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策略探究
2024-10-13杨怀兰
【摘要】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要充分利用课外的一切资源去丰富、完善学习角度,课外阅读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步。在当今“双减”政策的推行下,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同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更合适的思维方式与教师配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9-0127-03
语文教学贯穿教育生涯始终,而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基础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制订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时,不应只把重点放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上,课外的阅读指导同样重要,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文学题材,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各类文学题材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分析作品。教师在选择课外的文学题材时,不应过于随意,需要与课堂所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是属于何种类别的文学作品,先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写这篇作品时,需要传达的情感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来传达的?教师通过这种引导性的提问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IXendDpNUO22B6sbTaoZRo8JAt7biBNIGxbsa91QFE8=的理解,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索文学作品的主旨,不同题材的情节结构设置,总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困难,促进自我的发展。学生再利用在课堂内学到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课外读物,并与所学的课本内容进行对比,总结出同一题材不同写作方式的特点。在课后阅读中,每位学生均需要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针对性进行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让他们在对比总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特点,在浓厚的阅读热情下,持续学习,逐渐成长[1]。
一、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设置由于种种原因所涉题材有限,但是语文教学不能有此限制,需要学生全面涉猎,这样才能用更丰富的见识去学习和理解文学作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能力,因此,课外阅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涉猎大量不同题材的作品,包括寓言故事、科普经典名著、散文、文言文等,增强学生对各类文化的见解,提升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不断的阅读中发展文学素养能力。此外,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互通,提升小学生对阅读内容情感元素的感受能力,让他们用更加敏锐的态度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同时,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教师增加的课外阅读计划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紧跟别人的步伐,过于相信别人的见解失去自主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并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而且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用这种批判探索精神去探讨生活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大量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若在生活中遇到争论时,能够用清晰的思维表达出自己的诉求,显著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让他们更乐于与人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更多在于学生自我思考,自我阅读。因此,可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刚开始的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与课本相关的优质文学作品供学生参考,在学生学习素养有初步提升后,教师可以放宽选择范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并制订学习计划,自我掌控学习进度,教师只需要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去检测学生的学习计划完成情况,帮助部分学生调整阅读计划,实现他们自我决策能力的发展[eZVb33b+Jt6FxLFcoLUuDmMfAYn+bDZK5/jzz2xjq+o=2]。此外,由于文学作品内可能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去探索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探究,学生实现了各类素养能力的提升,并且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避免出现由于过多局限于课本内容而与时代脱节的情况。最终,学生利用在阅读中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个人成长。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外项目式阅读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减少作业的数量,但并不是完全不需要课后作业,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最少的作业量达到最大的效果。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与课外读物相联系,根据课外阅读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后作业项目,通过对作业的检查来评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当教师设计的作业目标为了解阅读作品的相关背景时,教师让学生搜集作品的背景故事,包括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人文、历史等,全方位地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通过背景知识的深入调查,让学生更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例如,在学习《孔子拜师》时,文中表述出孔子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即便自己已经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师,依然渴望学习新知识,特地前往洛阳拜师,充分表现出孔子谦虚好学的特点,对自己知识有限性的认识,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在落实调查背景信息这一作业项目时,教师需要学生详细了解孔子生活时代的相关背景,再拓展了解诸子百家文化以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根据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孔子求学拜师的动机,以及作为一代大师仍旧虚心求教的品质。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外阅读指导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自行寻找课外阅读材料,了解更加全面的儒家文化以及诸子百家文化,并在之后的课堂中进行分享,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探讨儒家文化对当今的影响,我们现如今哪些方面依旧沿用儒家思想,并分析为何儒家思想影响效果如此深远。同时,通过这种项目式研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阅读材料背后的故事,加深了对材料内容的掌握,并且这种探索精神可以应用于生活中,进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
(二)阅读问题设置
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题材后,应该布置相应的阅读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方向性,明白什么是重点,而不是走马观花式阅读,而且带有问题的阅读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拥有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动力,并且这种作业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较高,符合“双减”政策的减负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过于浅显,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深度的掌握来回答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对于问题的层次设计来说,第一个层次应该是最为基础的理解性问题,学生需要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即可作答,这种问题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全文的大概情节和结构,搜集与文章有关的人物与背景信息,对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不再是比较直接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在了解完文章基本背景后,深入思考人物情节的推动方式,情节之间是如何搭建的以及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这需要学生进行挖掘,通过句子成分、各类修饰词组等来回答分析性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已经有所掌握;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是评价类问题,在通读全文,了解各种背景知识,分析文章信息后评价这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结束后自己有何收获,有何启发,评价作者情节处理的方式如何,人物动机处理是否得当。通过回答该类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敢于对权威说不,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见解,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人云亦云。例如,在学习《小摄影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以上三个层次的问题,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一,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出现的人物分别代表什么样的角色,了解文中出现的小男孩情绪的变化,通过基础信息的学习搭建课文总体框架,整体理解文章。第二,文章描述了高尔基拒绝见记者而见了少先队员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对小男孩的描述分析小男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高尔基这一行为的描述,分析高尔基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的动机、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达出怎样的情感?第三,作者描写了小男孩在一切准备妥当时发现没有胶卷立马就跑的行为,分析小男孩为何这样?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表达,评价小男孩的做法并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进行分享交流。
(三)课外阅读讨论
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实践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媒介手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数据,并随时调整指导方式,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适当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为“双减”政策落实提供前提条件。学生通过信息媒介进行线上交流,能够及时地发表自己的阅读看法,便于教师在第一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赏析作品,避免错误模式的加重。线上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讨论节奏,明晰讨论主题,清楚每类题材作品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包括文章主旨、结构,文中设计的人物或者其余角色,作者通过描写这些角色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是怎样描写这些角色的?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布置适合的问题,以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阅读作品。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内容时,该文的主旨为思念故乡和传统节日,教师可以据此设计问题询问学生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你们在哪个传统节日时会特别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呢?为什么?并拓展知识点,让学生思考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主要是用来做什么?为什么?具体的问题和任务会让学生有“主心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聚焦于课文中,营造出良好的讨论氛围。教师要想让线上讨论效果达到最佳,需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反思,总结每次讨论时布置的问题类型以及学生的主要看法和有疑问的点在哪。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作用,只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引路人的作用,不可喧宾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反思,思考自己阅读时的误区,评估自己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是否有效地输出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回答其余学生的疑问以及是否遵守了课堂讨论秩序,进而培养学生在交流中的合作意识,学会分享,共同进步。
(四)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还是以听讲为主,虽然有时进行一定的互动,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来说更多的是在课外时间的训练,课外阅读的指导实践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优秀的阅读习惯不仅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助益,对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这与“双减”政策要求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总体发展相符。制订每日课外阅读计划是保证阅读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计划制订后,每日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若某天没有完成计划,要记录原因,每周、每月进行总结,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计划的制订要具体,不能假大空,必要时由教师代为制订,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落实课外阅读计划。若有部分学生对阅读兴趣不浓,计划执行不积极时,教师要动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前期可以让这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阅读,旨在调动学生的阅读专注力,在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后,转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题材,或者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进行阅读,鼓励他们大胆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为其余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分享交流中提升学习的趣味。由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家里,因此,需要家长配合,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每天空余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马建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以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3(27):112-113.
[2]李玉翠.浅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6):86-88.
[3]包佳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对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影响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4(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