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2024-10-09黄香玉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5期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基于新课标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构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一、借助情境创设,激活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前期,教师创设情境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也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逐渐认识小数。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运用到的小数,包括温度、身高、金额等,让学生可以从中抽象出小数的模型,理解小数的概念,知道小数是由小数点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数字。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小数、整数、分数之间的关联、差异展开深入的探索,为学生接下来借助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知识做好铺垫。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采取了如下的情境创设手段:

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份数据表(见表1)。

教师结合上表解释:这个周末,我打算组织家人开一次聚会,这次聚会需要购买一些物品,大家可以帮我看看这次聚会的花费是多少吗?

通过对教师展示的表格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一些数据,带小数点的数字引起了学生的质疑: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发现了表格中的数学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学习经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数字的了解。

在学生介绍了自己对表格中特殊数字的理解之后,教师进行引导,介绍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刚才的表格中,我们找到的特殊数字叫作小数,它是由小数点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一种特殊数字,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小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小数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用小数来解决什么问题?小数和整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就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展开对小数读法的探索,让学生知道在读小数的时候,以小数点作为分割线,小数点之前的数字正常读,在读到小数点的时候,直接用“点”来介绍,后面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如“2.6”读作“二点六”。

经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小数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生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个问题巧妙地揭开了学生接下来的学习重点。

二、实施问题驱动,促进知识探索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设计递进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探索。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借助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小数概念的探索,促使学生搭建出正确的知识框架。

学生需要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如下问题:

1.小红的身高是一米三分米,那么还可以怎样表示她的身高?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结合转化的思想,想到“130厘米”这个结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出发,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小数的知识来进行描述。并且让学生去绘制图象,用同样长度的一条线段来表示1分米,将10条这样的线段拼接在一起,看看1分米和1米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借助线段,学生可以发现1分米将1米平均分成了十份,得到“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这个结论。如此,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知道了小数和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可以使用“1米的十分之一”来表示,也可以用“0.1米”来表示,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帮助下,建立起0.1米这个概念。

2.我们知道了0.1米是什么意思,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十分之一都可以用0.1来进行表示?

子问题1:1厘米和1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子问题2:1分钱和1角钱之间是什么关系?

子问题3:1角钱和1元钱之间是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画图的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3.请你使用自己的尺子,找出“0.2分米”这个长度,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这个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实现认知的进一步迁移。学生经过刚才的探索,已经知道了0.1是指将1厘米、1元等表示1的事物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那么0.2自然就是其中的两份。借助这样的思路,学生知道了“2厘米”就是“0.2分米”,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请你们在小组内相互出题,询问有关小数的问题,使用尺子、画图等方式去解决问题,找到更多的小数。

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小数的内涵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在解决小数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图形支撑,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且邀请一部分学生来介绍自己提出的问题及找到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意识。

三、重视归纳总结,建立完善理解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强调学生的理解性学习,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正确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来梳理自己的问题解决思路,增强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借助画图的方式构建出了0.1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内涵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成果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对知识是如何构建而成的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经过刚才的探索,大家认为小数是什么意思?

经过分析,学生得到了以下结论:在表示一个数字的时候,如果没办法取整,则可以使用小数来进行表示,如要表示一块长度是12厘米的板子,可以使用1.2分米来表示。

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数、分数和整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三种数之间的关联。通过对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学生发现三者之间是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的(如图1)。

教师给学生布置新的学习任务:

1.在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方格中找出0.4平方厘米。

2.画出一个圆,假设这个圆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思考如何找出0.5平方分米的面积。

如此,教师通过让学生使用更多的图形来表示小数,促使学生使用更多的数形结合方式来探索小数的内涵,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印象,促使学生实现理解性学习。

四、改进习题训练,培养问题解决意识

习题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完善,基于新课标的思想,在习题训练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让学生获得观察、对比、总结等思维体验,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习题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下习题训练:

习题1: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在这一段长度中随机选择一个长度,如0.5分米,找一找自己要找的数字在哪里。

习题2:制作一段线段,将其看作1米,按照上面的方法,找到其中的一段长度,分别用不同单位的小数、分数以及整数表示出来。

习题3:观察教师提供的纸片,可以看出纸片已经被平均分成了四份、五份、八份、十份,想一个小数,在纸片上进行填色,找到对应的小数部分。

习题4:制作一份表格,阐述自己对小数、整数、分数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使用适合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在学生完成习题训练之后,教师随机邀请一部分学生,让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自己得到的结论是什么。(2)自己是怎样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3)还可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4)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如此,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中进一步整理自己的思路,对小数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内涵产生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意识。

五、优化课后作业,加深知识理解

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作业设计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学生低效重复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优化课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学会在课后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

1.三个学生参加了50米的跑步比赛,小刚用了9.8秒,晓东用了9.4秒,小红用了9.5秒,那么谁的成绩是最好的?

思考:怎么使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作业能够引起学生对小数应用价值的思考,学生可以使用一条线段来表示“50米”这个路程,通过将达到终点的时间描述在这个线段当中,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面,晓东跑出的距离是最多的,因此晓东的成绩是最好的。如此,可以让学生知道在使用小数或者其他数据来解决问题时,并不是数字越大就越好。

2.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每一份是多少?有多少种表达的方式?你还可以找到哪些平均分的方法以及结论?

对于这个作业,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拓展延伸,如将1米平均分成100份,观察获得的结论是什么,其中的8份可以如何表示。

3.观察生活,发现小数的各种应用场所,想一想还可以找到哪些表示数的方法,思考小数表示的优势是什么。

这个作业增强了数学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并且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进一步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学生可以发现在描述液体时,经常会使用毫升和升这两个单位,而这其中就可以借助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找到不同的表示方式。

在学生完成了作业之后,教师同样组织学生展开成果展示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鼓励学生使用图形来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