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践
2024-10-09赵懿臻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需要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中,达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相关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几何思维还未完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开拓学生图形思维,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展开实践融合探索,旨在用信息技术服务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节课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面积相关概念知识之后学习的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是小学数学图形知识体系中较为复杂的部分,学生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接触图形的面积计算,以后还会陆续学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多种图形结合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计算等,所以本节课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践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面积计算公式的验证和实际练习。在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主预习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网页浏览,了解面积公式的验证方法,通过上台操作多媒体课件图形变化,构建思维建模。同时,本节课的课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生操作部分,二是PPT展示部分,三是带领学生一起探索部分。学生操作部分既包括课件的资源呈现,也包括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展示性课件包括量一量、测一测、剪一剪、摆一摆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实现学生对面积的计算练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下载教材自带的多媒体资源,结合网络资源以及其他教师的观摩课,制作成符合本节课教学需要的PPT,充分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课堂、课后活动,最大限度地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训练,结合本节课教学任务的需要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内容,改善呈现方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课本上都有呈现,有的学生会陷入死记硬背中,“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并在后面的练习中套用这些公式。一旦遇到难度稍微大点的面积计算题时,很多学生会摸不到头脑。这主要是教师在讲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时没有讲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动画演示方式,让学生直观获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上呈现的数学情境图片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材料,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教材篇幅有限,能提供给学生可参考的图片较少,要想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且趣味十足,教师就需要在备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和编辑PPT,并插入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来满足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由来制作成了有趣的动画,动画内容为“蛋糕店张师傅在烤完一块大长方形蛋糕之后,老板要求他把蛋糕切成多个小正方形,方便售卖。蛋糕店张师傅量出长方形蛋糕的边长之后,再确定每一小块正方形蛋糕的边长,从而切出了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结合教材中的动手操作,然后经过讨论分析之后,在较短的几分钟内就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长×宽。同时,趁着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又带领学生转换思路,通过拖动PPT中长方形一边的长度,使其逐渐变成正方形,然后指导学生验算没有拖动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拖动变形成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教师用PPT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特殊长方形,所以面积也应该是长×宽,进而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探索数学奥秘的世界中,然后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动画,再结合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得到的面积公式会在心中根深蒂固,方便在以后的知识学习中加以运用,相比死记硬背面积公式得到的效果更好。
(二)运用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提问,改善教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本节课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利用手机投屏的方式将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料呈现到大屏幕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全方位思考。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都很熟悉,而且之前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但是他们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比较陌生。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提问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搬到课堂上,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与应用。
问题情境:爸爸想要重新装修你的卧室,需要去建材市场购买壁纸,根据你的卧室尺寸,你帮爸爸算一算需要买多少张壁纸才够用。如果卧室的墙面恰好是正方形,该怎么办呢?(根据多媒体课件呈现卧室需要装修的墙面图片)
教师组织学生探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总结出如下信息:
(1)应先清楚面积的计算需要哪些条件,即长、宽的数值。
(2)如果卧室的墙面是长方形,用米尺就可以测量出墙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墙面的面积。
(3)在建材市场选购壁纸时,要问清楚每张壁纸的面积是多少。
(4)如果墙面恰巧是正方形,只需要测量出一个边的边长,就可以测算出墙面的面积。
(5)选购的壁纸面积应尽量大于墙面面积,避免后期裁剪会出现损耗的问题。
教师总结:用多媒体图片、数据、视频等作为数学问题的情境背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相比传统的直接做题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数学作业,改善学的方式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途径,通过做作业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主要考查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作业练习来达到学习效果。常规的这节课的作业会要求学生完成现成的练习册上的内容,这种机械的作业方式既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又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我在布置这节课的作业时进行了创新,改变了传统单一书面作业的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作业设计方式,让学生通过线下作业加强巩固,通过线上作业实现分层练习,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具体线下、线上作业对比见文末表1。
这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下作业巩固和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更为明显,而作业App上的作业内容更具挑战性、拓展性及层次性。
学生通过完成线下作业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线上作业实现了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线上与线下作业的完美结合才是当下小学数学创新作业设计的主要形式。
(四)运用信息技术组织科学评价,改善评的方式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常常以教师口头评价为主。就拿这节课的评价环节来说,教师常常会以“学生是否记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否会在课后练习题中运用”为主要内容来判断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少联系学生上一节课的表现以及学生对拓展类题型的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对课后作业点评时,也大多是以作业的对错与否来评价。比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多媒体录像功能会对学生对教师讲到的这一知识点进行信息抓取,经过大数据处理和判断,从教师端给予教师相应的教学建议,或者超过80%的学生已经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机会建议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或者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讲解这一知识点的反映并不积极,计算机会建议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线上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作业App上有作业自检测功能,点击“自动检测”按钮,App上就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自动批改。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只需要提出批改意见即可,可以大量节省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同时,通过作业App对学生的作业锁定,App上还会出现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综合性评价,如错题率、正确率、作业完成时间、书写是否工整、错题是否及时更改等,学生和教师在App的相应界面都可以查阅到,方便教师调整下一步教学计划,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信息技术让教师的教学在“评”的环节更科学、多元、智能,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的有利帮手。
二、教学反思
在上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后,我将教学反思聚焦在教法、学法、评法上。
(一)教法
在课堂上,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参阅其他知名教师的教学建议和关于这堂课的观摩课,总结出教的经验,制作成PPT、微课等,纳入自己的电子课堂实录中储存起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或者在空闲时间对课件进行优化和升级,方便下一次使用。
(二)学法
学生透过这节课认识到了知识的多样性,学生也能通过网络自主搜寻和筛选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借助网络资源提高预习效果,掌握了一定的自主预习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能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步骤,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完成教师提问、课堂练习,达到与计算机的顺畅互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同时,在信息技术平台完成基础性、层次性、拓展性、延伸性等各类学习任务,是学生高效学习的自我挑战。
(三)评法
信息技术在这课堂的评价方法上更占优势,信息技术提供的大数据信息处理功能以及人工智能化,让教学评价更便捷、有效,相比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来说更科学、多元、有效,是值得推荐的评价辅助工具。
总之,由于本节课设计的练习较多,时间把控得不是很好,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注意,多给学生留白,多让学生主动完成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探索。此外,这节课对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全面,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其他作用,如构建思维导图、人机游戏互动、运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等,在下一次数学课堂上可以科学、合理地选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