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式学习下的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

2024-10-09先濒玫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5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深化教育改革一节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是现阶段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内容。笔者根据北海本地历史文化设计了融合“海丝文化”的大单元小学美术五年级课程,课程的安排采取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式教学方法,课程中实现先学后教,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创新力、探索力、发现力,在课程活动中培养其文化理解素养,使其增强文化自信。

一、单元整合,课程融合

在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大单元美术课程是以一个主题或活动为中心,多个知识点为线索,融合不同学科内容,实现课程的结构重组,增强课程之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海丝文化”一直都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正好顺应了新课标加强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整合的结构化要求。现阶段北海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有着“海丝文化”之形,却无“海丝文化”之实,美术课程大多停留在单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绘画上,学生对“海丝文化”并无深入了解,不知其表现在哪里,也不懂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更无法实现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单元整合前需要对现阶段的学生进行“海丝文化”知识了解的调研,制订符合当前学情的教学活动课程。

根据调查表的统计,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北海“海丝文化”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教师在安排部分教学活动时则需要对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和判断,不能单纯地强调教学活动过程。

本次北海“海丝文化”的美术大单元课程取材于本土地方历史文化,使得该单元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践过程都有明确实际的立足点,避免了纸上谈兵。通过课程活动中不同的项目式任务,学生理解北海“海丝文化”的深刻内涵,掌握博物馆艺术展品中的“海丝文化”特点,提取北海“海丝文化”艺术语言符号,深入了解美术与其本土历史文化的联系与发展,最后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特有的散点透视法绘制长卷为本单元课程的核心艺术展示。(见表1)

二、单元启航,思路分析

(一)整体把握

本次课程我们针对的是五年级学生,新课标中对这个年龄段的学习任务中明确提出“美术与文化”是“融入跨学科学习”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地域特色,探究美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在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添加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等内容。

上一章节将单元课程确定之后,教师围绕课程主题为学生搭建项目框架,以不同项目贯穿整个大单元的学习。课程设计上,教师构建的项目之间要有层次。在单元课程活动中布置的项目应该由几个大项目和多个小项目组成,各个小项目组成一个大项目,多个大项目之间又相互联系,做到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在无数的项目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见表2)

(二)核心突破

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核心项目,该项目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准确反映课程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千年海丝—和而不同—海丝密语—千年·帆影”的课程安排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大单元的核心在于“扬帆远航”,课程通过层层递进的项目式活动将彼此连接在一起。既已确定“千年·帆影”主题创作为本单元的核心项目,那我们可针对该核心项目进行更为细化的分解:创作为什么要使用长卷的方式、长卷绘制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创作一幅长卷作品。(见表3)

(三)任务设计

无论是在整体的大项目还是核心项目的设计上都应注意它们需要“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设计中避免出现“一视同仁”的现象,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有计划、有层次、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情景中或现实生活中的项目、任务

三、单元素养,实践探索

项目实践中要格外重视项目实施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工、调查收集、讨论分析、展示交流等活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这是我们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

(一)知识的融合与迁移

大单元美术学习区别于普通美术课程学习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更为系统深入的学习过程,还是多学科的融合实践课程。项目式学习中特别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直面学习、生活中一切真实的问题,在活动中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例如,在整个单元课程的核心项目完成中,学生需要将前面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高度的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最终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整个单元课程的认知、理解或展望。(见表4)

(二)小组组建策略以及构建学习共同体

新思想和新创意都是在思维不断碰撞中产生的,项目式的大单元美术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深度捆绑,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课程任务实践中,教师应关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形式在传统美术课堂中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简单的合作交流,很难实现深层次合作,也无法很好地构建学习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融入“海丝文化”单元美术教学项目活动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项目的分工、调查、总结、完成、汇报都需要学生实现深入的交流、合作。如下表所示在“海丝密语”课程之前的一个小组合作式预习单。(见表5)

合作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小组人员安排上以6人一组为原则。现实的课堂中学生的绘画技能、语言表达力、想象力、审美力往往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合理搭配,实现优势互补,确保每一位组员在组内活动中都有满满的参与感。

(三)核心素养下的多元创新

教学中艺术探究的乐趣与知识、技能的教授一样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永恒的探索。

1.旧识新授。①强调的是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经过创作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工重新整合、筛选进行艺术的综合性实践探索。如传统的美术课程往往因为时间限制大都以单纯的绘画、手工为主,在单元课程中可将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绘画、手工、雕塑、贴画、剪纸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融合到一张作品中去。②知识教授中传统的图片展示方法通过新的技术、方式呈现,如多媒体的交换互动,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情景中。

2.仿古创新。“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古与新并非对立,而是文化的融合。在课程中感受、学习长卷构图布局的移步换景、起承转合的魅力,加入自己的想法,如四季交替、昼夜变化、地貌人文差异等。

3.社会美育。在单元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学习不再拘于课堂,学生学习的地点可以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传授知识的人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师,书籍、报纸、新闻、网络、AI都有可能是“教师”。课程活动中线上线下的交融展示活动,增强学生体验感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其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单元评价,以终为始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评价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项目式大单元美术课程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课程结果,它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大多集中在最终的作业评价上,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材料收集、整合、汇报,创意观点、展示汇报、语言组织等参与度很少进行评价,以至于造成少部分学生在课程中没有认同感,积极性不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增加了小组内部在课程活动中的自评(见表6)与互评(见表7)。

反思性学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小组学习中尤为重要,大单元的评价是综合性、多维度的,将这个标准放到本次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的大单元课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对“海丝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否掌握了使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服务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是否能够将自己理解的“海丝文化”通过艺术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课程评价标准就需要围绕创作主题、创作内容、表现方法、文化理解、情感价值这些方面展开。(见表8)

总之,美术大单元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强调学科的融合,突出美育并举、情术双重。而项目式课程学习则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教师则要在课堂形式的不断变化中快速地适应新的角色,准确把握课程活动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程活动中学习了新的艺术知识、提高了审美素养,在实地的考察、记录、归纳总结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思维及探究能力,最终深入了解本土独特的历史文化。在一次又一次的艺术活动中进行了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宣扬,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从而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编辑:曾彦慧

注:本文系2022年北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融合‘海丝文化’的小学高年段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2022B8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先濒玫(1991—),女,汉族,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从事美术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