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的音乐美育实践路径探究

2024-10-19吴澜

当代音乐 2024年10期

[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致力于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于地方高校而言,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之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地实施美育能极大地促进以上培养目标的达成。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实施音乐美育的必要性,以及地方高校音乐美育的已有实施成效、实施现状,提出了音乐美育的多样化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深挖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音乐实践活动,形成地方特色的音乐美育文化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美育;实践路径

将美育渗透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能优化单一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这一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和音乐综合素养等。当下全国高校及中小学都在积极开展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各地方高校的美育工作也已全面铺开,但部分地方高校的音乐美育实施范围、实施力度仍有待加强。一方面在于,部分地方高校对“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的综合性审美教育”这样一种“大美育观”存在认知上的不充分;另一方面,将美育仅作为一种美学知识停留在教学理论层面,未与学科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因此,探究地方高校音乐美育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实施音乐美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美育其本质上就是育人,滋润、启迪、引领着学生在人生中各个阶段的成长。不仅仅对于地方高校,不论任何类型、任何办学层次,高校音乐教育都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最优实施途径,能深度唤起学生心中对“美”“善”的追求。从而让学生从“听见”音乐到懂得“欣赏”音乐,逐步培养起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审美素养。

因此,新时代地方高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息息相关,以审美意识促进实践能力,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发展。

(二)“以美育人,以乐化人”

美育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023年12月20日在国务院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由此可见,将美育渗透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之中能为“立德树人”提供有力支撑。音乐美育重在通过音乐学科课程教学,在习得音乐专业技能之外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通过各类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品位和个人艺术修养。音乐美育渗透在每门音乐学科专业课程之中,专业和学科体现出来的知识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影响学生成长。所谓立德致美,方有美德。音乐美育以音乐感染力、音乐表现力给予心灵滋养。因此,音乐美育与德育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 地方高校音乐美育的已有实施成效
  • 强化了音乐感知能力

美育的实施成效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来实现。在当下地方高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会从不同维度引导、带领学生挖掘在专业技能之外,音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韵律美、结构美、情感美等美育元素。因此,以往传统的单一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模式正在被逐渐优化,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被更多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这无疑是美育工作自实施之初到现在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蕴含美育元素的专业技能训练对强化学生的自我音乐感知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学生逐步形成了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教育才能对个人的意识形态、心理情绪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在长期的音乐学习中形成正向的审美能力。

  • 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音乐学院(系)通常开设有声乐、器乐、舞蹈三大专业方向,其课程教学目标共同之处在于:第一,通过对本专业的学习充分8966bcbb70ae62519de40c9dc7b12b7b7025a1c5eeaf5a285a7014101a6241fe感受到在声音、动作中所传达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第二,注重选取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来进行赏析、学习,近年来尤其注重在古诗词、红色音乐作品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第三,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在专业技能之外注重个人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

  • 丰富了学生身心体验

音乐是人直观的情绪表现,具有高情绪价值。在《音乐于教育界之用功》一书中提到,音乐可以利用强烈的艺术情绪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因此,音乐与美育的有机融合天然具有教育意义,可谓润物细无声。

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元素给予了学生丰富的身心体验,并将这些体验通过音乐的个性化表达赋予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仅如此,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融合美育还有助于在学生完成对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同时建立自身情感、情绪的正向表达,为其精神世界注入正能量。

  • 地方高校音乐美育的实施现状

虽然音乐美育工作已逐步被地方高校所重视,对其相关理论研究与音乐专业实践探索都在不断深化,但音乐美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就目前而言,部分地方高校对音乐美育的内涵还理解得不够深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音乐美育认知方面

首先,部分地方高校对音乐美育的整体认知和观念还不够全面。例如,将音乐美育直接等同于德育、将音乐美育认为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将音乐美育理解为一项专业技术等。诸如此类的认知偏差影响了地方高校音乐美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良性发展,从而引发音乐美育工作方向出现偏差。长期以来音乐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核评价体系等关键环节并未明显地体现出美育要素,音乐美育通常只是通过开设《音乐鉴赏》《音乐美学》等专业选修课得以体现,而被置于在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内容之外。尽管社会各界的专家已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如何实施等问题展开过不少探讨,但在某种意义上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作用是什么,亟待各地方高校予以正确认知。

(二)音乐美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

部分地方高校虽已建立完善的音乐学科课程体系,但其课程内容尚未完全体现出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核心要求,且尚未将音乐美育元素渗透其各个课程教学环节。这种相对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往往也会同时伴随着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非多元化,由此将难以通过课堂教学切实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起来。若是大学生整体缺乏审美素养,将会导致很多在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上良莠不齐的市场音乐文化盛行于高校校园,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向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三)音乐美育的师资队伍方面

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优秀的音乐美育师资团队。音乐美育师资团队人数短缺、师资力量薄弱,何谈开展音乐美育名师的培育工作?当前各地方高校及各大综合类大学都亟需吸纳和培养专业技能突出且具备较强审美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的音乐美育专家型人才。同时,对于一些地方高校在教师的准入机制、考核机制以及职称晋升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更加完善。传统的准入机制、考核机制以及职称晋升机制应根据各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不断与时俱进,以增强地方院校对高水平音乐美育人才的吸引力。

四、地方高校音乐美育的实践路径

地方高校的音乐美育工作已逐见成效,但距国家对高校美育工作的目标达成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为更好地彰显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价值,培养新时代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质高等音乐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可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 深挖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

优选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基础,也是吸引学生持续保持专业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其审美价值、审美表现形式各有差异,选取旋律线条清晰、内涵丰富、富有正能量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更易于达到良好的审美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中以巧思设计展现不同的审美元素能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更为直观和深刻地认知、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在备课阶段,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地方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是否在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中体现出了音乐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长此以往的“审美化教学”将审美体验内化为艺术表现力,进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音乐创造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开展教学是很多地方高校长期以来的主流教学方式。提高音乐美育的实施效果必然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此逐渐构建和完善学科相应的美育课程体系、健全课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

首先,善用情境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沉浸的学习情境,以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进行直观艺术呈现,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刺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真实的情感代入,以此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以项目式教学为例,将定期完成某一主题专场音乐会为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日常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合唱、合奏或群舞排演。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排演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切身体验了不同类型的音乐情感表达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各种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其次,积极搭建音乐美育平台。地方高校可利用自身的地方特色优势,搭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例如,湘南地区高校搭建嘉禾民歌传承基地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和校外采风,使学生在良好的美育大环境中全面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把音乐作品之中抽象的美具象化展现,让学生清晰感知到不同的音乐形象;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保留个人思考、表达的空间,培养其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把美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因此,不断加强音乐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音乐美育的重要实施保证。

首先是细化美育师资的选聘工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各艺术院校x2PRJFtD1hFyhvM4JQfoGA==、各艺术团体、各文艺团体等深入合作,灵活用人机制,多渠道聘请行业内优质音乐人才补充地方高校音乐美育师资队伍。可在选聘过程增设对其音乐美育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环节,以此作为聘用依据之一。

其次,强化地方高校音乐教师的美育意识,大力提升全员美育素养。因此地方高校应从新入职教师着手,加强对国家美育工作核心要求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且全面的美育观。定期培训老教师,通过委派骨干教师外出访学,特邀行业内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主题知识讲座,特邀高水平音乐家以及乐团、舞团来校演出交流等方式帮助拓宽教师已有专业知识面,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全面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养才能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丰富音乐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也是高校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课外音乐活动、舞台演出等专业实践能帮助学生将课内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得到切身表达“美”的机会。学生通过各类专业实践活动能深化对本专业学习的热爱,培养和提高音乐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从而全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校内举行个人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演出,或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进行公益演出。

不仅如此,地方高校也要不断丰富音乐实践的活动形式,广泛地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等群体性音乐专业展示交流,进一步扩展音乐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例如,每年度组织校级、院级、班级等不同层面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校庆演出,以及举办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主题音乐会等,以此形成常态化、规模化的高校校园音乐实践文化。积极开展地方高校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有专业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审美表达,培养并不断强化学生对审美的兴趣与追求。总之,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

(五)形成地方特色的音乐美育文化

国家的强大基于文化的自信,而文化自信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美育相融合的地方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依托本校办学特色和当地音乐文化特色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开发以当地民族文化、音乐文化特色为重点的校本课程,进而形成地方化的音乐美育系统。并依据地方特色音乐特质编撰校本教材,以此持续推动地方特色音乐美育文化的发展。例如,湘南地区高校把嘉禾民歌、湘南昆曲等地方音乐整合为校本课程——湘南地方民歌,通过该课程增进学生对湘南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并编撰了校本教材《湘南地方音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语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主力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美育浸润,不局限于在专业技能水平方面的提升。全方位培养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打好美育底色是新时代地方高校的使命,以及注重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带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2]陈若旭.新发展阶段高校美育教育优化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56-58.

[4]匡勇胜,刘怡琦.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实施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