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横梳理定目标 支架层递绘人物

2024-10-16张艺纪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9期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是写人,教材要求指向明确。在确定习作目标时,教师要关联教材整体序列安排,理清习作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在指导构思和修改时,要合理利用支架打开思路,激活人物,通过量化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修改。笔者以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例,谈谈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 研读教材,明确习作要求,找准学生起点

“不知道写什么,该怎么写”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教材以学生习作中的难点为习作内容编排的出发点、写作任务的设计点,让指导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梳理与把握教材特点,找准学生习作的起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纵向梳理,把握习作进阶点

教材共编排了八次写人的习作,每一次习作着力夯实一个点,呈现出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特点。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从教材整体编排看,它上承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要求是选择一两点特点鲜明之处,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下启四年级上册习作“小小动物园”(要求是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因此,除了从本单元“童年生活”主题的课文中学习写人外,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学过的“观察同学的外貌、性格、品质、爱好等,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两个地方写”应是本次习作的基础。所以可将本次习作教学目标定位为: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在具体事例中表现人物形象;积累和运用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在情境中积极地说,自由地写,并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本次习作教学为四年级上册习作“小小动物园”奠定了基础。找准单元习作起点,看清单元习作发展方向,着眼单元习作生长点,才能实施精准教学。

2.横向梳理,厘清编写意图

本次习作任务明确。在呈现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后,教材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你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教师可以借用这些导语引领学生聚焦人物的个性特点,明确本次习作目标。怎样写清楚人物的特点?教材以泡泡语的形式提供方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具体事例或者日常行为把人物特点写清楚,可以先说后写。明确的任务,具体的方法,指向学生落笔的基点。

教材呈现了贴近生活的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如“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幽默王子”“昆虫迷”均来自学生校园生活,每个班级的学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个性特征的影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回忆和联想校园里、家庭里乃至社会中的具体人物,降低学生选择习作对象的难度。

二、支架层递,梳理表达过程,明晰人物特点

用好支架,是习作教学课堂不可或缺的方法。不同教学支架前后勾连,层层递进,又为本课的写人教学梳理了表达过程,让富有特点的人物“活起来”。

1.思维导图支架,打开习作思路

确定习作对象后,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怎样用文字有条理地表现这个形象呢?首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理清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直观有序地呈现自己的习作内容。以选题“高个子昆虫迷”为例,在展示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学生对“昆虫迷”很感兴趣。教师让学生说出由“昆虫迷”这个词语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学生说想到了“高个子昆虫迷”,因为他个子高,又喜欢研究昆虫。然后,学生又联想到这位同学坚持养蚕三个月和用很长的时间观察蚂蚁爬行的事例。这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聚焦这两个具体的事例,不断发散、修改和完善习作思维导图。如从“养蚕研究”中引出“收集桑叶”“观察蜕皮”和“记录破茧”,最终完成习作“高个子昆虫迷”的构思。完成思维导图(见图1)的过程,就是学生理清习作思路的过程。

2.微课解说支架,激活语言表达

微课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是激活学生语言表达的又一重要的工具。如微课(扫码查看)介绍了人物习作的两种写法,即“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特点”和“通过一系列事表现突出人物特点”,这为学生的选材指明了方向。前者着重围绕一件事情写,写好一件事,写活一个人;后者围绕一个特点写,可以写几件事,从而突出一个特点。在语言表达上,通过动作描写让人物“动起来”,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说起来”,通过心理描写让人物“思起来”。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示范中,学生直接借鉴,让习作中的人物最终“活起来”。

3.范文导学支架,示范细节结构

范文最贴近学生的习作笔尖。利用范文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习作的细节和结构特点,是解决学生动笔难的终极武器。如利用《我家的“调皮大王”》(扫码查看)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这篇习作结构清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十分明显,而且它的细节刻画很到位,弟弟的可爱和调皮跃然纸上。教师呈现范文,学生认真阅读并圈画出觉得写得不错的地方,思考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描写的,继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弟弟的动作、神态等细节进一步感受他的调皮。这就在微课解说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零距离地再次感受文本,体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和妙处,体会文章紧凑的结构,促使学生在动笔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三、交流分享,体验习作乐趣,提升习作能力

在写人习作的编排上,教材明确要求进行习作修改的内容为三次,强调“写完后将习作读给他人听”为六次。由此可见,评价与修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

1.突出读者意识,习作评改有对象

读者意识渗透在“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习作要求中:“如果有可能,还可以给你写的那个人看看,听听他的评价。”由此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作文是有读者对象的,兴奋之余开始忐忑:“我写的像不像那个人?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如果像,我怎样写好呢?如果不像,我要好好听一听他的建议。”

笔者将读者意识渗透在学生的交流评改中。习作完成后,笔者建议学生,如果写的是班里的同学,现在就将习作读给他听听;如果写的是其他的人,课后也把习作给他看看,请他当评委,评一评是否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了,不吻合的内容请教之后再修改。读者意识的渗透,交际功能也就彰显出来了。

2.设计评价量表,习作评改有载体

评价与修改,是习作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决定了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习作质量的高低。量化习作要素,前后勾连习作的教、学、评,习作评价单是最直观的工具。借助评价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自评、互评中,学生发现并思考问题,得到启发,感受习作修改的乐趣,甚至抵达乐此不疲的境界。本课习作评价单如图2所示。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对照评价,学生自然就会在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长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去修改。

明确目标,运用支架理清学生的习作思路,夯实习作语言表达,借助评价单连通习作的教、学、评,习作难点就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中突破,最终转化为学生习作的铺路石。

总之,习作教学需关注教材的序列安排,明确每次的习作课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指导时才能给予学生合适的习作支架,修改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切实学会写作,并在习作中一次次进阶,一次比一次写得好,最终乐意表达,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陵园小学/重庆市江北区新村致远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