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超学科交叉融合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2024-10-19张新昕
[摘要]当下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音乐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运用超学科思维,依托音乐艺术自身学科优势,整合内外部资源,建设“超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更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实践模式及评价机制。
[关键词]超学科;学科交叉融合;音乐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机构,承担了在生产科学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生产新科学知识和生产力的重要使命。综合国力提升、文化自信坚定、时代新人培养、教育强国建设均与其联系紧密。同时也承担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加强理科专业与社会生产实践,服务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等一系列任务。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离不开人,人的培育离不开教师,进一步培养多学科交叉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有深远理论意义也有重大现实意义。
- 高校音乐艺术学科发展与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社会科学研究之本性的复杂变化和教育研究的专业化,以及大学与中小学的联系,已经扩大了社会科学和教育之间的距离。作为人文社科文化传授为主的艺术类高校,学科建设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加强时代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
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博通的人文知识基础,还要拥有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演绎能力、和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学校势必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知识传授引导能力培养进而落实价值塑造。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推出了新一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等7个学术型一级学科,文物、密码两个专业学位类别。可以看到高等学校学科建制将围绕世界焦点问题的相关知识,联结新的知识结构网,多学科知识深入交融和学科间创新,促使高校推动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除了普通高等院校以外,艺术类高校也在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打造特色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开设科技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以艺术类院校为主,重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辅助创作艺术作品,以往研究和创作的重心偏向于艺术创作本身,而非具体的设计应用。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目前在艺术与科技专业已推出了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机器人科技与艺术、智能科技与设计研究、生物科技设计和新兴社会媒体科技艺术。同时,学校开设物理互动基础、演化设计与增材制造等课程,授课内容包括3D打印技术原理、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及操作、传感器基础知识及应用等。依托于开放的教学理念,中央美术学院搭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平台——AOBM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国内科研院所联合创作,推出《自然之息》《微言》等作品。再如深圳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艺术创新创业课程为例,学生不仅要有美术学科功底及美学理论基础,还要具备Midjourney绘画、Runway自动生成视频等软件使用技能,同时要了解市场营销模式和用户的消费习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艺术类相关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需要传授传统的艺术类知识外,理工科内容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编程、建模、机器人控制、金融及市场管理等。
这样的构建模型和以往按照常规艺术类学科学习设置的课程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教师经验不足,使相关专业建设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每一种关于科学的元研究(无论是关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或是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抑或是专门关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学科群的元研究),都包含着一些关于科学的或非科学的话语之间关系的观念。”教师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多学科课程体系,整合设计多学科知识点相融的课程内容,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学逻辑的顺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系统掌握交叉学科的核心知识。多学科专业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有要求,还要保持对其他交叉学科知识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广泛了解科技发展史、艺术发展史等内容,从而加深对科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理解。善于实践,并保持对行业动态的高度敏感。毕竟“普通思维并不为纯认识目的服务,因此有许多缺点,来源于普通思维的科学思维开始时也不免具有这些缺点。科学思维是逐渐缓慢地摆脱了这些缺点的。”
2023年7月5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9所(含独立学院164所)。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97.78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31.58万人,普通本科学校师生比17.65:1。吉林省高等教育专任教师4.24万人,普通本科学校3.34万人。研究生学历人数在全国排11位,占教师队伍的11.1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2.75%。以吉林省内某艺术类某高校分院教师结构为例:该学校专任教师总计529人,具有硕士学位400人,具有博士学位48人,双师双能型106人,具有工程背景14人,具有行业背景127人。从高校多学科思维发展建设的角度,具有多学科学习背景的教师数量极少。以省内某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调查显示,具备教师教育专业背景4人,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复合教师数量3人,能够涉猎到自然科学领域背景的教师更是没有。所以要构建艺术与科技研发、艺术与自然学科融合的课程开发显然无能为力,这势必带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专业发展持续动力不足问题。
大多数音乐艺术专业教师具有较长时期的艺术类技术能力学习背景,艺术学科内有交叉学习经历的为数不多,若放眼于人文学科中,艺术与人文学科有交叉背景的更是稀缺。多数教师的音乐艺术表演能力极为出色,但对其他人文科学专业相关的学习经历较少,理科专业有涉猎学习背景的就更是寥寥无几。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音乐艺术课程的授课活动,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加以重视,打破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解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以音乐艺术学科内知识为依托,联结人文知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并善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于音乐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说,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虚拟音乐会、模拟传统音乐表演场景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传统音乐体验环境,让学生更多感受到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不断地培养自身情感张力和控制力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演互动性和学习趣味性;另外,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以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我国的传统音乐,营造传统音乐文化氛围,让传统音乐文化更生动立体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充分利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及在线论坛,贯通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多元地交流学习感悟,交流音乐表演创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交流。另外,教师还可利用线下授课的机会,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互动与沟通,以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与思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音乐方面的收获与启发,又可以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音乐艺术和其他学科融合的空间正在逐步扩大,音乐治疗、音乐社会、音乐考古等等,在多学科融合下的教育和研究,已经不满足传统音乐专业学科教师,单纯性地音乐学与治疗学专业背景成长的教师组合授课,难以在根本上讲两种或多种学科进行融合。随着新时代的要求呼唤,音乐艺术学科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脉搏。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不断变换的艺术浪潮,音乐与科技融合催生的新专业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机器人科技与音乐的联系、智能科技与设计之间的研究、生物科技设计和新兴社会媒体科技艺术的融合,都是学科向外延伸动力,是超思维进一步发展延伸的方向。
二、超学科思维构建音乐艺术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
世界中几乎没有一个问题是能够依赖于某一单一学科的知识而独立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以“超学科”的形式存在并运行。没有一个总体的回答可以覆盖所有科学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应用的科学方法。哲学断然没有这样的资源来提出这样一种回答。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有效地独立处理世界性难题,随着科技文化迅猛发展,传统的分科学科体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便是要打破学科壁垒,破除学科专业长久以来形成的体系化、秩序化的知识结构及其带来的专业壁垒与学科障碍,从宏观层面进行学科之间整体而复杂的深度交叉融合,建构超越学科的高校学科体系。
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体现了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意图及实践要求。互联网再造了社会文化的平行宇宙,网络、虚拟、数字化等关键特征急剧催生着社会基本结构、管理运行逻辑和信息传播机制的进行更深层次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方法论、思维模式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都面临着前所未有严峻挑战,以ChatGPT为代表的AI革命箭在弦上,开始出现取代知识继承型文科人才社会位置的势头。
多学科交叉融合必定作为这场变革的突破口,以多学科知识聚合应变的模式推进知识构成的建设,高等学校应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融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外部融合,学科交叉融合重新考量并不断地反思甚至打开学科的边界,重构学科问题域,重塑学科方法论,借助交叉催生知识新范式。通过内外双叠加融合圈建构既有世界意义的新文科知识又有自主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
“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20纪70年代第一届交叉学科国际研讨会(Kleinetal.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超学科”做了这样的描述:“超学科”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横跨这些不同的学科,取代并超越它们,从而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学习体验。(UNESCO,2003)可以理解为:在以往传统的不同学科之间,横跨联系、或超越单一学科,取代并且超越它们,发掘一种新视角和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需要确立多学科、融合学科化的“超学科”思维。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埃里克·詹奇和瑞士学者让·皮亚杰在一次跨学科大会上首次提到“超学科”概念,其本质是将社会问题与科学问题联系起来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构成给定问题情境的不同认知实体、社会组织实体和交际实体之间建立未曾有的联系,并提出了一个科学、教育和创新的层次系统,从经验性、实用性和规范性转移到目的性的层次,试图将人文、社会与科学相结合,以解决单纯从科学角度无法应对的日益复杂的生态危机等问题。美国哲学家科克尔曼斯(JosephKockelmans)进一步将“超学科”界定为一个结合科学、社会等角度系统理解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概念。”它们的解决并不在于简单地坚持这门或那门科学内的这个和那个范式,也不出于捍卫某个部门的忠诚。相反,这在于对人类科学的特征概念和程序作出分析,在于具体地明确地判断在给定的学科内,方法对于研究课题的合适性”。这里更多的不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差别,而是不同研究选用的工具适合与否的问题。而超学科的逻辑思维,更加强调以解决社会实践问题为出发点,途径通过多元学科体系主体参与,是对知识全面整合和再创新的思考,研究工具已不局限于在同一科学研究中使用,对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布局展开挑战。
三、音乐艺术及教师队伍多学科融合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的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必然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进行学术创造、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更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寻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模式、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方式,是建设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建设之路。
- 更新超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
1.更迭研究方法论。更新以往传统艺术课程学术范式,架构以中国文化价值为中心、人文综合素养为导向、解决现实问题为基本立足点。
2.打破传统音乐艺术的学术研究对象的局限。加强自身学科与其他姊妹学科、以及能够将与音乐学科作用的社会效益相关的新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3.更新“超学科”语义的研究路径。合理促进研究者根据不同学科视野所提出的有效建议,形成共同规范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以及音乐学理论体系。
- 探索超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模式
1.创新“超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根据社会生产需求为导向,改革以往音
乐艺术中聚焦单一专业学科的组织机制,逐步落实音乐理论研究——技术——音乐艺术实践三联动耦合机制。
2.创新学科交叉教学体系。强化音乐艺术课程独具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价值导向作用,研制结构优化的课程,建设“超学科”课程体系教学,丰富教师从教学到教研科研及实践转化,形成相互渗透的多元化内涵。
- 完善超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评价方式
1.强化针对音乐艺术与理科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研究的主观性指标,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倡导教师敢于向超学科研究迈进。
2.改革教学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超学科协同的交叉融合学科学
术成果的平台,建设更完善的评价体系。
3.破除过度按照以往传统音乐艺学科术过于专业化的评价局限,增强学科间外部宽泛话语环境,建立学科资源共享机制与协同评价,实现对多学科融合教育成果的可测量与可评估。
结语
高校建设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发挥高等学校资政建言能力,服务于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培养输送适应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新型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推进建设的使命要求。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开拓进取,持续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必将开创新文科全面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M]范岱年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2][德]沃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奥]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M]洪佩郁,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
[4][美]理查德·德威特.世界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第二版).李跃乾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美]N·R·汉森.发现的模式﹣﹣对科学的概念基础的探究.邢新力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