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
2024-10-13吴光林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落实为教学指明方向,受到广泛重视、认同,是提升生物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所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推进教育改革进程的同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教学重要性,并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 生物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9-0190-03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热门话题,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核心素养是能力、思维、态度等方面的整体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感受和想法,根据实际构建满足社会、教育改革、学生需求的生物课堂,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反作用于生物学习和社会发展。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学生恰逢身心巨变,身体、心理方面并不成熟,思想、行为、认知等方面难以自控,如果教育活动与学生不良行为、思想和认知相悖,学生会出现较为激烈的情绪,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和发展。同时,以往教学模式下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功利性、目的性、单一性较强,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精神、情感、思想需求,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激发学生叛逆心理,不利于高效生物课堂的构建。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生物学科特点被学生忽略和遗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践教学缺乏联系性,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理论知识难以运用到实践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知识运用能力,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理解深度,学习体验感相对较弱,具有较强机械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所以,新时期社会、教育发展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开展教学活动较为重要。
初中生物学科素养由生命观念、实践探索、社会责任、科学思维构成,不仅是生物学科特点的体现,还是生物学科育人功能的诠释。生命观念对学生认识生命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作用;实践探索是学习、发展生物科学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背后蕴含的原理和知识;社会责任能够推动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保护自然、保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等,依据生物视角和学生知识积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科学思维对学生解决问题、知识学习、实验探索能力发展具有推动价值,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科学探索意识。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覆盖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要创新、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核心素养以目标形式落实到课堂中,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使学生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综合提升、全面发展,构建有效生物课堂。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
(一)立足概念基础,培养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在生物学科视域下,整体认知生命物质和结构基础、生物界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内容、生命活动历程和规律,并基于生命认识形成基础观点,体现在生物理论、原理、规律的精练和升华,对学生认识具有生命的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自然观念。所以,教师可以从生物教学资源拓展和基础教学手段创新两方面切入培养生命观念。
1.拓展生物教学资源
通过对生命观念的分析可知,生命观念蕴含生命物质和结构基础、生物界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等方面内容,具有丰富性、联系性和抽象性特点,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将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建立联系,通过信息技术共享性、全面性、拓展性等特点搜集生物知识相关教学资源,弥补影响学生学习的方面,推动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基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初步形成生命观念。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为例。课程围绕新细胞产生形式、动物体结构层次、植物体结构层次、单细胞生物展开,以细胞的结构层次为主要内容,是生命观念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拓展课堂教学资源,通过课外资料搭建学习阶梯,降低生物学科抽象性,提升知识理解深度。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研究论文或期刊,选择与教学内容贴合性较强的内容,并适当转化过于专业的名词,便于阅读、理解,借助论文帮助学生了解“细胞构成生物体”的始终,并感受生物学家在进行研究生命时体现出的科学思维、坚持不懈精神等方面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实例图片或解说视频,使学生在论文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形成具象认知和理解,把握细胞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调动学生生命探索意识,初步培养生命观念,铺垫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基础。
2.创新基础教学手段
说教式、教授式教学手段增加生物教学单一性和枯燥性,难以调动生物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理解深度和学习广度,影响生物原理、规律、内涵的把握,因此,教师要以生命观念为立足点,创新基础知识教学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凸显,成为课堂教学重要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展示设施提升微课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深层次把握生物理论知识,提升学习深度和学习有效性。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为例。教师在课前搜集、梳理丰富的教学理念,用于弥补生物学科特点和教材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但怎样将搜集的资源完善、系统地展示到课堂是教师面临的挑战,通过信息技术使用微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系统阅读、把握课外资源,由基础到复杂逐步学习生物知识。并且,微课具有用时较短、运用灵活的特点,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播放或暂停,便于学生阅读、思考,深层次分析“细胞构建生物体历程”,对生命形成客观、科学、全面的认知,降低直接开展生物学习的难度,推动学生在课堂中全面、综合提升和发展自我。
(二)立足生物实验,培养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起源于人们对生命体、自然界的好奇心,基于好奇心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并付诸实践,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完成实践项目能力和品格的体现,涵盖科学探索和跨学科实践等活动。随着生物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生物科学逐渐融入教育领域,探究实践成为生物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能够拓宽学生生物视野、提升生物学习和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人才必备素养和能力,也是生物学科教学重要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可以从自主实验、布置实践任务两方面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1.重视自主实验开展
理论是学生开展生物学习的钥匙,实验探究是深入生物科学的台阶,相比理论,实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对实践研究素养的培养作用无可替代。因此,教师要重视自主性实验活动的开展,推动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开展实验、思想现象、总结结论。而教师在学生自主实验中发挥指导、督促作用,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计划、精准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其反思,形成良好实验探究习惯。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基本特征,动物、植物、人类通过生殖、发育体现生物的延续和发展,以植物扦插、嫁接实验凸显生殖相关知识的内涵。为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理解深度,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教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准备薄荷、蟹爪兰等植物,组织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内涵和实践经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践目标,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践过程、实验目标提供专业生物实践工具,学生准备生活性实验材料,探究植物生殖特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植物生殖相关概念、原理、内涵等方面知识内化、整合[1]。
2.鼓励实践任务探究
初中生物知识的难度随着年级增长不断提升,生物实践活动难度也不断增加,虽然学生能力、素养等方面实时发展,但面对新知、新实践活动,仍然会出现遗漏、不足、实践困难等方面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设计、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同时保障实践探索性、自主性。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时,可以根据教材中对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指引发布实践任务,完善实验过程。任务设计如下:扦插具有怎样的过程?接穗指什么?砧木指什么?嫁接包含哪些方式?保障嫁接成活的关键是什么?扦插选用多长,有什么要求?为什么上方切口是水平的,下方的切口是斜面的呢?扦插时将上面一个节埋入土里会发生什么?基于任务的丰富性,教师可以将学生组成生物实践小组,以小组形式完善实践计划,并指导学生依据实践计划明确分工,开展生物实践活动,深入分析生物知识[2]。
(三)立足教材突破,培养社会责任
生物是研究生命体科学的学科,包含细胞、遗传、免疫、细菌等方面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甚至直观地呈现在生活实际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生活环境、生活态度等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教师要突破教材局限,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想、分析,将生活实际与生物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基于生活探索生物。基于生物影响生活,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想法和认知,意识到生物科学对生活的价值和二者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例。课程围绕生物的特征分类、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内容展开。当下,生物受环境、人类活动、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种类逐渐减少,世界各地皆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制定特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措施。虽然表现看与生物毫无关联,但实际具备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生物视角分析生活中生物种类减少和相关举措意义,并基于实际情况和生物知识提出新策略和新手段,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严峻程度,在实际参与、分析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实现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3]。
(四)立足思想引导,培养科学思维
课堂中的交流不仅体现在师生方面,还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讲授式课堂下,生物知识的学习具有刻板性、机械性特点,缺少思维运用平台和运用方式,所以核心素养难以形成,课程质量相对较低。而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切身体会、深入交流,实现知识的科学学习,提升学习灵活性、深刻性,真正发挥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教学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启发、发展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生物学习深刻性、广泛性,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例。课程是学生首次接触细胞相关知识,而细胞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交流意味着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扩大交流范围,增加生生、师生交流频率,达到培养科学思维进而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以学生质疑的方式组织生物学习交流,进一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素养。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细胞相关知识,对细胞形成一定认知,并加以引导:“阅读教材后,你有哪些感受或体会?”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提出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相同之处吗?有的学生提出:显微镜看到的细胞是真正的细胞吗?如果细胞出现病变,会出现怎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质疑组织讨论,教师基于学生想法适当提出观点,为学生提供新的方向、思路和启发,在交流中拓展课堂,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维启发过程中提升生物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深入背景下,核心素养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意识到教育改革大环境下的趋势和目标、要求,从发展角度看待学生,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方法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提升、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付俊庭.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策略[J].亚太教育,2023(24):56-58.
[2]冒俏如.“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融合作业的设计探讨[J].成才之路,2023(35):105-108.
[3]刘丽雯.初中生物课堂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山西教育(教学),2023(12):81-82.
[4]杨婷.思政教育融入生物教学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