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浅层对话”危机的化解与重构

2024-10-16陈洁

校园英语·下旬 2024年5期

摘 要: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增进情感的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但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浅层对话”的现象,交流囿于一问一答,没有深挖、没有延续,难以形成深度的理解。教师要借助多模态对话,重构师生关系、丰富学习体验、增进学生理解,要合理选择模态资源,加强各环节的衔接,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对话;多模态

作者简介:陈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对话是师生、生生之间分享信息、沟通情感、拓宽视野、知识建构的工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促进观点的碰撞,能为课堂注入生机。但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浅层对话”的现象,对话囿于表面、级数未能深入、思维缺乏深度,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式对话外,还有基于平等关系的交际式对话、以学生为中心的愤悱式对话、聚焦问题的辩论式对话,多样的对话形式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也能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

模态是指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单模态就是用单个感官与教材、人、媒介等外部环境的互动,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多模态是人运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外部信息。学生通过多种符号资源开展有意识的建构,这些符号资源就构成了多模态。教师运用语言、手势、姿势、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去感知英语语言,能有效提升互动教学的效果。

一、言语互动,让学习活动更加深入

课堂言语互动主要以师生会话的形式呈现,也是课堂交往的主要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语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范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互动能反映他们对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

1.控制数量时长,彰显学生主体。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话语数量比大约是2:1,教师掌控着话语权,控制着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节奏,师生围绕主要内容展开有序对话,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中心”仍是一种形式,学生依赖性强,互动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多以指答的方式提问。学生因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难以快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

2.丰富话语类型,发挥导引作用。教师要因生择法。针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运用简化的目的语与学生对话,让他们逐步理解话语的含义;而针对英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教师除使用目的语外,还需要媒介的支撑,从而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更快速地理解语言中传递的信息并加以应答。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不是全英文教学,会使用一定比例的中文,如果中文使用过多,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表达技能,要发音准确、表达清晰,遇到长句时要注意停顿。这样既能使学生听起来抑扬顿挫,也能让学生把握句子的中心意思。教师是英语表达的示范者,要做到正确、流畅,为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示范与引导,让他们敢于大胆表达,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精选互动模式,发掘对话潜能。常态的课堂互动包括引发(Initiation)、回应(Response)、反馈(Feedback)三个部分。IRF互动模式较为传统,教师引出话题,学生参与讨论、回答,教师在生答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话语发起的方式还是话题的引发,都离不开“教师中心”的作祟,学生只是被动地作出反应,难以引发深度思考。

InRnF模式,即教师在发起话语后,能根据学生回应加以引导、追问,通过多次的循环往复,最后由教师进行反馈。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会发起多次对话,而且对话之间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能引发学生多次深度思考。教师通过连环式发问,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和谐、愉悦。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无从挖掘新的内容,会使对话走向终结。而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畴,会使对话戛然而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递进式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发散、更加深入。比如,在教授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 “Friends” 的课文“Best friends”时,教师在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What is Betty's personality? Do you like Max's personality? Why or why not? Can May be your best friend? Why or why not?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教师这样提问既可了解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IR模式是IRF模式的简化形式,缺少教师的反馈环节,诸如师生之间的问候,教师以“Good afternoon everyone!”向学生问好,学生以“Good afternoon,Miss Chen”予以回应。InRn模式是IR模式的多个轮回,常用于询问是否理解知识、是否完成任务、是否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等非知识性的问题,也用于一些难度低的问题,只需要学生用“Yes”“No”回答即可。

IRnFn互动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多名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从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进行一一反馈。这样的互动模式改变了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实现了一问多答的效果,能促进学生批判、创新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能让学生立足不同的角度思考,各抒己见,形成不同的答案,使互动得以顺利延续。比如,在教授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4 “Growing up”的 课文“Never give up”时,在结课前,教师问学生“What do you learn from Spud Webb?”,有的学生说“We should be confident.”, 有的学生说“We should study hard.”,有的学生说“We should improve our skills. ”,有的学生说“We should never give up.”。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思考,都有不同的收获。

另外,还可以颠倒互动关系,呈现学生引发、教师回应的形式。教师让出话语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人,由他们引出话题,争夺话语权,这样能让他们聚焦对话内容,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同时能通过智慧的碰撞生成更多的话语内容。会话的发起者由教师变为学生,由英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发起话题,让“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学生在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充分表达内心想法,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入。教师要对话题进行拓展,提出以Why、How开头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有更多参与互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量,有效提升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非语言互动,让人际关系更加亲密

体距、手势、眼神等非语言行为也能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教师要利用一些非语言行为与教学辅助工具,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对学生进行肯定与支持。

1.控制合理体距,拉近心理距离。体距是交际双方的身体距离,如果将学生的位置视为静态的话,那么教师的位置则是动态的。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度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促进双方的双向对话,让互动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穿梭于教室的过道,以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方便与他们展开互动交流。在提问、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走近学生身边去聆听学生的表达,降低教师的威严感,让学生能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教师也要参与,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建议,以大大提升讨论的效率。

2.运用多样手势,促进知识理解。手势是一种身体语言,包括拟物、指示、节奏、暗喻等类型,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的手势指向课件内容时,意在让学生聚焦于某个知识点,以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当指向某名学生时,是邀请该学生回答问题或指示其坐下。暗喻手势是借助手势去表达抽象的事物。当学生回答准确流利时,教师做出鼓掌的手势暗示其他学生为其鼓掌。教师在领读时,可以通过有节奏地挥动手臂,让学生准确地断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课堂讲解时,教师借助手势描摹某个具体的事物,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比如,在教授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8 “Pets” 的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时,教师以语言结合手势,让学生猜出宠物的名称。比如在介绍rabbit时,先用一只手指放在自己的嘴唇上做出三瓣嘴的形状,然后又用两只手放在头上做出兔子长耳朵的形状;在介绍goldfish时,用手比画金鱼在水中游的姿势,语言介绍再结合手势,学生能准确猜出宠物名称。

3.保持开放姿势,营造轻松氛围。姿势在师生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教师不同的心理状态,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氛围。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将双手交叉置于胸前,这种封闭式的姿态会使学生产生冷漠等消极的感受,会影响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身体前倾,以开放的姿势营造轻松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不能长时间驻足于讲台,要多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这样学生会积极投入到问题的问答中。

4.使用眼神交流,鼓励学生表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语言的沟通,还要有眼神的交流,它也能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问答时,教师仍注视着教材,缺少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师生就难以真正互动。教师在对话时,要与学生有眼神交流,并结合自己的指示手势,可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并大大提升学生表达的热情。

三、因时活用,让言语表达更加准确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手势、姿态、眼神等,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1.课堂导入阶段,实现新旧衔接。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在说出问候语“Good afternoon,boys and girls”时保持正式距离并扫视学生的方式,以非正式的距离、开放的姿势说出“How are you today?”。在呈现图片、播放图片时,教师呈现头部的移动、指示的手势、开放的姿势、注视屏幕的互动势态。教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时,要身体前倾,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以点赞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交流自信。教师呈现媒介内容,创设交际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不能显得突兀,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衔接,以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打好铺垫。

2.任务前期阶段,夯实语言基础。教师围绕主题内容与学生会话,以图片、文字、语言等向学生传递新词,帮助学生熟悉这些词汇的发音。教师在讲解时,要实现屏幕与学生眼神的轮换交流,要减少“读”课件的时间,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件内容。教师在朗读环节往往只关注单词的发音,却缺少对词义识记情况的讲解。教师可借助有趣的游戏活动为听说学习做好铺垫。

3.任务中期阶段,探讨递进问题。在听力训练时,教师要借助课件提出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于听力内容,通过由易到难的提问消除学生对听力的恐惧感。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听力水平,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把握倾听的要点、理解听力的内容,促进他们听力水平的提升。

4.任务后期阶段,促进语言输出。在学习任务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呈现对话的场景,并走近学生,引导他们两两对话,能促进他们的语言输出。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定的支架,为他们预留一定的空间,以提升他们语言输出的效率。比如在教授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7 “Films”的课文“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时,教师可提问学生:“Why Audrey Hepburn is one of Hollywood's all-time greatest actresses? How did Audrey Hepburn become a successful actress?”。 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挖掘,能发现她还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她退出影坛后,致力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她关心儿童的成长,有一颗善良的心。

5.总结作业阶段,概括内化知识。教师借助语言、媒体与学生互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归纳,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提升他们的表达自信。教师以多媒体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多模态话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对话环境,教师应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有争夺话轮的机会,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要以开放的姿势、眼神的交流、暗示的手势引导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2]欧阳嘉煜,汪琼.IRF课堂话语结构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21(5):15-28.

[3]黄山.IRF课堂话语结构研究的新进展:基于70项研究的文献回顾[J].基础教育,2018(2):93-101.

[4]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2013(3):39-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