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葬花吟》的艺术赏析
2024-10-19莫净雨覃勤
[摘要]乐曲《葬花吟》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瑰宝。本文将艺术歌曲《葬花吟》作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层面探讨其特色。首先,对艺术歌曲《葬花吟》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论述。其次,从五个方面指出了歌曲《葬花吟》的艺术特点。一是歌词古典凝练,形美意美音美兼具;二是三段式曲结构,细腻刻画情景情感;三是旋律婉转凄凉,奠定乐曲悲凉基调;四是中西乐器配合,增强乐曲情感底蕴;五是演唱形式多样,深化葬花精神趋向。最后,从演唱方面入手,提出了艺术歌曲《葬花吟》的几点演唱建议:一是注重对音色的处理,二是注意逻辑重音,三是准确把握节奏,四是注重融入丰富的情感。希望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知歌曲《葬花吟》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歌曲;《葬花吟》;演唱;古典
作为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音乐形式,艺术歌曲强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相较于流行音乐等其他类型的音乐,艺术歌曲更具艺术性和音乐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音乐形式之一。以《红楼梦》古体诗为歌词、由王立平先生编曲的《葬花吟》不仅歌词内涵深刻,并且在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非常考究,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极具探究价值。本文将目光聚焦于艺术歌曲《葬花吟》,分别从歌词、旋律、结构、演唱等方面入手,揭示其艺术特色,希望能够引领人们更进一步领略该曲的魅力。
一、艺术歌曲《葬花吟》概述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中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描写了黛玉葬花时的场景与感慨,既反映了林黛玉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林黛玉的未来结局。在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立平先生作为该剧的音乐总监和主题曲的创作者,耗时21个月之久,借鉴传统音乐创作风格及人物性格特点,将古体诗《葬花吟》谱写为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乐曲——《葬花吟》,该曲不仅为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增添了无尽的光彩,并且成为了中国电视剧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期电视剧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随着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播放,由王立平先生作曲、陈力演唱的插曲《葬花吟》被广大观众熟知,并且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好评。之后,杨霖希为乐曲《葬花吟》编配钢琴伴奏,自此,兼具中国古典气韵与西方现代音乐色彩的艺术歌曲《葬花吟》诞生。相较于热烈奔放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艺术歌曲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往往通过精致的旋律和富有内涵的歌词展现一种深邃、抒情的音乐氛围,对歌手的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首经典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葬花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并且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人们关注和探讨。
二、艺术歌曲《葬花吟》的艺术特色
(一)歌词古典凝练,兼具形美意美音美
艺术歌曲《葬花吟》的歌词摘取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中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在原著中,该诗篇幅较长,共为52句,作为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的《葬花吟》选用了原著古体诗的27句,具体如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
整体来讲,歌词情感表达深刻且真挚,运用了对仗、叠词、比兴等许多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通过落花、流水、孤灯等意象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了其悲苦、无奈、感伤的情感,具有形美、意美、音美等鲜明的特点[2]。
首先是形美。摘取于《红楼梦》的艺术歌曲《葬花吟》歌词基本上为七言句式,平仄不拘,对仗工整,并且叙事能力出众,符合“诗美”标准。最绝妙的是该词凝练,概括能力非常强,只言片语就刻画出了林黛玉敏感、聪慧且高度自尊的性格特点,特别是“消”“断”“怜”三字的运用,将林黛玉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意美。艺术歌曲《葬花吟》歌词的意美主要源于象征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以“物”喻人、以“景”明情的方式,营造了深远的意境。例如,以“花”代指柔弱貌美但是结局凄凉的林黛玉,以“鸟”表示不被压抑、不受束缚的自由。歌词既融入花草树木,还擅长情景描写,描述了林黛玉看到明媚鲜妍的花儿随着秋风袭来落地为泥而落泪的场景,发出了“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感慨,特别是“花落人亡”,既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也充分展现了林黛玉对命运的无奈。歌词的深刻寓意赋予了歌曲更丰富的内涵。
最后是音美。艺术歌曲《葬花吟》歌词的音美主要是指歌词对仗工整且平仄押韵,读起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音韵感与节奏感。例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歌词,不仅词语对应,而且意象交融,读起来让人感到诗句的流畅和韵律感。再比如,“日”与“逼”“时”“觅”等押韵工整,既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将场景、故事描述得细腻如丝,并且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展现了歌词的悲情之美。
(二)三段式曲结构,细腻刻画情景情感
《葬花吟》全曲共包含100个小节,采用了三部曲式结构。其中,前半部分由引子、A段、B段、C段组成,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整个歌曲的骨架,后半部分则由连接段与重现段构成。详情见表1[3]。
其中,引子通常起到引入主题的作用,负责为接下来的音乐铺垫背景,歌曲《葬花吟》的引子部分旋律悠扬,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为整首歌曲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A段为歌曲的主部,旋律优美动人,情感真挚,表达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渴望。B段是对A段部分的补充和强调,旋律逐渐激昂亢奋,表达了主人公对命运的不满和反抗。C段旋律相较于前两段带有一丝悠扬的气息,节奏也有所加快。链接部顾名思义是连接各个部分的桥梁,在整首乐曲中起到过渡和衔接的作用。在歌曲《葬花吟》中,链接部旋律延续了C段的悠扬特色,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紧接着是完全再现A段,即对A段旋律节奏的全面重复,以凸显该曲悲凉的基调和复杂的情感色彩。之后是以有所变化的形式再现C段,起到强调和总结的作用,旋律激昂,情感深沉,将整首歌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最后是补充部分,主要用来加强情感或表达歌曲《葬花吟》的主题与氛围,此部分旋律低沉舒缓,仿佛喃喃自语一般,由此结束了全曲。整体来讲,歌曲《葬花吟》借花喻人,将花的凋零与人生的结束联系起来,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过程,暗喻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并且通过巧妙的段落安排与布局,实现了对林黛玉性格、情绪的细腻刻画。
(三)旋律婉转凄凉,奠定乐曲悲凉基调
众所周知,旋律决定了乐曲的基调,也赋予了乐曲生命与灵魂。只有读懂并把握艺术歌曲《葬花吟》的旋律特征,才能够更好地领悟乐曲的基调、情感及其想要传达的思想或者意境,继而实现对《葬花吟》的完美演绎。从旋律的方面来讲,《葬花吟》以一种柔和的旋律为主线,节奏缓慢,通过各种乐器和音色的配合,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
具体来讲,主干旋律主要以C—B—A—G—A五个音为主,即do—si—la—sol—1a。乐曲《葬花吟》的起始音为do,在此之后,旋律慢慢地向下级音符si滑动,继而下滑至la,聆听此段旋律会感到内心逐渐悲伤低落,刻画了林黛玉日渐低沉的心情,也反映了林黛玉细腻敏感的性格特点。接下来,回到do,并向前段一样,慢慢地向下级音符si滑动,继而下滑至la,如上旋律重复数次,通过音符从高到低的变化以及中声区的音域,构成低沉委婉的旋律,给听众一种高低错落之感,既为接下来叙事埋下了重要伏笔,也细腻地表达了林黛玉的情绪演变,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4]。从艺术角度来看,《葬花吟》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旋律的婉转凄凉和情感的深度表达。歌曲《葬花吟》正是凭借内涵深刻的歌词、婉转凄凉的旋律,实现了对林黛玉内心情感的传神描述,既能够令听众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能够体会到林黛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叹息。
(四)中西乐器配合,增强乐曲情感底蕴
《葬花吟》的情感表达是其艺术魅力的核心,歌曲中,深沉舒缓的旋律和婉转动人的歌词将听者引向了一个深深的感情漩涡,使其在悲凉的氛围中感受林黛玉的情绪变化及其内心感慨。从音乐表现的方面来讲,中西乐器之间的完美配合增强了歌曲《葬花吟》的情感底蕴,也提升了歌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可以说,艺术歌曲《葬花吟》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扣人心弦,既得益于深沉舒缓的旋律和婉转动人的歌词,也得益于中西乐器之间的精妙配合。
王立平先生在为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创作的插曲《葬花吟》中,大胆运用中西方乐器,以此创作出了民族韵味浓郁且极富表现力的经典之作。粗略来讲,该版本《葬花吟》使用最广泛的中西乐器分别是二胡与小提琴。其中,在其前奏部分,王立平先生通过二胡悠扬婉转且变化多样的音调营造悲凉的氛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同时,通过古筝刮奏的方式,进一步突出悲凉无奈的氛围。低音部分采用低音提琴进行演绎,通过其深沉、饱满而富有张力的音色增强乐曲的厚重感。上述两种乐器的精妙协作,将主人公凄凉和幽怨的情感展现得非常到位。另外,该版本《葬花吟》还在个别片段采用了三弦、古琴等传统民族乐器,尽管使用频率比较低,但是增强了乐曲的民族韵味。
在杨霖希编配的乐曲《葬花吟》中,钢琴是主要伴奏乐器,以其温柔而细腻的音色和独特的节奏感,为整个乐曲的悲凉氛围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且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哀愁。在此版本的《葬花吟》中,钢琴演奏基本上贯穿于全曲始末,使整个乐曲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除此之外,还采用了小提琴等弓弦乐器,将其柔美而饱满的音色与哀伤凄美的情感完美融合。与此同时,采用了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既为该曲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韵味,也能够促进听众更深入地理解该曲蕴含的情感[5]。
(五)演唱形式多样,深化葬花精神趋向
在由陈力演唱《葬花吟》的版本中,整段音乐使用了独唱、混声合唱、乐队演奏等多种手段,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意境,并且深化了“葬花”的精神趋向。从演唱方面来讲,陈力的独唱部分是整首歌曲的亮点,她的嗓音独特,音质饱满,将诗中的悲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她通过吟、唱、慨叹等多种不同的演绎方法,有力地传递了歌曲《葬花吟》的情感,增强了歌曲的层次感与递进感,切实提升了歌曲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开始,该曲以女声齐唱的形式,勾勒出残春景色,展现了黛玉的苦闷之情。之后,以陈力独唱的方式演绎林黛玉的哀怨情绪。接下来,采用女声独唱与男女合唱的方式,继续营造悲叹的氛围,使整个乐曲在高亢且深沉的声音之中进入高潮。之后是男生齐唱和女生齐唱,表达了黛玉对人生、对命运的感悟。最后为陈力独唱,通过高八度渐慢的方式表达出悲怆与亢奋兼具的情感,带给人们强大的震撼及无限感慨[6]。
基于对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本文认为,演唱者在演绎歌曲《葬花吟》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对音色的处理,即演唱者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嗓音特点,通过对气息的控制及音色的变化,营造出哀伤悲凉情感氛围;二是注意逻辑重音,即在唱到描绘花落人亡、命运无常的歌词时,演唱者需要通过咬字和增强语气的方式进行强调,增强乐曲的渲染力和表现力;三是准确把握节奏,《葬花吟》中的节奏较为缓慢,给人一种哀伤、沉重的感受,演唱者需要通过控制呼吸和音色的强弱来营造这种节奏感,让听众感受歌曲中的哀伤和悲凉;四是注重融入丰富的情感,演唱者要深刻认识到,情感的融入是歌曲演绎的灵魂,要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歌曲的理解,将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歌曲《葬花吟》以悲凉、哀怨、深情和忧郁的情感基调为主,为充分演绎出歌曲蕴含的情感。一方面,演唱者需要深入理解《葬花吟》的背景与含义,用心去感受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林黛玉对人生、对爱情的体悟与感慨,继而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氛围;另一方面,演唱者需要加强演唱技巧的磨炼,学会用柔和而深沉的声音,表达其中的哀怨与无奈。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和思想,继而引发听众关于生命的思考,使听众与林黛玉产生更强烈的共情。
结语
《葬花吟》不仅是一首艺术歌曲,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既能够引领听者的心情随着林黛玉的心情与遭遇起伏,也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对命运的思考。希望通过本文对《葬花吟》的赏析,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该作品,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其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同时,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涌现,丰富人们的生活,并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暮凡,陈晓.古诗词艺术歌曲《葬花吟》音乐创作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5):173-175.
[2]孔存玉.王立平笔下的《红楼梦》——以歌曲《葬花吟》为例[J].大观:论坛,2023(9):63-65.
[3]罗莹.基于认知文体分析框架的《葬花吟》西语重译批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19-22.
[4]范芸.歌曲《葬花吟》的演唱比较——以陈力、郑绪岚为例[J].戏剧之家,2018(36):63.
[5]李晓航.浅析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歌曲《葬花吟》[J].北方音乐,2018,38(14):91.
[6]王清珊.花落的哀叹——试析陈燕妮版《葬花吟》的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20(3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