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现代化陷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革新与世界意蕴

2024-10-16刘圣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内在复杂性导致不同民族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多重障碍与悖论,这些障碍构成了所谓的“现代化陷阱”。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不同于两种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既非完全脱离全球体系,亦非单纯依附于现有框架,而是在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之间找到了一条既不“依附”也不“脱钩”的现代化新思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玻璃天花板”。通过经济制度结构的深度改革、科技创新的变革驱动、文化自信的培育强化和民生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其独特魅力,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范式,也诠释了全球化时代下多元文化共生与全球治理理念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现代化陷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革新;世界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4.05.003

文章编号:1009-6922(2024)05-30-08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2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老路,突破了依附理论的局限性,通过构建全面系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重塑现代物质文明结构,跨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构建的各种现代化陷阱,具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划时代意义。

一、传统现代化理论构建的“现代化陷阱”

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种影响广泛的发展理论,它们反映了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围绕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问题的激烈竞争。但无论是西方现代化理论构建的“依附”路径还是依附理论提出的“脱钩”战略,都未能使发展中国家找到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反而纷纷陷入“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环境库兹涅茨陷阱”等困境中无法自拔。

(一)“现代化陷阱”的概念辨析

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随后扩展到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引发社会全方位、各领域深刻变化的世界性历史过程,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和系统变迁。然而纵观20世纪以来的历史,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坎坷。一些国家或与世界断链脱钩,闭门造车、僵化自守,从而丧失发展机遇;或对西方模式照搬照抄、盲目崇拜,沦为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附庸。“现代化陷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发展悖论,大体包含“依附性陷阱”“贫困循环陷阱”“资本至上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等。作为极富破坏力的“灰犀牛”,“现代化陷阱”会对后发国家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阻滞效应[3]。

(二)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悖论

现代化发轫于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欧,最早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和贸易,而后通过战争和资本强制扩展到全世界。它所到之处,摧毁了“传统”的藩篱,新建了“现代”的秩序,伴随着技术、观念和制度的传播,把彼此隔阂的世界变成一个现代的、有机的、整体的文明世界[4]。西方现代化理论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它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支撑,以暴力为“马前卒”,以资本积累为本位,是西方国家从早期资本积累过程中抽象出来且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现代化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以一种简单的二分图式进行划分,从生产工具维度把人类社会分为“农耕礼俗”和“工业法治”两种类型,如列维的“相对现代化社会”与“相对非现代化社会”的对立,其遵循的霸权逻辑是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主导下使世界“西化”、西方“唯一化”、唯一“统一化”、统一“统治化”。随着西方现代化理论弊端愈发明显,隐含在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对立、民生危机突出、物质主义膨胀、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不断被人诟病,很多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影响的后发国家非但没有成功走向现代化,反而不断退化甚至落入各种现代化发展陷阱。

(三)依附理论视域下后发国家现代化困境

20世纪50年代,一批激进的拉美学者深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影响,以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现代化路径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走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依附理论。依附理论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LAC)发展主义思潮,成熟于20世纪60年代安德烈·弗兰克、萨米尔·阿明等提出的依附理论,并在20世纪70年代沃勒斯坦等提出“世界体系理论”后达到了影响力的巅峰[5]。依附理论又被称为“依附与低度开发论”,其最著名的比较范式是“中心-边陲”。该范式的世界结构概念明确指出,少数中心国家的发展是以广大外围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的,即“不发达的发展”。依附理论将阻碍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原因由内部转向外部,标志着后发国家对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禁锢的初步探索。而对于外围国家如何摆脱中心国家的控制与剥削,突破依附发展的困境,依附理论在后期逐渐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两个阵营。激进派提出“脱钩战略”,即通过发动国内社会革命切断与中心国家的联系,以谋求自主性的发展;而温和派则提倡“依附发展”,主张利用国家权力和外交政策,实施“进口代替战略”,借助跨国公司来清除国内阻碍发展的阶级势力,在国际分工中最大限度减少结构的强制,通过干预和利用依附性的发展来过渡到现代化社会。然而,依附理论的两种现代化方案在实践中却未取得实质性的成功。究其原因,“脱钩论”不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而“进口替代战略”则会导致外围国家陷入低质量发展的怪圈,依然陷于某种依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中。纵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依附理论也未能找到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二、既不“依附”也不“脱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整体反思基础上,最终决定走一条既不“依附”也不“脱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三维逻辑

1.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上述两种传统现代化理论“都是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类发展的整体性及世界的关联性”[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扬弃西方私有制的内在弊病,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塑及其精神滋养弥补工业文明造成的精神缺失,并以人民至上的理念摒弃西方“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影响,始终秉持东西方相关联、民族与世界相融合的基本原则,致力构建中国与世界相互尊重、开放互利、携手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从历史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探索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在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中意识到迎头赶上西方现代化的迫切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开辟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纵观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先后经历了从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从“一化”到“四化”的开启阶段,从实现现代化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到“新三步”的战略部署、从实现温饱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愈加丰富、目标逐渐清晰、路径更加明确,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自觉和文明自觉。

3.从各国现代化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经验教训的汲取反思。彼得·弗兰科潘指出:“中国比大多数国家都更能未雨绸缪,更愿意去了解其远邦近邻的过去,并从历史中汲取教训。”[7]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的现代化,不是“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现代化,而是始终秉持世界眼光,既善于学习各国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又能理性甄别、克服弊端的现代化。从各国现代化实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下几种现代化模式的扬弃与超越,即以英美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制度模式、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拉美国家的依附发展模式。通过对这几种既有现代化模式的学习和超越,中国既没有走已经行不通的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也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拉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困境,逐渐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

“历史反复证明,哪里存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功实践,哪里就会成为理论创新的热土。”[8]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始终坚持自信自立,根据中国具体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对传统现代化理论进行一系列革新而走出的现代化新范式。

1.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世界性难题。中国之所以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正是源于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9],既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的自然属性,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扬弃了资本的私有属性,剥离了资本剥削性的制度属性与前提条件,消除了“资本的黑暗面”,发挥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实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逐步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构建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与建立在不严密的假设和主观狭隘的幻想之上的西方自由市场具有本质区别[10]。

2.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的发展模式。在一个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中,后发国家如何既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又保持自身独立性,既吸取“先发现代化”的经验又突破“后发现代化”的桎梏,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问题。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虽然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剥削、贫穷、战争等持批判态度,但对大工业、电气化等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却极为赞赏。同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主要新在通往现代化的路径上。因此,我们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裹挟下的现代化成果异化,而不是排斥现代化成果本身。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筹、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实现了“现代化”与“民族化”“全球化”的共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以二者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首先,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原创性贡献引领科技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11]11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来源于自主创新,后发国家只有在前沿创新力上实现根本突破,才能真正跳出各种依附发展陷阱。其次,“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11]17,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发展空间。

3.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现代化批判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首要考量因素,直指资本主义现代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生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上,不断巩固脱贫成效、推动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同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跨越现代化“陷阱”及世界意蕴

回望百余年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闯关夺隘、披荆斩棘,跨越了“贫困循环陷阱”“资本至上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环境库兹涅茨陷阱”等重重困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跳出和闯过现代化高风险区提供了重要启迪,从根本上改写并重塑了世界现代化格局。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跨越的现代化“陷阱”

1.创造人类减贫奇迹,跨越“贫困循环陷阱”。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贫困循环陷阱”的热潮,如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贫困循环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因资本积累、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等多方面的缺失导致产业基础薄弱、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经济体极易陷入发展滞后和深度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的现象。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人才资源稀少、资本积累不足等在内的跨越“贫困陷阱”的难题与考验。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新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为初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12],奠定了跨越“贫困陷阱”的坚实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破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全力以赴消灭贫困,开创了减贫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4]中国历经百年鼎革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蜕变,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史无前例的成就,中国成功跨越“贫困陷阱”,拨开了“陷阱论”迷雾。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资本至上陷阱”。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资本无限增值,追逐物质财富的最大化是资本‘天然的使命’”[15],这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从属于资本的活动,从属于资本最大限度的自我增殖。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落入“资本至上陷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盲目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从而无力抵制国外垄断资本集团的侵入,导致资本从经济领域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16]130渗透扩张至整个社会,形成支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总体性权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有效管控和利用资本。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17]。中国式现代化在激活“资本文明面”的同时,摒弃其糟粕,消除了“资本的黑暗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开拓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稳步有序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资本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探索更加完善的资本回报方式。同时,切实推进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动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基本框架、底层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开辟出一条驾驭资本、扬弃资本逻辑的现代化道路,跨越了“资本至上陷阱”。

3.增强创新核心动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无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或就此止步不前甚至倒退。一个经济体若创新核心动能不足,其极易在原有增长轨道上因达到“阈值”而陷入停滞乃至衰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网络,打造由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针对我国部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要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策略有机结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组合和流动,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难题[1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过去10年来,中国(第12位)是全球创新指数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19]。由此可见,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核心动能。

4.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跨越“环境库兹涅茨陷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区别。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失衡的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的逻辑中,自然只是待攫取的“金矿”“钱袋子”“取款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16]5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跨越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陷阱”。在价值规范上,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生价值观”,把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作为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价值规范。在探索实践上,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同时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环境保护工程。经过不懈努力,绿色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逐渐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大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为平衡、更好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跨越现代化“陷阱”的世界意蕴

1.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创造了现代化发展新范式。过去的现代化受历史局限,没有更多样本可以参照,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模式的全球话语权被西方所垄断,形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2]16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了对现代化的多样性、辩证性的深刻理解,为人们理解世界现代化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而是意味着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激活下展现出全新的活力和样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长期笼罩在一些人头脑中的“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成功地向世界证明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具体的国情、文化、历史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了人们对几个世纪来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迷思的祛魅。

2.矫正了“文明优先论”的霸权逻辑,彰显多元互鉴的文明观。西方现代化奉行区分文明等级的霸权逻辑,在现代化过程中走向了文明的对立面。不论是早期经典现代化理论,还是后现代化与多元现代化理论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了“文明优先论”的思想烙印,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甚至编造出“历史终结论”为西方现代化模式“盖棺定论”。世界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表明,在交流互鉴中成长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本质要求,固守一域只能葬送文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文明的样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共情共鸣,就在于其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和时代大势,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的内在愿望和现实需求。立足“两个大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文明优先论”和“历史终结论”的霸权逻辑,始终高擎文明火炬,深化文明互鉴,更好地以文明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在文明交流中增进理解,在相互欣赏中彼此尊重,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合力守护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3.超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建立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自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现象以来,西方国家在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思想渲染下,将暴力充当现代化“马前卒”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走过对外殖民、奴役、掠夺的道路,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掠取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同时也把这些国家变成他们的市场”[20]。然而,“丛林法则”只会走向毁灭,人类应该创造共同发展的未来,建构共同体文明、播种文明繁荣共生的种子。中国始终强调决不走殖民扩张道路来为自己的现代化铺路架桥,决不以野蛮的原始积累来侵蚀共同体基础,尊重各国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实现中国与各国深入交流、深化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吕永刚.现代化陷阱的阻滞效应与化解之道:中国经验的世界历史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3(2):1-15.

[4]陈明明.现代化论与依附论:两种旧式发展理论的再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63(5):28.

[5]兰洋.中国式现代化对后发国家不发展理论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3):3.

[6]吴艳东,廖小丹.既不“依附”也不“脱钩”:中国现代化奥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4):21.

[7]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M].邵旭东,孙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90.

[8]张亮.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9(2):25.

[9]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4.

[10]周文.再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求索,2023(5):8.

[1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夏锦文,吕永刚.跨越现代化陷阱:中国方案及其时代价值[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2,1(1):55.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14]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

[15]胡绪明.论资本的双重内涵及其“边界意识”:兼答关柏春先生的质疑[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32.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17.

[18]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

[19]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EB/OL].(2023-09-27)[2024-04-01].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news/gjxw/202310/157768.html.

[2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