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研究
2024-10-19何依璇
[摘要]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强调了学科融合在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探讨学科融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以及音乐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学科融合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学科融合视域下的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路径,包括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融合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及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等。这些实践路径旨在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以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研究认为,学科融合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关键词]学科融合;民族器乐;教学改革;高校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前,高校民族器乐的教学内容多以古典曲目为主,对当代民族器乐作品及演奏技巧的探讨相对缺乏。教学方法上,也多沿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模式,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艺术、人文学科的结合不足,限制了学生对民族器乐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受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民族器乐兴趣不高,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也相当有限。而学科融合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学科融合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通过将学科融合的理念应用于民族器乐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和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音乐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科融合视域下民族器乐器乐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相关研究现状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器乐艺术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器乐艺术及其文化生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器乐与文化的关系,并提升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这种融合教学能宣传传统民族器乐,促进学生积极传承本民族器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多学科文化融合还能启发学生的器乐艺术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最终,这种教学模式将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多学科文化融合时代,器乐教学实践既面临遵循教学规律、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的挑战,又需要应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难题,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整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器乐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构建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这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各个民族的器乐艺术承载着本民族厚重的历史、蓬勃的民族精神,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器乐艺术处于平等地位,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民族器乐创作中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奏乐器,体现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神韵,将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打造更有层次性与震撼感的音响效果。传统与现代碰撞后迸发的火花会带给学生丰富的启示,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当前高校民族器乐的教学内容多以古典曲目为主,缺乏对当代民族器乐作品及演奏技巧的深入探讨,虽有助于学生掌握经典,但可能忽视了民族器乐在现代的创新发展。教学方法上,很多高校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模式,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教学中往往仅聚焦于器乐技巧和音乐理论,未能与其他艺术、人文学科有效结合,限制了学生对民族器乐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尽管民族器乐与历史文化、舞蹈、戏剧等紧密相连。此外,受流行音乐文化影响,不少学生对传统的民族器乐兴趣索然,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知之甚少,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在内容、方法、学科融合及学生兴趣引导等方面亟待改进,需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科交融,并积极引领学生深入领略民族器乐的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学科融合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影响
(一)拓展教学内容与视野
学科融合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拓宽了教学视野。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往往侧重于技巧和乐曲的传授,而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则鼓励教师跨越学科界限,引入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例如,通过结合历史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借助文化学,可以深入剖析民族器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民族学的融入,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族器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器乐演奏技巧,还能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深厚文化意蕴,从而极大地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和人文素养。
(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融合教学的实践中,学生被积极鼓励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深入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还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上获得显著提升。此外,融合学习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宝贵平台,这些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技能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社会适应以及个人成长都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三)促进音乐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学科融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民族器乐教学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民族器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学科融合,教师可以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器乐演奏技巧的同时,也能深入探究和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这种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全面素养的音乐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学科融合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和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促进了音乐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学科融合视域下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路径
(一)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
在学科融合的视域下,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正迎来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特别是引入跨学科的教学理念,以此打破长久以来传统的“齐步走”教学模式。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学实践还需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兴趣特点,实施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旨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难度中稳步前进,实现个性化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融合多元化学科知识
在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中,融合多元化学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巧妙地结合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全方位地为学生讲解民族器乐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与影响。通过深入探讨各种乐器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让学生了解到民族器乐不仅仅是音乐艺术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同时,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能够使学生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通过分析民族器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音乐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不仅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音乐作品,还能有效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增强文化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教学方法也鼓励学生以更开放的思维去探索音乐的奥秘,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在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乐谱、教材,还包括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学习民族器乐。同时,这些数字化工具还具备交互性强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探索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民族器乐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为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通过这些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会的现场氛围,或者模拟演奏各种乐器,极大地提升了学习体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民族器乐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在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音乐人才,应当增加文化课程的比例。例如,开设音乐与文学交融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学意境和情感表达;音乐与历史的结合,则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此外,教学内容也需进一步多元化,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民族音乐,还应引入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同时,音乐社会学的引入能使学生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去理解和分析音乐现象。这些优化措施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为将来在音乐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五)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中,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而在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育相关者共同参与评价。这种多主体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评价外,还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评价方法多元化。传统的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需要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作品展示、实践操作、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这些评价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最后,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这将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学科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当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在内容、方法、学科融合及学生兴趣引导等方面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教学内容较侧重古典曲目,缺乏对当代民族器乐作品及演奏技巧的探讨;教学方法传统,未充分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教学中与其他艺术、人文学科的结合不足,限制了学生对民族器乐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科融合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引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和视野,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此外,学科融合还促进了音乐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学科融合视域下的民族器乐器乐教学实践路径,包括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融合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及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等。这些实践路径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学科融合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创新教学理念、融合多元知识、运用科技手段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美华.文化理解视域下音乐课程整合乡土资源的研究[J].新教育,2023(23):45-47.
[2]王懿.如何加强青少年民族器乐教学——以二胡教学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138-140.
[3]廖予宁.新媒体时代高校器乐教学数字化改革探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3,40(1):76-78.
[4]韩岩岭.高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优化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22,(33):115-117.
[5]李明轩.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传统民族器乐教学的传承与改革[J].戏剧之家,2020,(33):85-86.
[6]黄闻绘.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9(22):36-37.
[7]樊佳.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有效实施审美教育路径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7(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