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育:以感官听觉器官为切入点洪明
2024-10-19洪明
[摘要]卢梭,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以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而闻名。他强调儿童的身心发展应与自然相协调,特别在音乐课程中注重通过感官入手进行教育。本文从人类的自然状态、音乐的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了为何应该重视听觉训练在感官培养中的地位。通过对儿童在小学阶段听觉发展的纵向阶段性和横向差异性的规律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并根据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引导音乐教育实践,使之更符合儿童听觉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于音乐课程,为培养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音乐教育;卢梭;听觉训练;感官教育
一、重视感官训练之听觉的原因
(一)人的自然
根据卢梭观点,“在生命之初,当记忆和想象还没有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孩子只会注意到影响他感觉的东西。他的感觉经验是他思想的原材料。”即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感觉器官中听觉是人天生所具备的重要器官之一,人们能够通过耳朵来接收任何通过震动所发出的声音,这为我们应当重视听觉的感官训练提供了遗传的基础。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至关重要,涉及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是先天继承传递下来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遗传为人类注入了自然生命的元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遗传赋予的特质使所有声音和音乐都具有可听性,为个体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这一观点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起点,同时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音乐的自然
从音乐本体的基本特征来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表达,也是听觉的艺术体验。在心理学研究中,定向反射和反射原理强调了在一定距离内,各种外部刺激中声音具有引起人们注意的独特能力。声音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迫使听觉器官专注于接收声音,这意味着听觉艺术相对于视觉艺术更直接地影响人们的情感,能够深刻地震撼人们的心灵。达尔克罗兹指出,良好的听觉是音乐教育最关键的天赋。演奏、演唱都需要运用听力,音乐的各个方面,包括实践和理论,都与听觉密切相关。这表明,无论是从人的天然属性还是从音乐本质的角度看,听觉在社会和音乐教育中都应得到充分重视。
(三)社会现状
在当前的中小学阶段教学中,很多课程过于注重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却忽略了对儿童自身发展和需求的关切。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显得缺乏新颖性,无法很好地展现音乐艺术的独特价值。显而易见,这与当前义务教育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背道而驰。达尔克罗兹在1905年的《漫谈谢谢音乐教育的改革》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全面培养学生的大脑、身体、思维和感觉,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听觉感官为中心,结合小学阶段不同层次儿童听觉发展,同时参考最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致力于探讨如何进行更为综合和富有创意的音乐教育。
二、感官训练之听觉发展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自有它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自有它的位置。我们应当把成人当成人对待,把孩子当孩子对待。把每个人安排在各自应在的位置上,并让他待在那里。”
(一)阶段性(横向)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本文将针对6—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音乐发展进行详细分析,以突显其多维度的发展特征。①儿童听觉敏感度: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听觉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根据本特利在1966年进行的一项测试,研究显示儿童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音高辨别方面,测试发现儿童对于相差12赫兹(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异表现出较强的分辨能力。具体而言,测试显示大多数7岁的儿童能够区分440赫兹的音高,而12岁的儿童大多数能够分辨八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这表明在儿童时期,音高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儿童音域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歌唱音域也扩大。从3-5岁幼儿的小字一组的E-A,到12-13岁儿童的小字一组的D至小字二组的E,儿童的音域在小学阶段持续扩展。③音乐基本才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爱得华认为,儿童音乐才能通常在9岁左右达到平衡状态。④音乐感知审美发展:在《现代美学体系》中,叶朗深入研究了儿童审美发展,指出7-9岁的小学生处于审美心理的"写实阶段",对艺术作品评价常以简单的像和不像标准为依据。直到9-13岁,他们逐渐培养出以审美角度看待艺术作品的能力,并开始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征产生敏感性。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态度逐渐呈现更为成熟的特征,从简单的相似度评价转变为对音乐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标志着审美观念逐步变得更为多元和独立。总体而言,通过实验测试,儿童在小学初期的认知水平建立在生活经验和周围事物的判断基础上,音乐才能在9岁左右达到平衡状态。儿童的音乐发展包括音域范围、听觉敏感度、歌唱技巧等方面,这些在9-10岁之后逐步发展到更高层次。这一过程涉及认知能力、知觉敏感度、判断力等多个方面,最终儿童学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判断音乐作品。
(二)差异性(纵向)
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存在着独特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其身心发展状态呈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群体层面存在,涵盖不同文化、阶层和性别的儿童,也在个体层面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受到个体生理上的遗传差异影响,也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塑造。听觉作为人的发育过程中较早出现的感觉,胎儿在胎龄30周开始具有听觉功能。这既源自于个体的先天生物学差异,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听觉器官的基础上,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构成了听觉的音高、音响和音色等三个独特效应。正常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介于20赫兹至20000赫兹之间,尤其在1000赫兹至3000赫兹范围内对声音最为敏感。考虑到儿童的自然发展差异,我们可以将同一阶段的儿童听觉分为三类人群。听觉敏感群体在初级阶段能够迅速感知各种音乐节奏,并在高级阶段展现出显著的发展。听觉次敏感群体对一般范围内的声音感知较为敏感,而听觉弱敏感群体对声音的感知相对较弱。研究表明,繁忙的都市与宁静的小镇对听觉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生活环境,还深刻影响了生活压力和家庭观念,这些因素在不同儿童的听觉感知上呈现差异。尽管先天因素难以改变,但教育者,尤其是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的音乐教学积极引导每个学生,使他们在各种后天影响下都能够实现健康、完整、顺利的听觉发展。
三、实施建议
“根据2023年发布的儿童听觉信息处理能力评估测试,研究发现儿童的听觉发展在六岁之前大多处于未成熟阶段,随后逐步趋向完善。”通过一系列数据显示,文章将6—12岁儿童划分为三个关键时期,并从听觉次敏感群体出发,基于儿童听觉器官的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听觉敏感度、音域范围、音乐才能和审美认知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论述了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中,应如何制定适当的音乐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并致力于审美培养,以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听觉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而有益的经验。
(一)小学初期阶段(6—8)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刚刚完成学前教育,各感官器官如听觉已相对完整,掌握了一定的旋律和节奏概念。在《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曹理和何工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是对节奏感受力迅速增长的时期,能通过身体动作对音乐节奏和旋律做出反应。”在这一多感官发育的黄金时期,教学方式应多样化,通过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多重感官体验,让儿童通过运动觉的运用进行模仿教学。例如,在教学节奏型时,可以通过展示、示范、播放音频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哒”将节奏型念出来,同时辅以拍手。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听觉、视觉、运动觉和模仿中获得全方位的经验。在歌唱学习方面,教师需要注意儿童的音域范围,确保学习内容更加直接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在进行歌唱教学前进行练声训练,使学生在逐步、正确的练习中掌握歌曲。歌唱教学方式也可以适当设计,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接受能力。例如,通过分小组对话模式进行演唱,以增加趣味成长。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布谷》为例:一个小组唱前面四小节进行提问,另一个小组唱第五六小节进行回应,节奏的教授也要具体生动,以拟态方式进行对话教授,声似神似。在器乐内容教学方面,可以从常见的民族器乐入手,通过示范和模仿教学,让儿童简单运用身体、手指和四肢。审美培养方面,由于儿童尚未形成完善的审美价值观,教学中应适度控制概念的灌输。通过配置插图、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图片,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引导审美发展。以听觉为主,辅以视觉和运动觉感知音乐作品,有望影响儿童的审美倾向性,为他们音乐发展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中期阶段(8—10)
“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由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同时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表现、旋律表现更加丰富;他们良好的机械性记忆,有助于掌握一定数量的歌曲;他们协调性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合唱合奏活动开展;他们理解力增强,有助于学习乐理知识。他们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年人相同的好恶。”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旋律和节奏。除了引入简单的合唱和合奏外,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编创音乐教学。考虑到儿童思维逐渐灵活多变,想象力快速发展,可以通过收集丰富的歌曲,既与生活实际相关,又彰显中华民族之美和中华大好河山进行创新。可以参考《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四年级上册以“歌唱祖国”为主题,包括“家乡美”“快乐的校园”等,逐步培养儿童对祖国、社会、党、家人以及朋友同学的认知和情感。教学方式逐步减少幼稚化特征,更加展现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在编创课程中,教师可以最初提供几种节奏型,并给予儿童一个限定主题包括动物类(猫狗小鸡)、季节类(春夏秋冬)、情感类(喜怒哀乐)教学方式逐步减少幼稚化特征,更加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编创课程中,教师可首先提供几种节奏型,给予儿童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编创小节段,直到能通过节奏完整表达想法。学生也可选择已学过的歌曲,去除旋律,保留节奏,填写自己的旋律。在歌唱学习方面,教师随着音域拓展和听觉敏感度提升,逐步加深歌唱课难度。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唱培养协作精神,当合唱熟练时,通过改变节奏速度增添趣味,提升学习难度,使儿童更准确掌握节奏速度。器乐教学也可让儿童自主演奏喜欢的作品或以小组形式进行小型合奏。《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也提出3—5年级学段要求儿童掌握“独奏与合作演奏”和“独唱与合作演唱”。在审美培养方面,我们需重视歌曲的悦耳协和度和正向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巧妙的语言描绘加以解释,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此时的儿童已初具审美判断,正确的审美价值引导不仅对后续音乐课程教学至关重要,也在美育方面扮演着坚实的基石。
(三)小学后期阶段(10—12)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继续蓬勃发展,听觉敏感度倍速增长,音域逐步稳定,认知方面形成独立的审美价值观,音乐情感得以更深层次陶冶。在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上,应以“审美培养”为主轴,引入国内外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激发儿童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通过“聆听”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儿童在这个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但审美态度较为倾向性、不稳定,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引导中,教师需告知儿童审美的独特性,肯定其个性化审美,避免过于直接的否定,保持包容心态,以一带两、两带多的方式进行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应逐步去幼稚化,采用对话式的教学,但要留意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巧妙运用积极的语言表达,避免过度批评。在歌唱教学中,引入分声部训练、和声乐理等更为复杂的音乐概念,引导儿童将理论知识融入创作中。这一阶段的儿童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并有了一定量的歌曲积累,因此教师在歌唱教学时还得注意创新课程,“减少一课一曲”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歌曲为核心,进行歌曲的拓展,尽可能地将之前学习过的歌曲与即将学习的歌曲进行关联,做到以旧经验链接新经验。此时,儿童的抽象逻辑运算能力逐渐增强,适合进行更深入的音乐理论教学。
在器乐学习方面,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天赋进行某一个或两个乐器的深入学习,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审美培养上,考虑到儿童审美观念和情感的逐步形成,除了先前提到的教育方式,教材的图像设计也应更贴近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采用简单、直接、意境美的图画,如水墨画或油画效果更佳。
结语
尽管卢梭的观点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制约,但他在儿童自然法展方面对感官教育的强调给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形式的听觉感官艺术,应注重感官训练的培养。为儿童提供符合相应感官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增加课堂趣味,还为其提供展现自我、自然发展的空间。音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创造的机会,创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能够让儿童在自然、快乐、顺利的发展中获得各种意义上的成长,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叶红婷,译.爱弥儿[M].北京: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56-83.
[2]张微,徐天秋,陈雪清.中文版儿童听觉评估发展量表编制与应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2,30(03):341-3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28-32.
[4]曹里,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