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24-10-16鹿洪莲褚凌
摘 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频发,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为破解这些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在哲学根基、分析方法、理论旨趣等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神内核,在理论定位、实践主体、实践方式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这不仅有助于系统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引导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4.05.0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24)05-48-07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1]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变规律,为各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大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在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大理念不仅是对全球发展态势的深刻洞察与现实回应,而且是解决全球性治理难题的坚实支撑。深入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引领全球化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概要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要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念未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未能准确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因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196马克思进而阐明,人类历史的根基深深扎根于对自然界的实践改造之中,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历史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540-541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更彰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全球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跨国流动,也加速了不同民族文化、观念和制度的交流与碰撞,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化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性特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侧重于从时间维度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即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实现历史的纵向演进;《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则更多地从空间维度出发,强调各民族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交往的过程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拓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打破民族隔阂、超越地域限制,实现各民族间的相互依赖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促进了民族内部的交往与发展,更促使各民族向外部扩张,最终将原本局限于特定地域的历史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历史。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概要
当前,人类已经真正进入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期[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生活在全球互联、命运交织时代的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核心命题在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维度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政治上持久和平,这是确保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石。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各国应超越国界、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摒弃对立思维,采取协商而非对抗的方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意味着各国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也要尊重他国的自主选择,确保国际对话的平等与尊重,为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经济上共同繁荣,这是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前提。面对全球经济的波动与挑战,各国需携手共进,以创新为动力,以合作为纽带,推动经济体系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加强政策协调与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与普惠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全球化带来的繁荣成果。三是文化上开放包容,这是增进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桥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各国应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通过分享各自的文化成果与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与发展,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四是秩序上普遍安全,这是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坚强后盾。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各国需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加强在反恐、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与协调。通过构建更加紧密的安全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威胁与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安宁提供有力保障。五是生态上清洁美丽,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各国需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全球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家园。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多个维度出发,为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稳定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5]。这一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全球治理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探索。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
(一)二者共同的哲学根基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关键在于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与此前的所有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克思在构建世界历史理论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展现出高度的共时性特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深刻洞察中,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探索的出发点,这里的“现实人”指的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他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构建了相应的生产关系网络。通过深入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动态矛盾,马克思揭示了驱动历史前行的物质性力量,阐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内在逻辑,并据此提炼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自我异化现象,描绘了以物的依赖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无产阶级的解放之路在于消灭资本,预示着共产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唯物史观。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间的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性挑战与机遇并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为目标,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是对当前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和积极回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洞察全球化进程中的复杂局势,准确判断历史发展的方向,不仅深刻分析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和潜在问题,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7]。唯物史观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支撑,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展现了其跨越时代的思想魅力与深远影响。
(二)二者共同的分析方法是整体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初,就展示了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宏大视角,这关键在于其具备的整体性思维。此方法论不仅是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性审视的有力工具,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形态进行了前瞻性的构想。当探讨世界历史理论时,马克思并未满足于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致力于挖掘和阐释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机制。他观察到,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地域性、分散化的民族历史向整体性、全球化的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转变以资本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将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各民族的历史是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缺乏一种全球性的历史视角。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各民族的发展逐渐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形成了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世界历史[8]。这一过程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日益增强,也预示了人类社会将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共同繁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仅将世界史与民族史紧密结合,而且实现了历史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该理论体系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和现状,并且前瞻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将实现共产主义视为一项具备全球意义、历史性的宏伟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核心要义。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紧密相连,利益交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面对不断涌现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理念强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和‘民族—国家’的扩张性,它反对一切形式上的个人主义,倡导用整体性视野审视人和人之间关系、国家间关系”[9],旨在为世界寻找共赢之道。此外,该理念内涵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大领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全球治理蓝图。它不仅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还鼓励各国在伙伴关系、安全合作、经济发展、文明互鉴、生态保护等方面携手前行,共同推动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整体性视野和全方位布局,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与发展,展现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担当。
(三)二者共同的理论旨趣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对共同命运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研究始终,其理论研究不仅具有鲜明的国际性,更体现出深刻的世界性[10]。他们构想中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在自由与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不再受外在因素的束缚与限制。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首先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才能确保物质资料的丰富与充裕,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同时,提升文化道德素质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关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构想中,劳动成为追求自由与发展的自觉行为[11]。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与劳动形式的变革,原有的阶级结构将逐渐瓦解,三大阶级消亡,人类将摆脱阶级斗争的桎梏,真正实现解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历史演进趋势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人类所面临现实问题与发展困境的深切关注而提出的。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发展,更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通过转移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生态问题,使得全球发展不平衡现象愈发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的必然选择。这一理念不仅是对时代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全球化挑战的深刻反思与应对。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能够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实现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1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为各国提供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一)理论定位:从理想蓝图到具体实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构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将不复存在,剥削与压迫等社会现象将被彻底消除,从而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这一理想社会的构建不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全人类共同理想追求的体现。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世界历史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宏伟蓝图,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然而,关于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时机,马克思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这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探索和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理想追求的色彩,旨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一理念不仅关注各国自身的发展,更强调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强调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13]。“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前时代的具体实践,这一倡议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14],致力于打破地缘政治的桎梏,推动建立新型国际秩序,并促进各国间的合作与共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并非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15];相反,它致力于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平等合作与互利共赢,在经济合作中寻求双方乃至多方的利益最大化,是对当代全球合作新模式的具体诠释与实践范例。因此,这一倡议极大增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可行性、操作灵活性及现实适应性,展现了其作为国际关系新范式的深厚潜力与鲜明特色。
(二)实践主体:从“两个阶级”到世界人民
马克思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逐步迈向世界历史的深层次动力。这一动力源自生产力的持续跃升与人类交往的广泛拓展。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的交往逐渐深化,而这种交往的深化又是由资本的扩张所推动的。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要素,其本性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追逐更高的利润回报。这种全球性的资本扩张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然而,资本扩张的本质在于服务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追求。资产阶级作为背后的主导力量,通过掌控资本、制定规则等方式,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实践主体。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被剥削阶级,深受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正是在这种压迫与剥削中,无产阶级逐渐觉醒,开始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剥削,寻求自身的解放与发展,推动世界历史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直至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那些具备世界历史视野的个体将真正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行的核心力量。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将摆脱阶级、地域等限制,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具备世界历史视野的个体将能够超越狭隘的阶级利益,从全人类的视角出发,引领世界历史朝着更为理想的方向演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汇聚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力量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国人民均应被视为推动这一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16]为了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各国互利共赢。同时,我们还需要尊重各国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汇聚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力量,共同推动世界历史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方式:从阶级斗争到合作共赢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其实现途径则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开展阶级斗争。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的内在矛盾,指出其具有不可调和性,唯有通过无产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才能得以解决。在探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时,必须认识到两者在本质层面上呈现出的是一种绝对的、持续的对立态势。尽管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两者之间的和平共存看似是一种可能,但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相对且暂时的现象。列宁曾将这种共存视作斗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揭示了其背后持续不断的斗争本质。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未因此而消解,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调和。在这一背景下,阶级斗争作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实践方式,其重要性并未减弱,无产阶级依然是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角色。同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时代主题与需求也在不断演变,面对全球变革与叠加风险的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日益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超越阶级界限、体制差异、民族隔阂以及国家壁垒的新型国际关系,注重在保持清晰的斗争认识与有效斗争力的同时,追求异中求同、和谐共生的目标[17]。它倡导通过协商的方式实现共赢,这种策略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路径的创造性发展与拓展,是全球和平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综上所述,尽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强调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我们可以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进程,逐步实现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2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4]孙宇.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17.
[5]欧庭宇.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及时代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20(1):2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7]王志民,岑英武.“一带一路”:“中国之治”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J].山东社会科学,2020(10):58-65.
[8]蔡锦宜,虞新胜.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路径探赜[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4(2):13.
[9]赵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2(4):107.
[10]杨丽.《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体系思想及当代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7(6):78.
[11]刘金华.《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7):23.
[12]李晓兰.理论·实践·逻辑·价值: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四维阐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4(3):10-18.
[13]杨慧.“全球南方”的兴起、分化与中国的选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4,41(2):1-23.
[1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89.
[15]欧阳纬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建设成果与实践深化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9):111.
[16]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1).
[17]张帆,何劲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兵团党校学报,202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