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2024-10-13周晓光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程,并出台了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中小学的课程教材指导,为的就是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好学生的红色底色。我们正试着将古诗词和歌曲教学相融合,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教学习者吟咏古诗词,体会古人文采和蕴涵在其中的道理。通过资料查找及了解,决定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编创的新学堂歌等歌曲引入小学阶段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们产生高尚的审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本人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新学堂歌 音乐课堂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9-0163-03
一、研究背景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是中华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小朋友们健康茁壮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近年来,著名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带着对儿童们深沉的热爱,又带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选取了一些十分优美的中国古诗词谱成歌曲,并编创成了新学堂歌曲。本文试图通过将古诗词歌曲带到小学,教学生吟咏古诗词,以体会古人文采和蕴涵在其中的道理。新学堂歌创作之后,美妙的旋律,古典韵味的风格震撼着老师的心灵,成为小朋友们喜欢唱的歌曲。我们从课堂上教小朋友学习古诗文、古诗词等,从古代诗词中体会古代人的文采与蕴藏于生活里面的道理,从声乐教学中演绎光阴的故事。通过新学堂歌曲的教学,不但能够传授声乐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而且还能够利用新学堂歌曲中的古诗词教育学习净化孩子的灵魂,发挥孩子的个性与创造才能,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互动能力,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让他们真正地实现幸福地歌唱,幸福地读书,同样也让中华民族的儿童教育事业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古代时期:就艺术起源讲,诗、乐原本一体。我国最早的几部诗歌总集如《诗经》《楚辞》等都来源于民间歌舞。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进入成熟阶段的唐代律诗(近体诗)也大多是唱的(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如此)。谢榛《四溟诗话》讲:“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
2003年9月开始,张国文将语文和音乐课综合起来,在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幼儿园、小学开设“唱诗”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开展“唱诗课”的教学和研究,是在少年儿童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手段,用唱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符合人文教育的特点,对改进语文课和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使我国古代文化瑰宝——唐诗宋词代代相传具有积极意义;并以科研推动教研,课改推动教学,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谷建芬老师对新学堂歌的创作与推广。2005年的时候,谷老师就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为中国的孩子们创作“优秀儿歌”的工作中。迄今为止,82岁高龄的她,已经编写超过50首新学堂歌。
2007年开始,部分新学堂歌就已经在国内部分学校进行推广。这些歌曲不仅保留了谷老师作品旋律优美且易学易唱的特点,更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在清新的旋律中,让孩子与古代圣贤轻松对话,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诗歌传承经典,用音乐陶冶情操,打造真正适合孩子的绘本音乐课堂。以学唱古诗词歌曲,不断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艺术品味,陶冶高尚情操,激发爱国热情,让古韵新曲充满校园。
三、研究意义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
歌曲是人类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载体,新学堂歌作为古诗词吟唱的主要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正是社会走向现代化,学生在不断接收中西方新鲜事物和音乐文化中所渐渐忽略了的,故通过新学堂歌在音乐课堂中的研究,利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多元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以往,古诗词的学习均为语文老师单一的教授、朗读等。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讲究学科融合,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通,让教育发生得更加自然。从科学研究中发现,在旋律和语言之间,人的头脑中关于旋律的记忆总是来得更快更深,“吟唱”比朗读更便于记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我们和语文教师的交流,对教学进度做出了总结与布置,破除了课程间的语言壁垒,使学生通过吟唱更加巩固了对古诗词的记忆,用吟咏古诗词的方法练习新学堂歌而不会丢失了古诗词的韵律美、意象美,学生把范曲、吟唱、朗诵,表演创造形式整合使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新学堂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品集质朴优雅的旋律、简洁明快的旋律、丰富真实的情感、浓郁的古典神韵于一身,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逐步地受到中华民族音乐优良传统的教育,并通过变革以前单纯背诵的文本模式,在波澜壮阔的音乐声里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的儿童音乐教育水平有一次质的提升。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诗言志”,古诗词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感、开拓进取精神和坚强意志,震撼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内心。学生在吟唱新学堂歌中能够体会感悟,形成一种境界。在学习过程中将对内容进行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新学堂歌也表达了与学堂乐歌的联系与区别,即延续学堂音乐教育的启蒙与创新精神,再以更进一步的发展实现音乐教育功能。并非“老曲新词”,而是“新曲老词”,按照唐诗宋词,谱上了全新的曲子,在经过传唱后能极大丰富人们对于一些名篇的记忆、认识和感受。
(五)深圳特区作为窗口城市担负传承经典文化的责任
深圳作为全国一线城市之一,教育的发展也势必要先行的,所以改进艺术类基础课程,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事情。光明区作为蓬勃发展的一个区域,我们的学校教学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同,开展不同形式的艺术传承活动,做到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民乐团等团队全覆盖,让孩子们对美的感悟和经典文化的传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校作为区窗口学校,注重对孩子艺术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乐器进课堂、天天有歌声”活动,根据学生年段特点,选择不同特点的新学堂歌,让古诗词歌曲天天唱响,让经典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从而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开展班班有歌声、我是小歌手等活动,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四、实施途径
(一)设计“新学堂歌”模块教学法
在课题组的不断实践中,设计了针对古诗词吟唱教学的五模块教学方法,通过“聆听、诵读、演唱、表演、感悟”的流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了解诗词背景,感受内涵。第一步,聆听。营造古风氛围,让学生安静感受,走进古诗词歌曲意境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步,诵读。每一首诗词,传递了诗人蕴含在文字里的浓郁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节奏诵读诗词,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第三步,演唱。教师在发声练习中可纠正学生发音、咬字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地演唱歌曲,在学唱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作品,感受作品情绪、节奏、风格。第四步,表演。小学生活泼好动,我们根据作品的特点,创设合适的表演方式,如律动、小乐器伴奏等,让课程更有趣味性,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作品情感的表现。第五步,感悟。借助多媒体拓展歌曲、通过师生小结,升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感受。让古诗词歌唱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相融合,创设的模块教学五步法,在教学中效果凸显,提高了学生参与古诗词歌唱教学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开展学科融合,活动育人
1.课题组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开展学科融合,将音乐、语文、舞蹈、美术等学科相结合教学,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例如,与语文组集体备课,设计整体单元计划,当语文课上到古诗词教学一课,音乐课也教授到这首相关歌曲,形成合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让舞蹈老师为古诗词歌曲编创舞蹈律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音乐的感受,并通过肢体表现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在美术课堂上,通过诗画的形式,学生将古诗词意境用画笔画出来,也增强了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借助中华传统节日、节气等开展相关活动。在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学生以诗配画,表达对诗词的感悟。在相关节气时,搜寻相关古诗词歌曲,如《春晓》《清明》等,并与家人共唱,在班级群分享;利用课余时间,将学唱的古诗词教授给父母、朋友,以扩大受众面,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
(三)多样环境创设吟唱氛围
课题组从班级文化创设、科组文化创设、校园文化创设三方面创设了浓厚的吟唱氛围。
1.班级文化创设:各班级每日晨读开始时由班级小骨干带领开展“新学堂歌”十分钟吟唱活动,教室文化角粘贴古诗词及歌曲作品,营造班级良好吟唱氛围。午餐期间播放颂唱歌曲,在艺术熏陶中文明就餐。部分班级还进行了新学堂歌班级歌唱小达人的评选,选拔推选优秀的歌唱同学参加年级的“明星闪亮”艺术表演活动,促进了古诗词歌曲吟唱的热度。
2.科组文化创设:音乐科组通过集体研讨,尝试在每节音乐课前五分钟,设计开展“新学堂歌我来唱”活动,班级同学主动报名,登台表演,形成演唱常态,加强了吟唱氛围,并以点带面带动了每位同学的歌唱热情。不仅如此,音乐科组联合语文科组,合力开展与古诗词吟唱相关的比赛、展示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诗词氛围。
3.校园文化创设:每日午餐期间播放相关歌曲、每周三大课间吟唱诗歌、每日上下学期间播放古诗词歌唱曲目,学生学唱、跟唱。校园开展的“传承经典文化, 唱响学堂乐歌”班级合唱比赛,“校园文艺汇演”“少先队百校庆百年活动”“艺术展演比赛”等,全校进行吟唱古诗词表演;校园环境中,也展示创设相关传统文化,营造氛围,加强学生体验和感受。
五、研究效果
(一)成效源于课堂
通过将新学堂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学生不仅增强了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中情感的内在理解,同时加深了对民族经典传承的文化自信。课题开展期间,课题组成员通过剖析歌曲,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特点,对36首新学堂歌进行分类和整合,通过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和PPT,形成教学设计汇编,并有条不紊地开展新学堂歌的教学。教学环节中也融入了学生教授环节,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对全班进行分享体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新学堂歌的魅力和内涵。在此期间共开展公开研讨课10节,其中课题成员张英云老师在全区上了一节新学堂歌的展示课《赋得古原草送别》,箫声悠扬,歌声荡漾,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的心境,呈现了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得到在场听课的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二)搭建平台促成长
通过课堂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演唱音乐,与此同时,我们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多个音乐展示平台,如班班有新歌声合唱大赛、年级明星闪亮活动、艺术节文艺汇演、体育节合唱新学堂歌等等,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通过登台表演得到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达到了育人的效果,唱出心中对中华传承经典的敬仰之情。
(三)提升与融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歌曲的难易程度,融入了民族乐器的演绎,我们将排箫和新学堂歌相融合,结合学情和歌曲的难易将适合吹奏乐段进行融入,使得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在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将新学堂歌引进了中小学,使小朋友们真正地实现了从愉快的唱歌中学习,使以前单纯诵读的文字在波澜壮阔的音乐声里重新绽放灿烂,使小朋友们在学习音乐上有一次质的飞跃。
六、思考与展望
在当前国家重视美育教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和背景下,音乐学科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做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新学堂歌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音乐课程的正确价值取向,更应该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教研能力,与时俱进,利用好科学技术等手段,打破学科壁垒,真正地为学生受之以渔。未来,我们将继续大胆实践,勇于思考,勤于探索,走好符合国家课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我校师生实际的教育之路,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霞.小学音乐唱歌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课程与教学,2015(4):31-32.
[2]李珊.兴趣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9(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