多民歌小调,这些小调在说白和唱段中出现,展现了泗州戏的活泼性。民歌小调是指人民在生活实践或劳动创造中创作并广泛传唱的歌曲,经过不断加工流传,优化了民歌的内容和形式。由于民歌小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体现智慧和审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愿望。作为民俗中的重要内容,民歌小调具有生动活泼和平易近人的特点。

(一)泗州戏中的民歌小调的分类

1.生活类民歌

生活类民歌主要描述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叙述人生感悟,包含丰富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泗州戏中的生活类民歌是对劳动人民生活与劳动智慧的结晶。例如,图1展示了《三上桥》中关于生活类民歌小调的内容。

图1

2.景物描写类民歌

民歌不仅描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还包括劳动中的景物描写,因此景物描写也是民歌表现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图2中的民歌《十二月花名》中,将不同月份的花名与生活景物结合,编创成一首欢快的民谣,表达了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充满了乡土气息。在《十二月花名》民歌中的唱段与泗州戏非常相似,都是七字句,节奏轻松有趣,记录了对真实生活的情感。将泗州戏的唱段融入民歌中,不仅有助于传承泗州戏艺术,还通过人民群众口头传唱的方式让大众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2]。

图2

3.历史人物与故事类民歌

泗州戏中涵盖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民歌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达历史在劳动人民心中的积淀。在图3中,《八盘山》是泗州戏中穿插的民谣,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在《八盘山》曲目中,将牛郎和织女描绘成农家夫妻的形象,内容是织女要回娘家,牛郎一定要跟着,引起织女生气,怒划银河,将神话故事转化为农家夫妻的恩爱生活。

图3

(二)泗州戏中民歌小调的特点

泗州戏中的民歌小调体现了劳动人民生活和民间文化特点,具有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民歌小调主要展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民歌演唱中融入泗州戏的唱腔,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民歌中还有一种常见形式是猜谜小调,例如《捆被套》是泗州戏中的传统曲目,通过男女对唱的猜谜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明朝的冯梦龙对民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民歌体现了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思想感情,蕴含着巨大而深切的生命力。泗州戏中融入了大量民歌元素,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具乡土气息。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加工创造的,能够真实表达他们的追求、感情和愿望。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生活,从现实角度想象神话故事、描写景物,体现民间文化。在泗州戏中,将织女塑造为脱下仙衣的农家姑娘、将皇亲国戚变为朴实无华的庄稼汉等,这些人物塑造具有民间特色。此外,景物描写也是人民群众所见所感。因此,泗州戏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内容更贴近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因此,将泗州戏融入民歌演唱中是必要的[3]。

三、泗州戏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

泗州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苏北、皖北及鲁豫边界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地域特色浓郁,表演独具风格。泗州戏的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策略丰富多样,能够增加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下面将通过举例说明泗州戏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策略。

(一)情感表达。泗州戏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演员在演唱时通过唱腔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例如,在演唱一首悲伤的民歌时,演员可以运用泗州戏特有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悲伤和绝望,让观众感受到深切的悲伤之情。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能够让民歌更加动人,引起现场观众的情感共鸣。“情”是泗州戏的灵魂,同时也是演唱者进行二次创作的准则。通过将情感与唱腔技巧相结合,才能使民歌的演唱更加完美,更具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民歌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先深入了解泗州戏,理解其核心思想和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结合民歌演唱技巧进行表演。例如,在民歌《拾棉花》的演唱中,利用咬字归韵是否符合语言使用习惯,其歌唱声音更为细腻,能够通过鼻腔和头腔的共鸣形式,展现出“情感”[4]。

(二)角色刻画。泗州戏在表演中非常注重角色的刻画,演员通过唱腔的变化来展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例如,在演唱一首勇敢、豪迈的民歌时,演员可以运用泗州戏的豪放激昂、气吞山河的唱腔,来展现角色的英雄气概和豪迈风采,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英勇和豪迈。这种角色刻画的方式能够让民歌更加生动鲜明,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尽管泗州戏中的角色借鉴了京剧中的行当分法,但并没有明确地划分。基于民歌的贴近生活性,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从生活角度出发,认真观察人物特点和故事发展。从民歌角度分析角色时,需要考虑音色和音域等方面。首先,将泗州戏中的大生角色融入民歌中,演唱时应使用真声,力度要更加鲜明,在旋律修饰上可使用颤音,使音色更加雄壮。其次,将泗州戏中的小生角色融入民歌中的年轻男子角色中,应使用大嗓演唱,确保声音力度适中,音色洪亮。再次,将泗州戏中的老头角色融入民歌演唱中,音色应显得沧桑,音域较窄,以展现出德高望重的艺术形象。此外,将泗州戏中的二头角色融入民歌演唱中,音色应柔美悠扬,使用花腔调门来刻画成熟的女性形象。最后,将泗州戏中的小头角色融入民歌演唱中,音色应甜美,使用小嗓来呈现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三)节奏变化。泗州戏的唱腔节奏多变,有快有慢,有轻快有沉重,能够增加民歌演唱的节奏感和动感。例如,在演唱一首欢快、活泼的民歌时,演员可以运用泗州戏的明快轻盈、愉快活泼的唱腔,来表现歌曲的欢快节奏和活泼气氛,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活力和动感。这种节奏变化的方式能够让民歌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欢心。

泗州戏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情感表达、角色刻画和节奏变化等多种策略和方式,不仅能够让民歌更加生动和富有魅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欢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性和表演魅力,同时还能有力推进泗州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希望泗州戏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策略能够得到更多地关注和推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5]。

结论:综上所述,泗州戏唱腔具有鲜活灵动的特点,接近人民群众,是当地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比较成熟的表演形式,为了更好地传承泗州戏,可以将其融入民歌演唱中,演唱者通过韵味的掌握,兼顾泗州戏中多重角色塑造更多声音形式,进行创意性地演唱,如此不但能够有效传承泗州戏,还能为其赋予新的意义,推动泗州戏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鹏飞.基于泗州戏的地方戏曲伴奏形式多元化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23,12(04):37-41.DOI:10.13900/j.cnki.jbc.2023.04.023.

[2]张婷婷.徽州地区民歌演唱中腔调与方言的关系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3,(03):11-15.DOI:10.13867/j.cnki.1674-5442.2023.03.002.

[3]王文静.全媒体视域下皖北民歌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传承保护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44(01):77-81.

[4]梁娜.新时代语境下安徽泗州戏舞台表演审美与效果提升[J].大连大学学报,2022,43(04):104-108+128.

[5]梁瑞.安徽泗州戏唱腔特点与演唱风格研究[J].戏剧之家,2022,(1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