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理解 破解语言密码 提升观察能力
2024-10-09武艳妮
一、窥探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与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爬山虎的脚》为例,以任务为驱动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体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爬山虎的脚》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长期细致观察爬山虎的生长情况后撰写的一篇观察类记叙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用朴实的语言、细致的笔触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和形状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过程。标题采用拟人的手法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新颖生动,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单元人文主题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核心要素。
一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二是进行连续观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要品味文中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还要静心细细体悟文中是如何体现作者细致认真的观察态度的。基于单元的语文学科核心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课教学中既要关注文本的理解,还要兼顾习作方法的指导。
因此,本课教学以实用性阅读为主设计学习任务,驱动文本理解,破解语言密码。总体构思如下:
1.带领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藤蔓,寻找爬山虎的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脚。
2.阅读课文,品析文中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体会作者长期细致入微的观察。
3.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
二、教学目标
1.会写“虎、占、均、匀”等13个一类字;认识“茎、柄、触”等二类字;认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场、蜗牛”等16个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3.品析文章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
4.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三、学习任务设计
▲板块一:学习词语,初识爬山虎
1.字词积累
正确认读生字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就这一课做以下安排: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用波浪线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特别优美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对照生字表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借助《新华字典》查找不理解的字词意思。教师指导“隙、萎、触”等字的书写技巧,比较“均、匀”两字的读音,认识多音字“曲”。
2.问题引导
课文第1自然段先写了爬山虎的( );第2自然段接着写爬山虎的( );第3、4、5自然段用大量的笔墨介绍爬山虎( )的形状、生长位置与颜色变化,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查阅资料,制作爬山虎的植物名片
课文中提到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么,爬山虎会开花结果吗?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制作一张爬山虎的植物名片(见图1)。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阅读课文时一般都会遇到一些字词障碍,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识字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字意义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在不认识个别生字的情况下,提取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板块二:阅读文本,跟着作者去了解爬山虎
任务一:理清文章脉络
1.全班集体朗诵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师:从课文题目入手,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
师:这篇课文只写了爬山虎的脚吗?
生: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生:还写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
师:大家说得对。那么,大家想一想,课文题目为《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爬满整面墙壁的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的照片图2~图4以及视频)
生:因为我们观看爬山虎,先看到的就是它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叶子。
生:因为它的脚藏在叶子后面,不仔细看根本就看不见。
师:对啊!按照正常的观察习惯,我们都是先看到叶子,所以作者就先写了叶子。最重要的是爬山虎的叶子是要靠脚才能爬上墙的,这满墙翠绿的叶子全靠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重要作用。
师:那么,爬山虎的叶子到底长什么样呀?
生: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师: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新鲜、均匀。
师:对的。我们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呢?
生: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是的。既不重叠,也不留空隙,就是这么均匀地平铺着,看起来是那么的舒服。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作者是在远处观察,还是在近处?
生:远处。
生: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到这样令人舒服的整体之美。
师:写完了叶子,作者开始进入主题写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回答,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那些细小的脚,像蛟龙的爪子。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时候作者又是站在哪里观察呢?是远处还是近处?
生:近处。只有凑近看,才能发现不容易被人看到的爬山虎的脚,只有近距离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这么准确生动的语言。
2.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表1
任务二:认识爬山虎的样子
1.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爬山虎的图片,逐步向学生介绍爬山虎的根、茎、叶子、叶柄、卷须(也就是爬山虎的脚)。
2.教师还需要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爬山虎:刚发芽的爬山虎、满墙翠绿的爬山虎、开花的爬山虎、结果的爬山虎、深秋叶子变红的爬山虎、冬天的爬山虎藤。
3.教师给学生分发几条提前准备的爬山虎藤蔓,让他们六人一组仔细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板块三:细细品读,发现爬山虎爬墙的秘密
1.交流互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见图6)
引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然后再巴住墙,最后拉一把嫩茎,这样就往上爬了。
小结:这六个动作清晰地表明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尤其是这个“巴”字,更是形象表达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依附在墙面上,与课文后面的“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遥相呼应。学生阅读时要仔细品味,体验作者描述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2.演一演,画一画
(1)模仿爬山虎的爬行动作
要点提示: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就不再移动。
一位学生用手模仿爬山虎的脚,想要变换位置时,却想起爬山虎的脚是不会移动的。于是,另外的同学用自己的手补上,就这样排成一个长队。学生惊喜地发现,爬山虎的爬墙与我们熟知的所有动物的爬行都不同,其他动物的爬行是通过不断地交换移动他们的脚,而爬山虎的脚一旦触着墙就会紧紧巴住墙不再动,它爬墙的秘诀在于不断地长脚,所以爬山虎有好多的脚。
(2)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描写及图片动手画一画爬山虎,尤其是爬山虎的脚。
重读课文: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那些细小的脚,像蛟龙的爪子。
(设计意图:理解爬山虎是如何爬上墙的,是这一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仔细读一读文中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句子,模仿爬山虎的爬行动作,演一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爬山虎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怎样爬墙。)
3.思考与讨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将“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小结:一步一步是两只脚交换往前行走,而爬山虎的脚是先长出了一只,巴住墙,再向上长出另外一只,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这样不断长脚,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墙,所以不能换。
oAK2hbZP4yyfR4ZIEAf04Wa8jO1r6GKRUJeBAFtQfAA=4.发现观察的方法与技巧
师: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哪些表示时间词呢?
生:不几天,以前,今年,原来,后来。
小结:从这些词我们能够想象作者不是观察了一次、两次就得出了结果,而是经过不同时间的长期观察,才看到爬山虎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小资料:爬山虎一般到秋天落叶,就停止了生长,第二年再开始爬。一年能生长2至3米。爬满整面墙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引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师:课文中为了凸显“脚”的两种变化过程,用了哪些语句,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通过这些词语来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生:脚没触着墙,就萎了;触着墙,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小结:作者通过细致、准确、生动地对爬山虎的脚变化过程的观察与描写,旨在告诉我们要想看到爬山虎的脚的变化,就要长期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动作和感觉进行思维的。”教学中通过提炼关键性词语,将语言描写转化为鲜活的动作,引导学生体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还原作者细致观察时的状态,认识到连续仔细地观察是准确生动表达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板块四:拓展练习,我的新发现
任务一:参观班级的植物角
师:叶圣陶爷爷用生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刻画出了爬山虎的形象。现在大家仔细观察我们教室里的一种植物,看看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详细地描述。
生:我观察的是绿萝。它的叶子是心形的,碧绿青翠,非常茂盛。它的藤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每节大约3到5厘米,叶子正好长在分节的地方,藤上与叶子相对的背面会有硬硬的凸起,这就是它的气根。
生:我观察的是多肉。它的样子非常像莲花,叶子比莲花要厚很多。叶瓣有三种颜色,里边粉红色,中间青绿色,最外面是深绿色。有的叶子枯萎了,会变成深褐色,摸起来硬硬的,扯一下就断了。
生: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它的茎上有很多分叉,还长了许多毛和刺,像一个个小豆豆。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像轻盈的羽毛。你轻轻地碰一下它的叶子,它会立刻卷起来,像弯弯的月牙。如果你很用力地戳它,它的叶子和茎都会垂下来,要好久才能恢复。
生:我观察的是吊兰。它的叶子又细又长,靠近根部的地方最细,中间稍微粗一些,叶稍的部分又细又尖。中心新长出的叶子是嫩绿色的,摸起来软软的。周边的叶子是深绿色,摸起来很硬,很粗糙。从密密麻麻的叶子中间,伸出了几根鱼竿似的茎。最下面还长了几朵小白花,花蕊是黄色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
小结:大家基本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发现植物的特点并进行准确描述。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养成处处留心仔细观察的习惯,用心发现身边的美好。
任务二:观看《小芸豆成长记》小视频(截图见图7)
通过观看《小芸豆成长记》的视频,教师引领学生仔细观察种子吸胀、水合与酶的活化、细胞分裂和增大、胚突破种皮、长成幼苗的全过程。学生在观察小芸豆成长过程中,感受世间万物生命的奇特,体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任务三:课后作业:我发现了(植物)的秘密
学习了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希望同学们也能向叶圣陶爷爷学习,用自己一双智慧双眼去观察、去发现大自然神奇的植物成长秘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学生每人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从植物种子的颜色、形状到其发芽、幼苗、开花、结果,都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然后再以“我发现了(植物)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类记叙文。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