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研究
2024-10-13张启青
【摘要】在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量感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数量、形状、大小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注重量值的计算和记忆,而忽略了量感的实际体验和应用,使得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对量感的深刻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难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其次分析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必要性,重点探究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生 量感 体验式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研究》(FJJkZX23-499)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9-0085-03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新课标提出了“量感”这一概念,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形成对数量、度量单位等的直观感受,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一、“量感”与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对数量、图形、数据等数学元素在思维和行为上的整体感知能力。它涉及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认知、对数量关系的把握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量感”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体验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必要性
(一)奠定数学素养基础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而量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中,许多概念都是相对抽象的,如分数、小数、比例等。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度量单位的概念,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具备良好量感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运算和推理,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逻辑思维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量感来解决,如购物时的价格估算、长度测量等。具备良好的量感,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逻辑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有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养成。量感不仅是学生对于数量和度量单位的感知,更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数量关系,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四)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量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在几何学中,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都需要用到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培养量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五)形成量化思维
量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量化思维。量化思维是指运用数量和质量的概念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量化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数感与几何直观的桥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三、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
(一)开展游戏活动培养量感
游戏是一种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它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力。游戏活动的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游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保持游戏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游戏活动的难度要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应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和强化。为了评估量感培养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从学习兴趣、实践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以判断量感培养的效果。
例如,测量单位的认识是量感培养的基础,对此设计相关游戏“小小测量员”。游戏活动内容,环节一:基础量感体验。让学生用手、脚等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教室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如桌子的长度、黑板的宽度等。环节二:实际测量操作。教授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学生可以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如门的宽度、床的长度等。环节三:单位换算练习。通过设置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问题,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如,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等。环节四: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测量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例如,让学生制订一个计划,测量并计算出用最少的材料制作一定长度的晾衣绳等。活动形式主要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活动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测量技能、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果评价,根据学生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估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单位的正确使用;(3)激励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物教育直观感受量感
将实物与量感相结合是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有效途径。实物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实际物体或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在小学数学中,量感是一个难以言表的概念,采用实物教育,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体验等方式来感知量感。
例如,面积和体积作为小学数学量感的几何化表达。为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量感,采用实物教育。教学素材:准备不同大小的纸片,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大小的立方体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尺子、量杯、纸、笔等。步骤一,实物展示与操作。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大小的纸片和立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亲手操作,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直观感受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步骤二,学生参与与互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纸片和立方体的尺寸,并进行记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让他们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步骤三,实例讲解。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计算立方体容器能装多少水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实际应用的能力。步骤四,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和讨论进行总结和反馈,首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估,看他们是否正确测量了纸片和立方体的尺寸,是否正确计算了面积和体积。然后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看他们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步骤五,教学反思与改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看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动手实践操作体验量感
动手实践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加深对量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良好的量感。同时,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需要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有助于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量感的水平。教师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例如,时间观念的培养是量感的具象化体现。在小学数学中,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时钟的基础知识。教师利用实物展示一个标准的时钟,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各个部分,如时针、分针、秒针、表盘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规律,如每小时时针移动30度,每分钟分针移动6度,每秒钟秒针移动6度。认识时钟之后,学生需要学会正确地读写时间。教师展示一些时间,如3点30分、15点45分等,让学生读出正确的时间。在读法上,总结出“时针过几读几,分针超过半数加半数”的规律。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将时间用12小时制或24小时制表示。之后教授时间的计算与时间的单位换算。在掌握了时钟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颜色,设计出一个具有个性化的钟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钟的工作原理和时间的计算方法。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量感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根据距离和时间规划最佳路线是量感在生活中的突出体现。在规划路线之前,学生需要知道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使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的距离。在规划路线时,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对此,学生需要利用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式,即速度=路程÷时间,借此公式计算出行驶时间。在选择路线时,学生需要考虑交通状况、路线长度、行驶速度限制等因素。可能存在多种可选路线,学生需要权衡这些因素并选择最优方案。除了考虑距离、时间和路线外,学生还需要考虑行驶成本,成本包括油费、停车费、过路费等。学生需要了解各种费用并合理预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路线时进行更全面的考虑,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五)利用情境设计丰富量感
不同情境对小学生的量感培养有不同的影响。在多样化的情境中,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和理解量的概念。通过具象的方式将抽象的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提高学生的量感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数量的比较是量感的重要体现,此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市场管理员的角色,并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市场环境。商品摆放,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小物品摆放至摊位或货架上,教师引导他们注意物品的大小、高低以及价格标签的放置。交易模拟,学生分角色扮演卖家和买家。卖家需要对自己商品的数量、大小有明确的认知,而买家则需要通过比较、估算决定购买哪个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玩具货币进行支付和找零。量感体验,在交易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估算,逐渐培养对量的感知。例如,他们需要判断哪个商品更重,哪个更大,或者哪个商品更便宜。总结分享,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讨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量感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将为他们的未来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开展游戏活动培养量感、实物教育直观感受量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量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量感、利用情境设计丰富量感,不仅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教育改革,更能真正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探索适合于小学阶段的量感教育对策,提高小学阶段的量感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量感教育水平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林屏.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3(20):109-112.
[2]叶碧云.丰富数学经历 走向深层体验——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路径[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11):43-45.
[3]王婷.大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乘法”单元为例[J].理科爱好者,2023(6):209-211.
[4]张金娣.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3(3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