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味 分类整理 链接生活
2024-10-16陆玮王爱华
2022年版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罗列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是唯一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指出:“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本文以第二学段四年级中华文化名言的积累与梳理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教学体会。
一、诵读品味,感受丰富内涵
中华文化名言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教材每一册的语文园地中,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中华文化名言的积累与梳理教学设计时,可将教材一至四年级出现的所有中华文化名言都囊括进来。在诵读品味板块,可设计搜集、诵读、品味三个进阶的学习活动。
1.搜集:复现语言材料
搜集,是复现语言材料的最佳方法。小学四年的语文学过的中华文化名言较多,在学生翻阅书本进行搜集的过程中得以复现。搜集是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与梳理的第一步,这部分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在搜集语言材料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搜集、记录。搜集,复现了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初步系统、整体地感知中华文化名言。
2.诵读:亲近语言文字
于永正老师曾说:“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学生搜集到的中华文化名言很多出自于经典古籍,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需要用“读”的方法来打通。可以先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名kZn4gOmRSfy3fep381j1bA==言,产生与中华文化名言之间的亲近感,再让学生挑战难读的句子,比如“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等句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仅读正确,而且能读出节奏、韵味和感觉来。教师这时再适时地追问:“这些中华文化名言你们喜欢读吗?为什么喜欢读,这里面究竟藏着哪些趣味呢?”由此便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品味语言的学习活动中去。
3.品味:感受丰富内涵
关于语言运用,2022年版课标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因此,对于中华文化名言的积累与梳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
(1)语音规律找一找。
类似于“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样的富有韵律的中华文化名言在学生搜集的语言材料中有很多。它们上下句字数相等,节奏相同,还注重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这些语音方面的规律符合了中华传统语言材料讲究声律的特点,理应让学生通过诵读去发现和总结其富有音韵的语音规律。
(2)语言特点想一想。
中华文化名言凝聚了祖先的智慧,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中华文化名言时,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让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比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的“好汉”,用上了口语化的词语,通俗易懂,让老百姓得以口耳相传。同时,这句中还使用了“三”这个数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多”的意思。再比如,“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一句中使用了意思相对的词语,通过对比来强化要表达的道理。“人心齐,泰山移”这句名言,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语言更加形象有感染力,真可谓是小小的句子藏着大大的乾坤。这些语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一想,感受中华文化名言的魅力。
(3)深刻道理悟一悟。
中华文化名言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经久不衰,它不仅音韵动听,语言生动形象,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值得学生好好领悟的。因此,“深刻道理悟一悟”就是“品味语言”这个学习活动的升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就某一句感受最深的名言谈一谈自己领悟到的深刻道理,在明理悟理的过程中,祖先的智慧、深邃的思想,便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学科育人便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空话。
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与梳理,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搜集、诵读、品味,这只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系统的分类、归纳,搜集的语言材料就很难分门别类地储存进学生的“知识宝库”中。
1.分类:从宏观上梳理
分类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找到所搜集的语言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归类重组,便于长时记忆。教材一至四年级出现的所有中华文化名言,如果按照出处来分类的话,总共有三大类:俗语、谚语、名言。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找出这三个类别中各具代表性的一句名言,让学生仔细观察、反复品读,想一想它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再让学生从自己搜集的中华文化名言中找一句相同类别的句子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所学,再结合自己的验证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俗语往往会用上口语词,语言比较通俗易懂;谚语通常会告诉我们一些知识、道理,是祖先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名言都是用破折号注明了具体的出处的,可以是出自一本经典书籍,也可以出自于一个著名的人物。从宏观上对中华文化名言进行分类,学生就知道谚语、俗语、名言的区别,也就能将这些语言材料分门别类地储存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当然,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教师可让学生再按照教材中的单元设置来观察思考还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学生自然就明白还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类。
2.整理:从微观上积累
根据学生探讨出来的分类整理的标准,可以指导学生用列表格、做思维导图、制作名言卡片等个性化的整理方式对搜集的中华文化名言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整理,让搜集的语言材料变成了结构性、条理化的知识,建构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将知识条理化,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下必将能自动检索,快速提取。
三、链接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丰富学生的语料宝库,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境下适时调取、使用。链接生活、灵活运用,是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后的反刍,在生活情境中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以此实现积累与梳理的真正价值。链接生活、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两个不同的层面,采取联想和调用的策略,去实现“双向奔赴”。
1.联想
教师可以在“链接生活”这个学习活动中设计这样一个话题:“读到某一句中华文化名言,我们就会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这是由中华文化名言勾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由名言蕴含的道理联系到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样,中华文化名言就不再是静默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情感的、能走进学生内心的人和事。联想,融通了中华文化名言与学生的生活,让积累的语言材料走入学生的内心。
2.调用
从“积累与梳理”走向“表达与运用”的过程,就是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合理调用知识储备的过程。调用,可以帮助学生唤醒、激活知识宝库中沉睡的语言文字,将沉静的知识变成“一汪活水”。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主动调用知识。比如:“学校就要举行拔河比赛了,为了给大家鼓劲,你想到了哪一句中华文化名言?”教师要主动链接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来促进学生主动调用知识,运用积累的中华文化名言来表达,实现学以致用。
当然,在链接生活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仅仅设计一两个练习是不够的,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创设一组练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的语境下主动调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真正学以致用。
在积累与梳理的实践活动中,诵读品味是基础,分类整理是关键,链接生活运用是旨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湾海晏小学/江苏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