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探索实践

2024-10-09张鹏洋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5期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本文以湘美版教材中的“深浅变化”一课为例,尝试将项目式教学理念融入其中,旨在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色彩与光影的无穷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索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将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笔触、线条和色彩,捕捉并表现自然界与艺术作品中的深浅变化,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项目式教学不仅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一、教材分析

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深浅变化”一课,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探索色彩与光影的奥秘。本课不仅阐述了深浅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还细致讲解了通过铅笔绘制深浅变化的技巧与方法,如用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疏密排列等,直接影响了画面色彩的深浅层次。学生将学习到,即使是简单的铅笔,也能通过精细的排线技巧,模拟出丰富的色彩变化,体验到从二维到三维立体感的奇妙转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首先尝试在几何图形上交错绘制深浅渐变的色调。这一过程中,他们将亲眼见证简单的图形因深浅变化而焕发出的无限创意与惊喜。随后,课程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等大师的立体作品,感受独特的几何形态美与色彩层次处理,鼓励学生跳出传统视角束缚,大胆运用排线技巧,随心所欲地创作属于自己的深浅推移作品,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色彩、光影及空间表现的理解,激发艺术创作的无限潜能。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美术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色彩感知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创作。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深浅变化”这一课中,五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并接受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光影变化、色彩层次等。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初步感知画面中深浅变化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展示、示范讲解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浅变化的绘制方法及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他们对美术作品中色彩层次与光影效果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并掌握深浅变化的绘制技巧,包括如何运用不同的笔触力度、线条排列密度来实现色彩的深浅变化。通过反复练习与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使他们能够熟练地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教会他们如何细致观察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的深浅变化现象,分析这些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通过练习,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并表现物体表面的光影变化、色彩层次等细节,提升绘画能力。

4.在掌握基础技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意构思。通过组织创意绘画活动、小组合作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潜能。

四、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笔触力度、线条排列密度等技巧,准确表现色彩的深浅变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细致观察自然和艺术作品中的深浅变化现象。

2.在掌握深浅变化绘制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光影变化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还要学会如何通过深浅变化的巧妙安排来营造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五、教学过程

(一)项目启动

教室里,随着多媒体屏幕缓缓亮起,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毕加索的《奥塔山丘上的房子》。画面中,房屋的线条交错叠加,色彩深浅不一。教师站在屏幕前:“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在这幅画中,毕加索用他的画笔,捕捉了光影与色彩交织的瞬间,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世界。房子不再是房子,而是故事与情感的载体。”随着教师的讲述,学生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教师趁热打铁,继续说道:“今天,我们也要踏上一段奇妙的艺术之旅,成为小小艺术家,用我们手中的画笔,探索深浅变化的奥秘,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立体画作。”

教师进一步阐述:“通过本次项目,我们不仅要学习并掌握深浅变化的绘制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光影变化,分析大师作品中的艺术手法,然后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所得融入自己的创作。最终,我们要完成一幅具有立体感的美术作品,让它成为我们艺术探索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后,教师着手组建项目小组,并强调:“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分组时,我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随着教师的指引,学生开始兴奋地讨论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迅速组成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组。

(二)知识构建与项目规划

【理论讲解:剖析深浅变化的奥秘】

教师站在屏幕前,微笑着继续引导:“同学们,在《奥塔山丘上的房子》中,毕加索是如何通过线条的交错与色彩的深浅,将平面的房屋转变为一个充满故事与情感的立体世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深浅变化的奥秘。”

学生A举手提问:“老师,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简单的深浅变化就能让画面变得如此立体呢?”

教师耐心解答:“问得好!深浅变化,实质上是对自然界光线作用的模拟。当阳光洒落在物体上会产生明暗对比,即阴影与高光。我们通过调整笔触的轻重、线条的疏密与排列,就能在平面的画布或纸张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错觉。正如在这幅画中,房屋边缘的深色线条如同阴影,而屋顶上的浅色块面则如同被阳光照亮的部分,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立体感的空间。”

【技能示范:笔下的魔法】

讲解完毕,教师接着转身拿起一支画笔,轻轻勾勒起来:“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用这支普通的笔,通过排线推移的技巧,表现出颜色的深浅变化。”随着教师的示范,黑板上渐渐显现出细腻的渐变色调,由深到浅,层次分明,学生无不投以惊叹的目光。

“看,这就是笔下的魔法。”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接下来轮到你们了。我会放慢速度再示范一遍,然后你们可以尝试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练习。”学生屏息凝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随后,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铅笔,在练习本上小心翼翼地尝试。教师则穿梭于学生中间,耐心解答疑问,纠正错误。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弥漫起浓厚的创作氛围。

【计划制订:团队协作的力量】

在技能示范结束后,教师宣布:“现在,是时候将我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制订我们的项目计划了。每个小组都要明确目标,分析大师作品(如《奥塔水库》《向毕加索致敬》),学习他们的立体技巧,并最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立体画作。”随着教师的话音落下,各小组纷纷讨论起来。学生B作为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小组打算先从分析《奥塔山丘上的房子》开始,学习毕加索是如何运用深浅变化来表现立体感的。然后,我们会尝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创作中。”

教师点头表示赞许:“很好!不过,大家需要记住,不仅要学会技能,更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现在,开始完成你们的项目计划吧!”随着教师的话语落下,各小组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计划制订中。

(三)项目实施与探索

【观察与分析:大师作品中的深浅变化】

项目伊始,各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屏幕上的《奥塔水库》与《向毕加索致敬》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小组长率先发言:“大家仔细观察,《奥塔水库》中是如何运用几何形状与色块的布局创造出空间感的?这幅画中的棕色、黄色与灰色不仅稳固了画面的基调,更让我们仿佛能穿越二维平面,感受水库那份宁静而深远的立体意境。”

学生A随即回应:“确实,这幅画通过线条与色块的交错,打破了平面的局限,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让整幅画仿佛活了起来。”学生B进一步分析:“他完全摒弃了传统透视法,这种对物象的拆解与重组,展现了毕加索对艺术形式的无畏探索和创新精神。这种对立体感的塑造,并非依赖于单一的透视技巧,而是通过色彩深浅、形状大小的对比与融合,实现了视觉上的纵深度。”

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适时引导话题转向格里斯的《向毕加索致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格里斯1912年的这幅作品,他在致敬毕加索的同时,是如何融入自己的创新的?”学生再次看向屏幕,细细品味《向毕加索致敬》中的细节。他们发现,格里斯在色彩运用上更加大胆,蓝色、绿色与红色的巧妙融合,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与现代感。学生C指出:“格里斯的排线手法极其细腻复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还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小组内的讨论愈发激烈,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融合。

【技能实践:从模仿到创新】

在观察与分析之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技能实践环节。他们先是模仿大师们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并开始尝试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

“我觉得这里可以再加一点深蓝色,这样整个画面的色彩就更丰富了。”学生C指着自己的画作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明暗变化,如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学生D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小组内的成员们相互鼓励、相互启发,他们的作品在不断的尝试与修改中逐渐成形。教师则在各个小组间穿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同时提醒他们注意细节的处理和整体的协调。

【自由创作:灵感自由翱翔】

在掌握了基本的深浅变化技巧后,学生不再受限于特定的主题或形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发挥。他们纷纷投入创作中,有的选择了自然风光作为主题,通过深浅变化的技巧来表现山峦的起伏和云雾的缭绕;有的选择了城市街景作为创作对象,用细腻的排线方式来描绘建筑物的轮廓和光影效果;还有的选择了抽象图形作为表达媒介,通过无拘无束的笔触和色彩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创作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讨论构图、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互相提供建议和帮助。当遇到难题时,他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当灵感闪现时,他们会第一时间与同伴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的作品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四)项目展示

【作品展示:舞台上的艺术绽放】

项目进入高潮阶段,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第一组以“梦幻森林”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光影在树叶间的微妙变化捕捉得淋漓尽致,深浅不一的绿色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另一组则大胆采用鲜明对比的色彩,创作了一幅“都市夜景”,高楼大厦在霓虹灯下的倒影与天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复杂而富有深意的构图让人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都市。还有小组以简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未来城市”的轮廓,简洁却不失科技感,展现了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这些作品都彰显出学生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扎实的创作能力。

【多元评价:评价表引领的全面审视】

为了全面深入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教师精心设计的评价表成为评价的核心工具(如表1)。

这份评价表不仅涵盖了创意性、技巧运用、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等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还注重对学生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学生首先进行自评,通过评价表进行自我审视,识别个人优势与待提升之处。随后进行互评,学会以开放的心态欣赏他人的作品,相互学习,激发灵感。教师的总结评价则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指导,明确成长的方向,鼓励持续进步。

【反馈与反思:成长的加速器】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回顾这段创作旅程。首先,分享了深浅变化技巧在各自作品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如何通过色彩的渐变、线条的粗细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等。其次,热烈讨论了在团队合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克服困难的经历,如意见不合时的沟通方式、任务分配中的相互支持等,这些经历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达成目标。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在创作过程中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提升,并鼓励他们将这些经验与教训转化为未来艺术创作的动力。

六、教学反思

在“深浅变化”这一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谛。通过本次项目,学生不仅掌握了色彩与光影的奥秘,还在探索与实践中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深浅变化的细腻感知和精妙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用笔触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疏密排列生动地诠释了色彩的深浅层次,展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奇妙转变。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助,还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与创意。此外,通过作品展示与多元评价,学生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更加坚信,项目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艺术学习体验。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