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共情 升华
2024-10-16吕丽恒
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父亲的舐犊之情深深藏于文章细节中,但由于年代久远,让很多读者无法感同身受,可能因平凡而被忽略。学习时不妨以小舟为线、以场景为境、以想象共情,在对《父爱之舟》的品读中体会父子情深。对于《父爱之舟》而言,越关注细节越容易共情,而共情又能够促进学习升华,让学生在其中解真心、悟真情、抒真意,体验字里行间的款款深情。
一、细节描述字字总关情怀
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高,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但也仅限于表面的了解与认知,阅读《父爱之舟》必须站在第三者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够体会父爱的伟大。
作者吴冠中是当代著名画家,出生于江苏宜兴的普通农民家庭,了解其家庭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父亲为何会那样节俭,也为父亲令人不解的举动进行注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生命的画卷》自述史中的细节描述为切入点,了解吴冠中的家庭生活环境,进而引入“钱很紧”的大背景。根据细节描述概述如下:父亲是农村小学教员,既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种好田地,因子女较多导致家庭拮据。父亲为了能够参加“我”的婚礼,在卖猪、卖稻、卖鸡蛋后,又向亲友借钱凑了100元,早晨离家后,先后搭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到达南京,没舍得吃上一顿饭。上述一段简短的描述,将父亲节俭的原因和表现,深刻地展示了出来,为学生更好地梳理文脉提供“补给”,也为共情发展提供支持。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有限,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够有意识地按照文脉走向进行阅读。
《父爱之舟》场景繁杂,其中多次展示生活琐事、梦中情境,而且叙事手法多样,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是教师应深刻思考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让学生从细节入手进行预习、解析、朗读,紧紧盯住“醒来”“梦醒”关键词,梳理文章结构,对《父爱之舟》有初步的了解。然后为第2~9自然段添加小标题,以不同的场景展示父爱,场景不同则情感宣泄的方向和强度也不同。根据文章主题对场景进行划分,可分为卖茧买枇杷、逛庙会、雨雪天背“我”上学、住旅店的教训、摇船送考、凑钱上学、灯下缝被等不同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细细品读和感悟,找到《父爱之舟》的共情基础。
二、场景转换提升共情体验
《父爱之舟》的叙述方式很难引发共情,由于年代久远,代入感不强,学生很难从字里行间找到可以共鸣的情感。如同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过去的人穿着补丁衣服和鞋袜是一种什么体验,也不会体验到过去冬季只有白菜、土豆的感受。
推动共情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关键场景。场景展示的是情节,场景描写是最为关键的推动手段。如《父爱之舟》中的“雨雪天上学”画面感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雨雪天场景中通过细节描写引发读者共鸣,让读者有极强的代入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父子之情。二是关键细节。细节描写是加重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细节描写越深刻则表达越生动。如《父爱之舟》中“雨雪天背我上学”场景,在讲述具体的阅读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细节感知,采取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将看到的、触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批注出来,形成清晰的表达画面。“雨雪天背我上学”场景有很多细节描写,如父亲腰里那条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暗含着父亲变瘦了,虽然瘦却坚定地背着“我”,有父亲在的地方,即使再大的风雨也能够让“我”心安。该片段的描写与朱自清的《背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篇幅不多的细节,而是透过细节展现出来的感动。三是阅读感受。情感在表达时是层层递进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可以选择现场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分享。对于学N7IQzgk0e+uo+tdRlzh4iQ==生而言,分享的不是收获,而是源自内心的感动。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父爱之舟》中最让人感动的场景和关键词,谈谈自己为何感动。由于学生共情点存在差异,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产生不同的感动,也为学生未来自主阅读提供支持。四是自主品读。品读是品味和阅读的集合体,一篇文章必须通过细细品读才能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品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品味的不仅仅是情节,还有语境、词汇、情感、细节等等,只有让学生能够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才算具备品读能力。如,“卖茧买枇杷”细节描写中突出“半夜”“买”“卖”等词汇,而一切的辛劳仅仅是为了满足“我”吃枇杷的心愿。父爱是无私的,即使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他也会坚定地去做。《父爱之舟》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一件件全在琐碎的小事当中,平凡、繁复、琐碎、细小,却涓流成河,承载着“我”这一叶小舟平稳地向前行驶。
三、细节共情推动主题升华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能够为阅读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细节品读,找到文章的情感共鸣点,进而在自我实践中促进主题升华。文章阅读目标细分较为多元,阅读可归类于评价分析层面,而表达则属于综合阐述层面,不同场面的参与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阅读方法会随着文章的不同而不同,每篇文章都有其针对性策略。《父爱之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只有真正习得其中的韵味,才能读懂作者的内心。所以,在《父爱之舟》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的场景、细节、情感,然后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兼顾阅读与表达双重要求,展示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憧憬。
升华是在主题基础上进行的情感融合,使主题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表达需求,升华一定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与拔高。同时,阅读与表达的思考过程是双向的,要将细节观察与创作作为文章最重要的呈现手段,细节把握越好,作品呈现的效果就越好。但学生的观察视角有限,必须要让他们转换阅读视角,将自己代入到文章的场景中,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静一动,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够真正把握创作的细节描写。同时,必要的模仿也是极为重要的,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还要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语用能力,让学生进行模仿性的续写,提升学生的理论转化能力。如,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回想一下,父母对你的爱都体现在生活的哪些细节中?请大家按照下面的格式补充完整。父亲(母亲)的爱是( )、( )的,深深的爱藏在( )。”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次提问:“你认为补充的句子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吗?你觉得自己能被感动吗?你认为能够打动他人吗?如果不能请修改一下,确保你补充的内容能够感动更多的人。”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是有所触动的,可以要求学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小短文、小诗等等,尽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写得更有画面感,通过细节去还原场景画面。比如,写出情节发生的时代背景或场景,然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要素去展现父母做了什么。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掌握更多的技巧,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人总是在不经意的细节中被感动,而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极其强大的情感力量,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由局外人变成第一视角的参与者。读者的换位思考极为重要,读对了、读懂了,才能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内在情感,才能够让自己在无数的感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永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