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2024-10-16董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源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利于教师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校园文明水平、构建和谐校园。当前,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教学资源匮乏且获取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积极性不高,教师的素养薄弱、理解有偏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如下对策:一是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方式;二是采用对比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力;三是创设生活情境、引发生活体验;四是深入挖掘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五是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英语;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董琳(1993-),女,河南南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教育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在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入,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通过学习传统故事、诗词、歌曲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将这些价值观和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主题,设计契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文化知识应用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促进学生领悟文化知识深刻的寓意,了解和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坚定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教师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资源库,将其融入英语教学是课堂增值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故事、诗词、歌曲、戏曲等作为教学材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可以了解我国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学习视野和知识面。此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课堂增添亮点和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提升校园文明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展览、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传统文化故事、演绎传统戏曲等形式,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教师将这些精神融入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资源匮乏,获取方式单一
目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及相关教材建设,缺乏一系列成体系的解决方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教学内容的地方化、校本化有所欠缺,一线教师在教学时不知道融入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融入。此外,英语教材内容有限,普遍倾向于英语知识的传授,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对于教师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资料的获取形式比较单一,以文字素材为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发生变化。一些文化内容可能已经过时或需要更新,如何结合现实需要转化成最新的内容,且易于学生学习接受,尚需下一番功夫。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中,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对传统故事、习俗等知识缺乏兴趣,对相关内容感到枯燥乏味,不愿主动了解和学习。在进行传统文化活动或课堂学习时,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和展示,感到无聊,存在不耐烦、抵触等情绪,缺乏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认为其与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无关,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还有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不足,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对学习成果的价值感受不深,缺乏对学习目标的清晰认知和追求。
(三)教师的素养薄弱,理解有偏差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不深,缺乏系统学习和积累,在教学中无法准确传达相关内容。一些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存在偏见或误解,导致教学内容的传递出现失真或不准确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过于抽象、枯燥或不生动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程度有限。由于时代原因,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能持有消极态度,认为这些内容过时或无关紧要,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一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二是教师可以结合教科书,选用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教辅资料,如用绘本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三是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介,把收集到的教学素材结合教学需求进行创新性整合,使其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如何用英语打招呼、自我介绍以及道别时,教师可以融入中国传统礼仪,如鞠躬、握手、行礼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文明。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和内容,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中国传统礼仪的资料,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分类整理,以微视频的形式将这些素材串联起来,用英语微课作为延伸资源,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
(二)采用对比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力
对比教学法就是通过对知识间的异同进行比较,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特征的感受力和敏感度。所以,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性。比如,教师可以挑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节日,分别进行展示,引发学生对两个节日的认知兴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庆祝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个节日的异同,同时列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接着,学生分组讨论两个节日的异同之处,并填写对比表格或制作海报展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和节日联系起来,比较两个节日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交流。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对比表格或海报,表达自身的观点,并分享他们对两个节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文化感知力。
又如,在学习西方饮食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晚餐分别进行展示,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在讲授与食物相关的内容时,可以教学生一些常见的中餐英文表达并与西餐作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均衡膳食,关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了解晚餐体现出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如尊老爱幼、个体尊严和自主性等。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国家饮食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学生理解并学会正确接受外国文化、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生活体验
生活情境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有效支架。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使学生在表达与交际、实践与应用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缩短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解、厌倦,实现学生对多元化、丰富性认知生态的构建。
教师可以创设语言交际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如在学习关于家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表演,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生活情境,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推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弘扬和践行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做新时代少年。
(四)深入挖掘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教材是英语语言学习的载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当深入研读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找到和教材内容相契合的突破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开发教材,灵活应对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增补课外素材,填补现有教材讲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遵循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原则,有意识地将各个零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连接起来,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从而充实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新单词face时,教师可以融入川剧变脸,让学生在观看变脸表演时,使用colour+face的语言结构,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复习颜色类单词,还可以强化新单词face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又如,在学习名字时,教师可以融入姓氏文化,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姓氏,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再如,学习服饰的表达时,教师不能仅限于教材,只学习现代服饰,可以补充中国传统服饰,如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服饰的美,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五)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人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自信。小学阶段的学生易受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传授知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学生树立榜样,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阅读相关学术著作,进行查漏补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正确认识,消除误解。教师要学会使用各类网络电子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情况主动反省总结,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升使用并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培训、在职研修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通过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并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合理引入社会资源,为学校、教师提供帮助。总之,要想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青少年,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时代重任,教师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重视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此,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构建多方参与一体化的支持体系,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传承下去,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国益.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3):85-87.
[2]魏彩萍.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研究[J].新教育,2021(35):86-87.
[3]李潇.教育均衡视域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索[J].新课程,2022(24):76-77.
[4]李群,李凯,牛瑞雪.“人文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9(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