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音乐美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探讨
2024-10-19陈彤
[摘要]本文基于STEAM教育理念,探讨了音乐美育课程的革新设计与实施策略。分析了当前音乐美育课程在课程设置系统性、教学方法多样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运用多元参与式教学等改革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STEAM教育;音乐美育;课程设计
音乐教育作为综合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审美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传统的音乐美育课程存在诸多挑战,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STEAM教育理念的兴起为音乐美育课程的革新带来了新的契机,有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综合素质。因此,探讨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音乐美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STEAM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STEAM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整体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中,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范式,致力于培育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这一理念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并非静态且固定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主动构建的结果。教育的过程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知识的探索与生成,而不是单纯地接受预设的知识体系。整体主义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念,主张教育的目标在于全人发展,提倡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五大领域紧密联结,实现知识的交织与交融。在实践中,STEAM教育倡导通过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学会在不同学科间迁移和应用知识,进而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效能。以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为例,艺术家和音乐家们纷纷通过借鉴数学原理或科学技术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如雕塑家运用几何分割原则来强化视觉冲击力,作曲家运用随机过程理论创新音乐语言。这样的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表现手法,还促进了科学原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普及和深化。基于此,STEAM教育着重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在真实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构建个人化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面对并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从而全面提升音乐教育乃至整个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深度。
二、音乐美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梳理
(一)课程设置系统性待优化
音乐美育课程的构建在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系统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首先,课程内容在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和声学的教学中,如果能更多地结合物理声学的原理,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的构成;同样,在作曲技巧的学习中,引入数学中的几何概念,可能会促进学生对音乐结构的深入认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音域知识体系。其次,课程设置在递进性方面也有待加强。以钢琴教学为例,初级阶段的课程集中于基础的指法和乐理知识,而高级阶段则转向更为复杂的演奏技巧。为了帮助学生平稳过渡,课程设计中应当包含对中级阶段知识的系统梳理,以便学生在技能提升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避免出现知识断层。此外,课程安排在体现音乐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也应更加注重将音乐知识转化为审美素养的过程。虽然现行音乐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这些尝试相对孤立,尚未形成一个连贯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多样性需革新
音乐美育课堂的教学方法目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模式,这一方法往往较少考虑教学策略的多元化。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通常被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可能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创新思维的潜力。以音乐作品赏析为例,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模式是一种较为单向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对作品的风格、结构等方面的讲解,学生的角色往往局限于记录和吸收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可能缺乏足够的启发性和互动性,不足以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探索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见解。例如,当探讨现代音乐作品,如斯托克豪森的《小星球》,该作品采用了多声部、微分音等创新技法,仅通过教师的单向讲解可能难以让学生完全理解其内含的创新概念。在音乐技能的训练环节,也常见于过度强调机械重复的练习,例如在键盘演奏课中,刻板的指法练习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可能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有时甚至可能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
(三)评价机制局限性待突破
音乐美育课程中采用的评价机制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挑战。评价内容较容易偏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考量,而对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的评估则相对较少。以声乐课程为例,评价通常重点关注学生的音准、发音技巧等,而对于音乐风格的掌握和艺术表现力的评价则较为缺失,这可能未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当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例如,在钢琴演奏等实践性评价中,往往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评判,缺少了同领域的学者、专家等外部评价者的参与,这可能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评价体系中还较少涵盖学生自评和互评等环节,限制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也存在改善的空间。目前,音乐考试的成绩主要用于学生等级的评定,但对于评价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则相对有限,这种情况可能未能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反馈和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
(四)师资专业发展亟需均衡
音乐美育课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尤其在某些关键领域。多数音乐教师在音乐理论和表演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基础,这得益于他们长期的专业训练。例如,在钢琴演奏技巧上,许多教师能够熟练掌握附点节奏、音量的递增和递减等表现技巧,并且在作品分析上有着深刻的见解。但在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解析乐曲结构的过程中,很少尝试将音乐知识与几何、数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在指导电子音乐创作时,对声学原理的运用也不够熟练。此外,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能力上的专业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教师仍然较依赖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尚未充分掌握如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等现代教学策略,这限制了创建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的学习环境的能力。
三、STEAM教育理念驱动下的音乐美育课程革新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
为解决音乐美育课程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是关键所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1.知识内容层面,音乐课程内容应当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个学科有机融合,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以声学知识为例,在讲解音波传播规律时,可与物理波动方程理论相结合;在探讨乐器共振原理时,可引入模态分析等工程力学知识;在分析乐曲结构时,也可借助集合论等数学工具进行几何性描述。2.教学活动层面,课程设置应贯穿一系列综合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乐器设计与改造项目中,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声学、机械工程、3D建模等多种知识;在编曲创作项目中,则需融会贯通乐理、编码、数字音频处理等技能。通过这些跨界项目,学生可以体会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3.资源开发层面,需要构建数字化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库,开发一系列科学可视化、虚拟仿真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开发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乐器共振可视化模拟系统,直观展现乐器内部的声振动模态;又如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作曲辅助系统,引导学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音乐创作实践。这些资源的开发应该由音乐家、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等专家团队共同参与。4.课程的教材编写也应当体现跨学科整合理念,按照音乐学习的实际情景,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点有机融入,呈现知识的关联性。如在讲解和弦矩阵时,可同时介绍集合运算和规范分解等相关数学知识;在演示音序器编程时,也可穿插讲解相关的信号处理技术原理。
(二)运用多元参与式教学
在音乐美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且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本研究借鉴并深入贯彻STEAM教育理念,提出了多元参与式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理论与实践探究,进而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具体操作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1.在音乐理论教学阶段,充分采纳探究式教学法,赋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授复调结构这一复杂的音乐元素时,教师可通过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行探讨复调的本质、特点及其与单旋律音乐的差异。在小组成员间的质疑、辩驳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构建和理解相关概念体系,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的总结与纠错,确保知识内化过程的有效性。2.在音乐实践技能培训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和游戏化教学,创设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效果。以弦乐器指法训练为例,可开发虚拟现实(VR)模拟系统,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即时的动作捕捉和影像识别技术,对学生的手部动作进行精确评分,增强了实践训练的针对性与趣味性。3.在音乐创作实践活动中,教师巧妙运用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激励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电影配乐制作课程中,教师模拟真实剧情背景,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集体讨论与分工合作,共同构思音乐风格、乐器搭配等方面的设计方案,最终合力完成音乐作品,充分体现了STEAM教育强调的协作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的价值取向。4.对于一些开放性音乐研习任务,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管弦乐队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某个具有争议性的乐句处理方式发起讨论,要求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集体讨论、辩论等方式,增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沟通协作能力,最终达到统一认识、提升演奏技艺的目的。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针对音乐美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单一局限问题,需构建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过程性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探究实践等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估。在音乐理论学习环节,可通过学生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情况评判其理解和思辨能力;在音乐实践环节,则可对学生的排练笔记、反思日志等过程资料进行评阅,了解其实践探索的脉络。以管弦乐队排练为例,教师可采用360度评价法,学生互评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排练中,学生需对同伴的表现进行实时评分打分,并解释理由,培养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良性习惯。同时也可引入AI评测系统,对学生的演奏动作、音准等进行智能分析,为人工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终结性评价则主要针对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进行考核,不局限于单一考试形式。如在音乐综合实践项目的评价中,除了考查学生的最终作品质量,更应关注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表现。评价主体也应该多元化,既有教师评价,又可邀请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行业从业者等外部人士提供跨学科视角,帮助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长处。除此之外,学生自评也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回顾和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不足,并主动提出改进方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评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音乐学习档案袋、反思笔记、自我评分表等。
(四)强化教师STEAM理念培训
有效解决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系统强化STEAM理念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相适应。1.理论层面,教师培训应着力提升音乐教师的跨学科知识视野。一方面,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声学、解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打牢跨界整合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研讨课程,介绍各学科的最新理论前沿,如声学中的分形理论、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等,拓宽教师的学科视野。2.实践层面,教师培训应重点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可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形式,指导教师如何将STEAM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如针对钢琴演奏教学,教师可设计基于工程原理的乐器改造项目,让学生动手优化钢琴结构;在作曲教学中则可融入算法编程,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作曲系统创作音乐作品。3.新型教学技术的应用训练也应成为重点内容。可开展虚拟仿真、多媒体等技术的使用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理解的方法。以乐理教学为例,可训练教师使用声音可视化软件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在音乐创作环节,则可指导教师运用声音合成、数字音频编辑等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创作探索。4.教师培训还应注重提升教师的师生互动、课堂组织等教学能力,如通过模拟教学演练,帮助教师掌握探究式、参与式等启发式教学策略。
结语
通过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运用多元参与式教学策略、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及强化教师STEAM理念培训等措施,音乐教育将不再是孤立的音乐理论与技能训练,而是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等学科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课程变革不仅有利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更有助于音乐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蕊.课程思政背景下新时代高校音乐美育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118-119;125.
[2]杜乡.新时代美育视域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12):99-101;108.
[3]蔡华明.音乐赏析课程与美育创新模式实施研究——以三亚某大学为例[J].戏剧之家,2023,(33):83-87.
[4]肖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音乐美育创新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3,(10):102.
[5]金今.乡村学校音乐美育课程开发思考[J].当代音乐,2023,(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