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
2024-10-09闫菁
情境学习是指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充分与情境互动而引发经验生长的过程。情境学习能够为学生的素养形成创设复杂的情境,利于学生自主参与,从而促进高阶复杂心智的发展,有效落实素养的形成。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两个学段的相关表述中,都体现了情境学习观。但两个学段对“情境”的指向不同,1~2年级强调的是借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联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3~5年级指向的是在真实情境下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虚实结合等方式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产生共鸣与联想。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界瞩目的焦点,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为技术而技术”的现状;在过去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常常受限于单一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示范,抑或过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实施教学,从而弱化了学科的特性和教育本质。
本文以情境学习为实施路径的理论基础(见图1),即:确定情境学习的单元目标—寻找情境学习的生活原型—设计情境学习的构成元素—打磨情境学习的呈现质量—构建情境学习的结构内容为依据,从情境学习目标的规划、情境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境活动实施中的评价三个方面,提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的多元融合策略,以此提升教学成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巧融资源,规划情境学习目标
教师规划音乐学科单元情境学习设计时,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任务,提炼关键概念。在进一步明确情境学习的目标时,教师可从音乐作品关键特征的分析入手。教师除了分析音乐本体之外,还可以基于作品开展适度的二度创作,旨在将作品与生活情境发生关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仅靠教材内的文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大量教材以外的文献、音视频等资源,而各个网络平台的资源有效检索就起到了很好的助力,具体路径见图2。
如上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民乐悠扬”中,教师选用民歌《紫竹调》为主要情境学习内容,设计单元情境学习。首先,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信息检索与查阅。通过“知网”检索文献资源,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检索不同演绎风格的音、视频资源,从而发现,《紫竹调》这首江苏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呈现两个版本,分别是吴语版和沪语版,且旋律与歌词发生了不同的演变。教师分析这些信息资源,结合《课程标准》3~5年级的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最终明确了“借助信息资源,感知《紫竹调》的风格特点,了解《紫竹调》的传承和发展,并能与伙伴开展综合表演”这一单元情境学习总目标。
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与迁移能力一定是在情境下,通过亲自活动而获得的。此时,网络信息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主办的媒体官网、影视平台、各类APP都可以成为教师搜索信息的来源。因此确定情境学习总目标后,教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来进一步创设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从多种渠道和资源(如新闻报道、影视文学、政策文件、历史文献等),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与目标匹配的真实情境。
例如,上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纵情歌唱”中的歌曲《采一束鲜花》教学内容中,提炼了“与他人合作,借助已有的歌唱经验进行歌唱”情境学习的单元目标。教师以日常生活中“歌手选秀”的真实事件为原型,延伸到“校园艺术节”这一校园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融合Class in智慧平台创设了如下情境学习框架:
学校在五月份举办以“我爱校园”为主题的艺术节活动,其中,3~5年级开展“班班有歌声”的歌唱表演活动。每班选择1首儿童歌曲,表演形式不限,鼓励学生自主排练、讨论、录制视频。本次活动还邀请具有歌唱实力的学生担任评委(自愿报名并参加选拔),评委推选年级组优胜班级参加本届艺术节闭幕式的展演。
借助Class in智慧平台中的互动工具栏,情境学习的三个要素构成框架以不同颜色的字体呈现,设计填写表格。每次的输入和调整的迭代轨迹将自动上传平台,同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协同备课。因此,借助这种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方式,教师可以清楚地评价情境学习内容框架设计的适宜度,以便情境学习后续环节的有效开展。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观察到修改轨迹,从而更有效、准确地提炼叙写方式,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具体的情境学习任务。
二、乐融技术,开展情境学习活动
情境学习的单元目标统摄单元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不同课时内实施。例如,上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纵情歌唱”,本单元共有四个学习活动(见文末表1),每个活动1课时,四个学习活动体现顺序性的特点,以“情境问题的呈现与讨论——情境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情境任务的展示与评价”的结构框架进行设计与实施。
当下,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音乐制作技术已成为教学素养之一。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的融合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在课前信息搜集、任务设计、音频资源制作、小组成果上传、多角色互评等具体的环节中。
例如,教师需通过剪辑音、视频制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活动3适合小组合作,音质、音响较好的音频资源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作品的关键特征,设计并录制了钢琴即兴伴奏,通过软件处理,分为不同速度下带旋律或不带旋律等4个音频,将其提前拷贝至PAD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歌唱水平,选择合适的伴奏进行演唱,极大地满足了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确保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高年级学生使用一些音视频软件进行声音、画面的采集也并不困难,他们非常乐于学习软件的操作,享受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乐趣。
三、智融AI,优化情境学习质量
AI智能课堂数据分析和教学过程可视化的优势,在每个学习活动的评价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便于教师精准地分析,优化设计学习活动,开展多维度、多角色、智能化的情境学习评价,提高情境学习质量。
情境学习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独白进行,也可以与身边的教师共同进行,这样能够更客观地、多角度地打磨其质量,确保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在Class in平台上设置评价维度,组内教师使用各种智能终端进行评价,借助数据分析功能呈现评价结果,聚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确保学习框架的质量。
单元活动实施中,教师可利用平台中的AI智能评价模块搜集评价数据,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准确的教学数据。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评价指标(见表2),优化情境学习的整体设计,根据AI课堂分析报告对情境学习进行适度的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如上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温馨的家”中,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流行歌曲匹配情境学习目标时,为避免不了解学情,使得选择的流行歌曲出现偏差,无法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影响学习质量和课堂反馈,就通过平台发起调查,通过AI数据分析,选用了最受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孤勇者》。AI智能课堂数据显示,学生互动活动的参与度大幅上升。
上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纵情歌唱”的单元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基于学习活动1的问卷调查,可以当场明确学生以往在歌唱方面的学习经验,以此作为教学的现场应变以及后期活动是否需要调整的有力依据。在学习活动3、4中,教师借助平台,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在学生互评中,由于是各小组推荐的评委进行现场评价,教师要呈现后台数据,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位评委的评价结果与小组的总评情况,大幅减少了以往的手写与现场统计的时间,而将节省出的时间用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质疑和讨论环节中。
本文是在情境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多样态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指向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迁移的关键能力培养,不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审视基于情境学习的小学音乐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并非以“量”取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一定是基于具体的学习方式适配对应功能,从而聚焦单元学习目标,合理建构学习内容,有效开展融合的学习活动。它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自主、灵活和多元化,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将成为未来音乐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闫菁(1980—),女,满族,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