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火平肝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评价
2024-10-10罗宁
【摘要】目的:评价泻火平肝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进行联合泻火平肝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AD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火平肝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建议推广。
【关键词】泻火平肝汤;急性脑出血;治疗效果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Xiehuopinggan Ta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LUO Ni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yuan Coun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Qingyang, Gansu 74450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Xiehuopinggan Ta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3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1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Xiehuopinggan Tang.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treatment effect,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ADL score,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Xiehuopinggan Tang can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promote its use.
【Key Words】Xiehuopinggan Tang;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ment effect
急性脑出血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本病患者不仅会表现出中枢运动功能和传统认知的异常,还会导致发育障碍和语言障碍。此时,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西医治疗中,患者主要采用靶向药物治疗,这更符合我院在该领域的临床治疗体系建设。在使用传统西医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采用临床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但很难进行长期治疗[1]。因此,临床提出在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选择泻火平肝汤,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临床治疗,在提高干预效果的基础上满足患者对临床治疗的需求,建议在临床开展针对性的推广措施。结合患者的具体信息,选择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症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干预。符合医院在该领域的治疗发展[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男/女比7:8,均龄为(49.51±2.66)岁;对照组男/女比6:9,均龄为(47.21±3.5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治疗,如按摩、电疗、靶向综合治疗结合赖氨酸输注、脑细胞活化药物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联合泻火平肝汤治疗:(1)黄连10g,黄芩15g,大黄10g,怀牛膝30g,水牛角30g,夏枯草30g,白芍20g,甘草5g。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年龄进行针对性干预。如果患者体重较轻,可适当减少患者的剂量,尽量避免药物毒素对患者的影响,难以保持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2)穴位按摩:临床可对患者进行百会、明门、风池等临床穴位的按摩,也可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采用综合按摩的方法。按摩时,可通过揉、按等方式将患者引导至坐位,医生面向患者双手进行按摩。在按摩过程中,还应告知患者家属正确的按摩方式,使患者家属能够帮助患者进行全面的按摩,避免患者的复发,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3)针灸:药物针灸可用于临床。当患者临床症状难以改善时,可将中药制成饼,放在患者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AD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NIHSS和ADL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和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SF-36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当患者生病时,不仅会导致自身的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还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3]。因此,临床上应针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临床治疗一般采用西药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难以维持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此时可以提出针对性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的临床症状,符合医院的临床需求[4]。
在中医治疗中,应以疏通肝气为主,调节患者饮食,减少湿气对患者的影响。脑出血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整体针对性的辨证治疗,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方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5]。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选择处方对患者进行整体治疗。方剂中的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临床作用;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的临床作用;大黄能够通腑泄热和活血化瘀通经络,促进患者的经络伸展;怀牛膝具有减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免疫力的临床功效;水牛角具有凉血解毒、止血的功效。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重适当增加或减少中药的剂量,避免中药的毒性,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按摩时可选择百会等穴位,起到舒筋活血、补肾健脾的临床效果。在治疗期间,还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身体的协调性和免疫力,不仅有利于患者语言的发展和治疗,而且可以改善患者自身的情绪和临床治疗的效果。针灸就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来选择经络,针灸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患者体内的新陈代谢,还可以引发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避免临床运动障碍,黄芪在针灸中可起到补气活血的临床效果,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按摩过程中,还应给予患者家属针对性的指导,患者家属应了解治疗过程,帮助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患者的整体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接受程度,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帮助患者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综上所述,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泻火平肝汤,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满足其特定的治疗需求,提高其临床自理能力,缩短临床治疗周期,这些措施符合该领域医院的治疗需求,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李胜利,黄国祥,等.尼莫地平片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2,38(4):296-299.
[2] 王凯,李洪涛,胡洁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icroRNA-140-5 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2,35(3):171-174.
[3] 段佳钰,梁晓,贾敏,等.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12):2984-2994.
[4] 王勇,刘海军,徐瑞春,等.MMP-9,TAT及S100β蛋白在老年急性脑出血中的表达及对脑水肿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9):4172-4175.
[5] 马雪,周世辉.脑苷肌肽联合甲氯芬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MMP-2/9、TSP-1/2、神经相关因子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4):50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