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跨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实践探索

2024-10-16孙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9期

2022年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并针对该学习任务群给出了解释:“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孟州市,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北岸。黄河在孟州境内缓缓流淌28.6千米,是孟州人民的母亲河。为了让学生体验、感知、传承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笔者以“黄河”为主题,融合美术、科学、音乐、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劳动与技术等学科知识,开展了“我是黄河文化传承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唤醒学生探索黄河文化的内驱力

跨学科学习活动开启之前,笔者以下面这些文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索黄河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千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着流域内亿万居民百姓,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也曾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因“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把保护黄河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来抓,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黄河宁,天下平。”时至今日,古老的黄河正在恢复生机与活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通过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黄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那么,作为一名在黄河岸边长大的小学生,你对“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了解多少?又可以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做些什么呢?

二、立足语文本位,联结课堂内外,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

笔者基于语文学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订个性化、清晰合理的目标,是落实课标“教—学—评”一体化要求的前提和灵魂,有助于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找准定位和方向。

1.收集、整理关于黄河的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黄河,了解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绘制黄河水系示意图,阅读与黄河有关的文学作品,观赏影视、音乐作品,感悟黄河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自觉接受黄河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3.坚定文化自信,调查、走访,探寻孟州市以水润城、造福人民、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之路,感受孟州与黄河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继承孟州人民如黄河一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4.强化环保意识,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孟州人民的幸福河,发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写一份倡议书,与同学交流,并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5.培养家国情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投身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志愿服务与推介活动中,自觉扛起“弘扬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为建设家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注入新的智慧力量。

三、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

笔者把“我是黄河文化传承人”这个主题任务,具体分解为“黄河的‘前世今生’”“黄河精神历久弥新”“黄河之滨美如画”“我是黄河守护者”四个子任务,邀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老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从感知了解、阅读观赏,到走访、调查,到设计、绘制,再到宣传、倡议与推广,由易到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引领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打破学科边界,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了解黄河,深入感悟黄河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好黄河文化的宣传大使,成为黄河文化的“传承者”“代言人”。

子任务一:黄河的“前世今生”

1.观看纪录片《黄河》,欣赏《保卫黄河》《我们是黄河泰山》《黄河大合唱》《黄河日出》《土硪号子(黄河号子)》等音乐作品,对于黄河的起源、流域、风情和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关于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河道变迁、开发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资料,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深入了解黄河、读懂黄河。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我心目中的黄河”知识竞赛。

3.绘制黄河水系示意图,并分别标注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孟州市所在位置。

4.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刘禹锡《浪淘沙》、王维的《使至塞上》、魏巍的《黄河行》、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等与黄河有关的作品,在班级中或班级微信群里与同学分享读后感悟。

5.选取自己喜欢的以黄河为题材的文章、诗词、俗语、成语、传说故事,在班级中开展“黄河精神万古传”经典诵读比赛,表达对黄河以及黄河文化的赞美与热爱。

预期成果:黄河资料卡、“我心目中的黄河”知识竞赛、手绘黄河水系示意图、“黄河精神万古传”诵读比赛。

子任务二:黄河精神历久弥新

1.调查、走访孟州人民在河道整治、淤滩改土、筑坝修堤、集中安置移民等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领悟劳动人民与黄河一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收集照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在班级黑板报或班级微信群中分享。

2.寻访黄河老船工、老硪工、老河工,学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硪号子(黄河号子),了解其曲调节奏特征及演唱方式,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和意义,继承劳动人民在拉纤运货、打硪修坝、河堤抢险时表现出来的攻坚克难、英勇顽强、团结协作精神,吹响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号角。

3.收集资料,查阅地图,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绘制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示意图、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总体布置图,了解它们在孟州市农业灌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城乡生活与工业用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黄河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孟州与黄河和谐共生、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预期成果:照片、录音、视频、文献等资料、“倾听黄河的故事”访谈日志、“土硪号子”曲谱、手绘黄河水利工程地图。

子任务三:黄河之滨美如画

1.围绕黄河流经孟州28.6千米开展“探寻黄河之美”研学活动,从中曹坡村的黄河左岸堤防起点纪念碑到控导工程,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展馆到孟州市黄河大桥、河南沁阳至伊川高速公路孟州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近距离感受孟州市沿黄河滩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壮美图景,探究黄河文化的现代价值。

2.走进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对保护区内的植物、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调查,归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了解孟州市对黄河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举措,领略黄河湿地在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滔滔黄河水滋养了孟州这座千年古城,制作一期以“大美黄河·璀璨孟州”为主题的手抄报,图文并茂,尽可能详细地、多方面地展现黄河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展现孟州黄河文化特色。

4.举办手抄报展示活动,分享学习成果,组织师生观看鉴赏。

预期成果:“探寻黄河之美”研学过程实录、“大美黄河·璀璨孟州”手抄报。

子任务四:我是黄河守护者

1.实地采集黄河水样,进行泥沙过滤净化水源实验。请教科学老师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黄河水质分析与检测,形成黄河水质实测调查与研究报告。

2.参观自来水厂,向工作人员了解“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的黄河水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净化处理工艺流程后,再通过泵站打入城市管网,最终到达千家万户,变成孟州人民的饮用水。

3.在黄河滩区开展植树造林、捡拾垃圾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我为黄河种棵树”的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韩愈故里”的树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4.通过学习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和《三黑和土地》,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明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学习,了解并积累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结合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围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色定位出发,阐述看法。在遇到意见不同的情况时, 做到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要以理服人。

6.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孟州人民的幸福河,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仿照教材示例,用正确的格式书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进一步强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将倡议书发布到班级微信群或朋友圈、小区公告栏、抖音短视频平台等。该倡议书呼吁共同为传承并弘扬黄河文化献计出力,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谱写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预期成果:黄河水质实测调查与研究报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倡议书、短视频。

四、调动多元主体,科学选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以上四个学习任务,笔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开展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依据评价反馈进行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质量。

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笔者还让学生家长、相关学科教师、专业人士等参与进来,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及所取得的各种学习成果进行考评,从而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作用,促进学生对黄河文化发自内心的深度认同和自信,真正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协同育人的功能。

笔者还设计了如表1所列的整体性评价量表,全面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的创新实践、团结协作、自我认知与改进等行为表现以及情感态度,为改进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YB0932)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孟州市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