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策略

2024-10-09王小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5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科学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关注。但是由于固有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教师对小学科学认识不高,教学沿用照本宣科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以“水到哪里去了”为例,探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意在结合实践活动,带学生走进科学世界,让学生爱上科学,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从而为学生成长打好基础。

一、课前教材解读以及对教法与学法的思考

“水到哪里去了”是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课程内容。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水的蒸发现象、水与水蒸气的区别等,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概念,走进大自然,了解科学世界。

首先,从教材的角度来看,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属于物质与变化单元。该单元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变化的,而水的蒸发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教材中详细描述了水的蒸发现象,剖析了水与水蒸气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其次,教学方法上,笔者将采用“生活情景导入,开启观察意识”“激发兴趣,调动参与”“问题引领,自主探究”“细致观察,发现奥秘”“小结提炼,突出重点”等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经历水的蒸发过程,从而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概念。同时,笔者还会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物质状态变化实例,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学法上,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学习,积极参与实验,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状态变化奠定基础。

最后,关于课堂教学秩序,笔者将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互动、有序的课堂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能遵守课堂纪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根据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适时进行引导和干预,确保课堂秩序的稳定,为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二、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策略

(一)生活情景导入,开启观察意识

水虽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水是如何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还是个谜,需要他们在科学课上去探究、去解谜。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笔者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开启学生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意识,在“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导入环节,利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探究的世界,让学生有兴趣、有意识地观察水,探究水的去向,从而通过科学学习了解世界。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我们生活中常用湿抹布擦黑板等,我们也常洗衣服,而被擦湿的黑板、洗湿的衣服等都会干。我们还发现雨后湿漉漉的森林也会干。你们想过没有,这些水都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1:水变成了空气。

学生2:水被太阳吸走了。

学生3:水被空气稀释了。

……

教师:同学们对“水到哪里去了”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我们下面通过学习以及实践活动探究一下,看看这些水到底去了哪里。

笔者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为后续教学与探索埋下伏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容易把他们带入课堂,有利于他们深入学习,保证教与学的质量。

(二)激发兴趣,调动参与

“水到哪里去了?”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但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然而,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这个问题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水到哪里去了”这一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将原本复杂的科学现象用生活化的情境表现出来,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

▲活动一:以趣味问题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见妈妈把洗好的衣服搭在阳台上,有半天或者一两个小时就干了。那你们知道衣服上的水去了哪里吗?

学生:水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

教师:那衣服为什么有时候一两个小时就干了,有时需要半天或者一天呢?

学生:因为有了太阳的照射,水容易形成水蒸气跑掉,所以干得快。

教师:你们真棒。现在我们自己做一个小实验。咱们去水房,把手洗洗(带学生去了水房),然后一只手不动,一只不停地来回甩,你们会发现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后,思考、观察,把自己观察和发现的结果告诉教师。

学生1:我发现静止的这只手干得慢,被甩的这只手干得快。

学生2(补充):我发现当湿手甩动时,水分会快速蒸发并带走大量的热量,使手上的湿度降低,从而变得干燥。

学生3(补充):甩动还可以促进皮肤表面的水分扩散,使其更容易蒸发。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发现湿手被甩来甩去能快速变干的原因,也似乎知道水去了哪里。这个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第二项活动。

▲活动二:观察身边现象

教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妈妈煮东西的时候,是不是锅盖上会挂很多水珠,甚至雾蒙蒙的一片,而锅里的水是不是越来越少?

学生:是的。

教师: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1:因为锅里的水变成了水蒸气,然后再慢慢消失在空气中,所以锅盖上的水蒸气越来越多,而锅里的水越来越少。

学生2(补充):因为锅里的水受热,加速了它变成水蒸气的速度,所以锅里的水很快就达到了妈妈需要的标准。

教师:雨后,我们会在路上或者广场上碰到一些小坑里积满了水,但等半天或一两天水就没了,这些水去了哪里呢?

学生观察思考,回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水坑,回想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水受到阳光、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不断转化为水蒸气,升腾到空气中,水坑里的水逐渐减少,最终完全蒸发。此外,小水坑里的水也可能是因为被吸收或渗漏。如果小水坑暴露在阳光下,水分会被蒸发吸收掉一部分,同时地面或周围物体也可能吸收部分水分。

兴趣是学生最有效的内动力,学生只要对小学科学产生了兴趣,不但会在课堂上参与学习,而且会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而增长科学知识,提升素养。

(三)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在活动中,教师以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主动探究问题,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式,更是小学科学这类有关综合素质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用问题引导学生,或者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提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引导掌握课堂知识。

教师:怎样让刚洗完的衣服干得快一些呢?

学生1:把衣服展开后挂在阳光下晒,会干得快一些。

学生2(补充):还可以挂在通风的地方,这样也会干得快一些。

教师:为什么把衣服展开,并挂在阳光下或者通风的地方干得快一些呢?

学生3:因为当水附着在衣物上时,水会蒸发并逐渐消失在空气中。因此,将衣物展开并挂在阳光下或通风的地方,可以加速空气流通并提高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减少衣物干燥的时间。

学生4(补充):在阳光下晾衣物时,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加速水分蒸发。同时,通风的地方也能促进空气流通,使水分更快地蒸发。

教师: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公共洗手间看到干手器。同学们想过没有,干手器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的手快速变干的呢?

学生1:干手器先吸入空气并吹出干燥的热风,使液体温度升高的同时,加快空气流动,把我们手上的水分带走。

学生2:是的,我们手上的水珠在干手器吹出的风的作用下逐渐被蒸发,变成水蒸气,并被周围的空气吸收。这个过程非常迅速,使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洗手或洗脸等过程,避免了潮湿和不适的感觉。我觉得干手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它帮助我们快速干燥双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问题是探究知识的灵魂,它在教学与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推动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四)仔细观察,发现奥秘

在任何学科学习中,观察都是小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见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与能力,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科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用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知识,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实验并进行观察,让学生靠近知识核心。

如:(提前三天)让学生准备两个相同的杯子,再在两个杯子里加入同样分量的水,并标出水位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杯子的杯口用盖子或者用塑料薄膜盖上(如果用塑料薄膜盖上时,要用橡皮固定边缘,再把它们一起放到向阳或者通风的地方,见图1)。两到三天后,再看看两只杯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因为学生提前三天就做了实验,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能结合实验过程及观察结果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被封口的水杯中的水位高低几乎没变,没封口的杯中的水低了很多。

教师:为什么我们要把两杯水放到向阳或通风的地方呢?

学生思考后,试探性地回答:为了加快水蒸发的速度,早点看到实验结果。

教师:那为什么又要把一个杯子的杯口封住呢?

学生:为了防止这个杯中的水蒸气较慢流失,让实验能有更明显的对照。

教师:结合实验结果,我们怎么解释两个杯子中的水出现的不同现象呢?有什么依据?

学生:现象是被封口的杯子中的水几乎没少,原因是水蒸发后由于封着口,所以水蒸气没有跑到空气中。

学生2(补充):是的,相反,没有封口的杯子中的水少了很多,就是因为水蒸发后通过敞开的杯口跑到空气里去了。

学生3(补充):可见,在常温状态下水会逐渐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

实验观察,能让学生有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体验感,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学习与科学现象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喜欢科学、爱上科学。同时,小学生正是智力、思维、认知等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实验观察这一实践活动,既能实现教学目的,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五)小结提炼,突出重点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小结,因为课后小结不只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回顾、反思,也是带领学生梳理课堂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水到哪里去了”这一内容教学后,笔者也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使课堂重点内容更加突出,使学生更易于记住。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水到哪里去了”,你们说说水到底去了哪里。

学生1:水蒸发了。

学生2: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

教师:水蒸发得快或慢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3:水蒸发得快或慢与温度的高低,有没有风以及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学生4(补充):是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流动越快,也就是风越大,水蒸发得也越快;表面积越大,水蒸发的速度也会越快。

教师:同学们真棒!你们谁说说水与水蒸气的区别。

学生:水是液体,看得见,也摸得着,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一种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沉思,若有所思)

教师:不错,同学们已经总结得很好了,水与水蒸气有相同,也有不同,请同学们看老师总结的这张图(见图2):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揭示了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蒸发后水变为水蒸气融入空气。水蒸气与水一样,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水可视、可摸,但水蒸气不可见、摸不到。通过活动体验,我们研究了水蒸发的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各种因素。这一切,能培养我们热爱观察生活并尝试用科学解释生活现象的态度,对我们发现世界、不断成长非常重要。

课堂小结是教师回顾课堂,也是学生对自己收获的检验与总结。所以,课堂小结,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水到哪里去了”这节课教学中,笔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不足,有一些反思。

首先,这节课中的实验虽然需要的器材不多,实验环节也相对较简单,但是也正因如此,笔者忽视了实验的严肃性,让学生在观察两杯水(给两只同样的杯子盛入同等量的水,把一只杯子的杯口封住,然后两天或者三天后观察两只杯中的水位高低)的过程中少了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只观察实验结果,使实验过程性、对比性变弱,缺少了实验的严肃性。

其次,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兴趣。笔者发现,无论是在实验观察中,还是总结中、与教师的互动中,有些学生虽然参与了,但显然思想没有跟上,为了参与而参与。如,笔者在课堂上问“水与水蒸气的区别时”,有的学生张口就能回答上水与水蒸气的区别。但是有些学生只是左看看,右看看,显然没有记住课堂内容,也没有思考水与水蒸气的不同等。所以,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参与了,一定要让他们真正、深度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也才能获得成长。

最后,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实验、思考和表达。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更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水到哪里去了”,并能在生活中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意识与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总结

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水到哪里去了”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了解了水的蒸发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科学课的热爱之情。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真正推动小学科学教学发展。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