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

2024-10-08谭辉张咏忻

中国市场 2024年26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文章旨在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影响,以三亚为例,分析乡村旅游的现状及问题,包括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快速增长带来经济机会,同时也引发环境和文化隐忧。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三个方面的路径: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通过合理规划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加强乡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落实环保教育,制定严格的环保制度;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传统文化,创造特色旅游产品。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在重构乡村治理体系的背景下进行,平衡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6-0072-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26.018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的收入,还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以及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加,诸如环境污染、文化冲突等,这些问题也给乡村治理体系带来了新的考验。因此,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治理体系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成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1.1原因

在中国,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引擎,正快速兴起成为农村经济的关键推动力。城市化加速,乡村旅游不仅助推经济调整和农民收入提升,还维护和传承丰富的乡村文化与自然资源。然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也引发了环境破坏、文化冲突、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破坏了乡村治理体系。如何协调乡村旅游发展与治理体系构建的关系,重构治理机制,已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1.2重要性

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农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扩张,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如乡村环境的恶化、传统文化的淡化、社会关系的紧张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对乡村治理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探究如何引导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机结合,实现治理体系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1.3研究方式

文章以三亚市为案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三亚市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破坏、文化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选取三亚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在实践中探讨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协调发展,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案例比较,能够深入了解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治理实践,为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此外,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管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以系统性的方式探索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更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案。这种研究方法的选择将使得文章的研究更具实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文章选择以三亚市为案例,探讨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通过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有益的贡献。

2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三亚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534.4万人次,同比增长10.6%;旅游收入达到2028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三亚市的乡村旅游在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方面呈现迅猛的增长态势。特别是在2021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相较前一年分别增长了57.7%和46.3%,其增速远远超越其他类型的旅游。这充分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热门选择。

乡村旅游的繁荣也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兴盛。以农业为例,尽管三亚市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许多农民纷纷转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经营方式,有效提升了收入水平。此外,乡村旅游还推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多元化注入强劲动力。然而,乡村旅游的兴旺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环境污染、文化冲突等问题,需要通过强化管理和治理来解决。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紧密合作,加强规划和管理,致力于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实现乡村旅游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同繁荣。在这一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被视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近年来三亚市积极推动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下,三亚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就。

由表2可以看出,三亚市的水环境质量指数和PM2.5浓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2021年,水环境质量指数和PM2.5浓度相较前一年分别减少了3.3%和7.5%。这些数据清楚地反映出三亚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此外,三亚市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处理、控制工业污染等。例如,对水源地实施严格保护和精细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供应。同时,积极倡导和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减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这些举措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乡村旅游的兴盛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必须共同努力,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法规的执行。加强监督与管理,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益互动。只有通过综合的合作与努力,才能确保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健康保护相得益彰。

2.2三亚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2.1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

当前,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过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导致其他地区资源闲置。这不仅影响当地旅游均衡增长,还加剧了乡村旅游业的不均衡现象。由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巨大,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开发,构建了热门景点和特色小镇。然而,这些大规模开发的景点和小镇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带来环境和社会问题。

同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闲置问题突出。尽管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却因宣传不足、游客稀少等,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旅游产业。地方政府难以准确了解不同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影响了资源合理开发。

目前,三亚市乡村旅游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和开发商。他们倾向在热门景点和特色小镇投资开发,忽视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崖州区为例,该地拥有南山文化旅游区、蜈支洲岛等知名景点。然而,这些景点游客众多,导致其他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被开发,形成资源闲置。例如,位于崖州区东南部的大坡岭村,尽管有独特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却因宣传不到位,游客有限,难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乡村旅游的不平衡发展是三亚市当前的重要挑战。这种不平衡影响了当地旅游产业和资源充分利用。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明确政策导向,促进全面均衡的乡村旅游发展。

2.2.2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喜爱的焦点。然而,在三亚地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和文化冲突等,这些问题为当地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难题。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大量游客涌入乡村地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不少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对环境卫生不予理睬,随意抛弃垃圾,甚至破坏植被,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此外,部分旅游景区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也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文化冲突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不容忽视的课题。乡村旅游常以当地民俗文化展示为特色,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然而,在旅游业的快速扩展中,一些地区出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忽视甚至破坏的情况。例如,一些旅游景区为了刻意满足游客需求,过度商业化地改造民俗村落,导致了地方特色的丧失。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还可能导致文化的淡化和传承的中断。

这些问题的出现部分源于乡村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当前的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治理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未能对乡村旅游中的环境和文化问题提供明确的规范和指导。此外,监管体系亟待完善,缺少有效手段预防和解决乡村旅游中的问题,造成了管理的滞后。

3三亚市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

3.1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休闲观念演变,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然而,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需通过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管理来解决。

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是基础。政府应全面考虑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资源,以避免浪费。在景区开发中,需根据发展特点和游客需求,明确合适的建设规模和方向,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加强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管理同样关键。政府应确立健全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项目规模和质量,确保可持续发展。审批过程需充分考虑环保和安全等因素,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应果断否决。同时,应强化对已批项目的监管,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解决问题。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政府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通过有针对性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提供更优质体验。同时,强化从业人员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发展建设。

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管理至关重要。通过科学规划,加强项目审批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共荣。

3.2强化乡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是新兴的旅游方式,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为保护乡村旅游环境,必须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加强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对提升农民环保意识至关重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如宣传活动、培训班等,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农民意识。教育宣传应针对实际问题,引导农民正确对待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和文明旅游,塑造共同环保价值观。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有助于遏制环境污染和破坏。政府应强化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监管,制定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标准,并加强打击违法行为。同时,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环境保护有效实施。

此外,应加强乡村旅游与环保协调发展。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科学规划旅游项目,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强化乡村旅游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与产业协调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护美丽乡村环境。

3.3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不可忽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护乡村文化方面,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包括修复传统建筑、保护民俗活动和传统工艺,确保原汁原味的保存。同时,收集和整理乡村文化的历史和故事,建立文化档案,为后代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

传承乡村文化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养。在乡村设立文化传习所或举办文化培训班,让长辈将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确保乡村文化传承。举办传统音乐、戏曲演出和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加深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也至关重要。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融入旅游产品设计。推出乡村主题的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展示中心,展示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学习参观。

鼓励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创新同样重要。策划乡村文化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乡村民俗节、农耕体验等,吸引游客体验乡村魅力。结合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创意互动的乡村旅游体验。

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多方面努力。强化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旅游产品,鼓励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这不仅会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乡村独特文化价值。

4结论

文章以三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协调发展路径。在乡村旅游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机会通过多方合力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发展。

首先,政策层面需要加强。政府应制定更具前瞻性的乡村旅游规划,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色和需求,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开发。同时,建立完善的审批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乡村旅游项目的规范和可持续性。

其次,社会共治是关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通过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避免环境破坏。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也可以促进环保和文化传承。

行业应推动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坚持质量优先,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注重体验和教育,提高游客对环境和文化的尊重,实现游客与社区的双赢。

民众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环保教育,让居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年轻一代应更多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展望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还需解决环境污染、文化冲突等问题。随着技术进步,可以借助智能化手段监测和管理环境影响,实现更精细化的控制。同时,社会需重视文化保护,鼓励创新与传统的融合,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最终,政府、社会、行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将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黎祖聪,郑江华.乡村旅游与创意旅游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以三亚市中寥村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9):39-43.

[2]孟凯,张世泽.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有效治理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河南省重渡沟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4):7.

[3]肖绪信,李妍.全域旅游驱动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以浙江义乌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2022(8):5.

[4]罗吉.空间,文化与记忆: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景观重构探究——以衡阳市珠晖区金甲古镇为例[J].美与时代(上旬刊),2021(5):71-74.

[5]曾丽,高权,陈晓亮.游客具身体验视角下传统乡村旅游地的地方重构——婺源案例[J].旅游学刊,2021(11).

[6]向程,李环,李月娴,等.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形态与治理路径分析——以阆中市五龙村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2):7.

[7]陈健平.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研究——以福州鼓岭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2):9.

[8]李建峰,王然.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承德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1(16):23-26.

[9]李天宇,陆林,张晓瑶.旅游驱动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以湖州顾渚村为例[J].中国生态旅游,2021(3):17.

[10]卢松,刘君玫,饶小芳,等.旅游影响下的乡村重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旅游,2021,11(3):315-331.

[11]吴开军,卜晓薇.古村落旅游“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旅游导刊,2021,5(2):66-81.

[12]李勤,崔凯,鄂天畅,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绿道网络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柞水县隐心谷生态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39(12):80-88,94.

[作者简介]谭辉(2002—),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张咏忻(2001—),女,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