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的创新性研究

2024-10-13李叶男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除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作业能发挥其良好的辅助作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效。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们都推崇应试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作业设计上都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存在数量过多、质量不高、机械重复、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文章结合“双减”背景,从作业形式的角度对道德与法治作业进行创新研究,让作业变得趣味化、生活化、综合化,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作业形式 创新性 作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9-0031-03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就是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选取更为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作业。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想有效完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作业的布置上就要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案,优化作业设计,除去不必要的内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以生为本,拓展作业形式,让作业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减轻学生作业的压力,提高作业效率、作业完成质量,充分发挥作业育人的作用,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前作业的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其实开设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这也能看出国家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但是这门课程近年来才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受到关注的原因,我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统作业形式的影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教师都推崇应试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课后作业设计上都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作业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调,缺乏创新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只能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虽然达到了教师的要求,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作业对学生的重要性,只一味地注重作业的数量,导致学生作业压力加重,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高质量课堂,而且无趣、繁多和复杂的作业会严重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是布置传统的作业是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

(二)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纵观教材,里面很多的知识和道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见识到的,可以说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但是,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只是根据课本布置一些基础的、死记硬背或者死板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不仅觉得陌生也失去了完成作业的兴趣,没有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性,久而久之,学生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

二、四年级学情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好处于一个从低年段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学生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的笼统印象转向具体的分析,比较喜欢研究思考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和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与此同时,学生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原来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任务,现在很快就可以搞明白,学习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增强,想法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乐于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能积极地参与课内外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要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通过多种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丰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我在课前先进行了一次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47%的学生希望老师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有创意的作业,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班级较优秀的学生里;22%的学生希望布置一些和自己生活有关的作业,这样完成的时候比较容易,难度不会很大,不会增加完成作业的难度;18%的学生希望老师布置一些动手类的作业,如手工制作类,这类学生集中在班级多才多艺、喜欢动手劳作的学生里;9%的学生则是希望多布置一些能结合信息技术的作业,如播放视频、观看动画等;还有4%的学生则是只希望老师布置书本上的作业,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班级的学困生里,精力不够,只能勉强完成作业。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针对不同学生,教师们要去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可选择的、形式多样的作业,这是势在必行的。

(一)思考类作业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习就怕没有问题,有问题才能有进步,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跳出纸笔作业的范围,布置一些思考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例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在第一课中,学生也许第一次接触到“白色污染”这个词,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一课,例如“什么是白色污染?”“生活中有哪些属于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学完课文后,同样可以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白色污染’还有哪些环境污染呢?”这些问题不仅难度不大,还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结合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观看类作业

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最多的学习载体就是课本,课本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视频、动画更加感兴趣,在以课本为基础的学习上,如果能布置一些观看类的作业,学生是非常愿意去做的。例如四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围绕的是“环境”这个主题,主要是从污染的这个角度来说的,虽然书中提供的图片也能给学生一些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学生所看到的垃圾和污染图片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地方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跳出课本,要求学生回家观看有关的电影、纪录片或短视频,通过动态的图画,真实的记录,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观看的同时,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幕幕污染现场,一堆堆工业垃圾,一片片塑料袋,海洋生物被垃圾伤害的场面,还有被垃圾污染的水源等等,学生看了这些画面以后深刻感受到垃圾的危害,从而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减少生活中塑料袋的使用,减少制造垃圾。这些观看类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更能在兴趣中结合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的作业内容和形式。

(三)实践类作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可以发现实践类作业是很多学生都喜爱的一种作业方式。以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能更了解广告,明确广告无处不在和形式多样,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搜集广告,让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去不同的地点收集广告,有的组去小区搜集了“传单”“报刊”“宣传册”“扇子”等多种形式的广告,有的组去商场,搜集了“海报”“标牌”以及通过照片的形式拍了“电子牌”“荧光屏”“广播”等多媒体广告,还有的在路上发现了公交车、共享单车、横幅式的广告,通过这样实践的作业,学生到课堂进行反馈时就会有话说,对广告的认识自然就更加深刻,也能真真切切体会到广告不止局限于纸质的、电视上的,而是丰富多样的。这样实践类型的作业,具有真实性、体验性,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就认识了社会,学习了知识,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再多都很难达到的。

(四)融合类作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同样以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为例,在带领学生了解认识广告,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确广告的作用后,我设计了挑战作业——成为“广告达人”,让学生运用广告的这些功能为家乡美食打广告,并允许学生把美食带到现场。主要分为三步:第一,看一看、尝一尝,感受美食的特点及口味;第二,想一想、议一议广告创意形式,如绘画、诗歌、直播叫卖等;第三,画一画、写一写广告的内容和图案。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还设立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售卖奖、最佳创意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画画、资料的收集以及对美食的了解,于是我鼓励学生去寻求美术老师、信息老师、语文老师的帮忙,我发现,有的学生会在美术课上拿出自己的广告绘画,让美术老师指导如何排版设计更加美观;对于广告词,有的学生会找语文老师帮忙修改指导;而有的小组可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信息了解得不够多,就会在信息课上利用电脑进行搜索,查找资料并做记录等等,正是因为学生懂得去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进行跨学科之间的有效结合,我给了学生一个礼拜的时间进行设计,很多学生都提前完成了这个挑战任务,并且交上来的广告设计图文并茂,广告词朗朗上口,让人称赞,甚至有学生在完成这个美食广告设计之余,还自己设计了其他的广告,如课外书、衣服和文具的广告。融合类作业,让学生的作业范围更全面,作业内容更丰富,作业形式更多样,也让学生作业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生活类作业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作业创新性研究时,要以生为本,要思考怎样的作业才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布置生活类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学生不陌生且非常熟悉,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生活类的作业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而言,作业难度较低,大多都能在作业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四年级下学期“买东西的学问”这一课,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懂得看包装袋上的重要信息,且能根据包装袋上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商品,最终知道购物时的注意事项,避免购物的纠纷。这一课可以说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创设了帮助班长解决购物困难的情景,带领学生和班长一起为班级购买奖品,通过“慧眼识包装”“信息大搜集”“一起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买东西的学生要看清包装,关注包装上的信息,认识包装上的标志,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明白购买商品需要找正规厂家以及索要发票。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情境中习得了知识,并且能真正学懂知识,学以致用。课后,我布置了让学生带着这些知识,完成一次超市购物的作业。首先,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购物清单,提前想好要买的物品是什么。其次,小组约定时间,去超市采购。最后,将买好的物品带到学校和同学们分享购买的理由以及特别关注的信息。另外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带着学习的知识检查家中是否有不合格的物品,把不合格的物品告知家人。两个作业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项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对买东西的学问印象也更加深刻。

四、改进作业评价

既然布置了作业,作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作业评价是提升作业质量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作业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明白学生不是机器,客观接受作业水平的差别,同时应对于不同的作业,要以鼓励为主,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亮点,进行及时的指导与肯定。另外,坚持多元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作业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各主体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形成育人的合力。最终使得在评价中,让作业有温度、有维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

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创新性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考与探究的地方,每一位教师应立足于“双减”的大背景,以生为本,继续探寻能够真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亚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0(3):66.

[2]董海霞.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考[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