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妇女参与非正规就业的特殊社会化经历研究

2024-10-08解静

中国市场 2024年26期

摘要:乡村振兴给农村女性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大量的纺织、编织、零工产业嵌入农村经济,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妇女参与非正规就业的特殊现状。非正规就业具有零时性与不稳定性,那么为何农村妇女愿意奔赴具有“不规范”与“不稳定”的非正规就业呢?文章从情感视角出发,通过对广东省N编织工厂中参与非正规就业的农村留守妇女的采访调研发现,特殊社会化经历所引起的情感缺场是导致她们参与非正式就业的重要原因。通过参与非正式就业,农村留守妇女获得了一定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尊重感,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农村留守妇女;情感视角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6-002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26.007

1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提出: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非正规就业在农村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参与,成了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探索农村留守妇女参与非正规就业的内在原因能够进一步促进妇女就业及乡村振兴。以往研究多关注理性视角,认为非正规就业能够帮助农村妇女参与满足经济需求[1],让其从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2],并且提升她们在家庭中的决策权[3]等。但是鲜有文献从情感视角探析农村妇女参与非正规就业的内在原因。“情感”作为研究人的重要视角,社会学家涂尔干将情感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认为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完全是由理念和情感组成的。从情感视角研究农村妇女参与非正规就业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填补相关研究的理论空白;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促进乡村产业与农村妇女的情感融合,并进一步提升农村妇女的幸福感Dd3WEeV6FgyBtk4+cRwCEw==与成就感。因此,文章将从情感视角探究农村妇女参与非正规就业的内在原因,从而推进情感视角在农村妇女相关研究的应用与扩展。

2文献回顾

非正规就业是指以兼职和临时就业形式为主,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但是不参与社会保险[4],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经济活动[5]。对于需要承担繁重家务和农活的农村留守妇女来说,非正规就业所具有的方式灵活[6],吸纳能力强、门槛低等[7]特点,为她们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渠道。随着农村中妇女非正规就业岗位的增多,不仅吸引了部分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返乡[8],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吸引了企业扶持和投资。此外,通过非正规就业,农村留守妇女的性别、话语、权力意识不断增强[9],正逐渐融入乡村公共空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10]。

留守妇女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承受着来自经济、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压力[11],由于自我发展的空间和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情感”缺场成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典型特征[12]。现有研究大多从理性视角解释农村留守妇女参与非正规就业的需求。吴贾等认为,妇女通过工作提高收入改善了家庭内部的氛围[13],有利于家庭成员相互支持;刘东升等认为,随着女性参与家庭决策机会增多,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提高[14]。因此,相较于不在业女性,在业女性拥有更高的自评家庭地位和满意程度[15]。但是鲜有文献从情感视角解释就业与妇女“留守”这一特殊社会化经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因此文章通过访谈某村编织工厂中的女性职工来对比其参加非正式就业前后的情感变化。

3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广东省某村庄中参与编织品加工类非正式就业的农村留守妇女。她们原先为家庭主妇,在家待业或从事农活,丈夫在外务工。在个人企业的鼓励下,利用一定的编织技巧从事编织品二次加工工作。

4情感缺场:农村妇女的“留守”特殊社会化经历

情感需求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主要指人希望从某个特定对象身上获得情感满足的精神状态[16]。因此,情感缺场可以定义为人的某种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农村留守妇女在中国农村生活中发挥着支柱作用,但是受丈夫外出务工、传统观念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她们在孤独感、稳定感、和尊重感方面存在一定的情感缺场。

4.1常缠孤独感:生活单调高压

由于丈夫在外务工,留守妇女肩负起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这导致留守妇女承受着比一般妇女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压力,容易感受到孤独和无助。

4.1.1缺乏亲人情感支持

丈夫远行造成的长期“不完整”的家,使留守妇女在生活中的安全感远远低于非留守妇女,她们往往认为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有文化,做不了主,遇到一点事情就觉得要是他(丈夫)在就好了。(访谈编号X2201)

由于受到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禁锢,访谈对象在家庭中处于被动,习惯由丈夫来做决定。当“主心骨”不在时,面对决策事件便会觉得非常无助。

4.1.2承担较大生活压力

丈夫的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家务劳动、照顾亲人、日常开支等重担全部落在了农村留守妇女身上。由于精力及水平的限制,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遇到各种麻烦与困难,感到不堪重负或力不从心等[17]。

他一个人在外面也没办法经常寄钱回来,家里很吃紧,我一个人看着家里的地,也赚不了几个钱,还有一大家子人要照顾,每天起早贪黑。(访谈编号X2205)

编号X2205的丈夫工资为年结,不能经常寄钱回家,家里日常支出要靠农业生产。她承担着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压力,经常忽视自身发展需要、真实感受和情感需求[18]。

4.1.3缺失丰富文体活动

由于农村文娱设施的不完善和农村妇女生活压力较大,她们参加文体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偏少。该村庄农村只有一些棋牌室作为活动场所,因此打牌和聊“八卦”成了她们的主要娱乐活动。

每天忙着照顾家里人,抽空还要干农活,哪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我不看书的,我没什么文化,都不感兴趣的。(访谈编号X2202)

空闲时间我喜欢看看电视剧或者和邻居们打打麻将,别的我也不会干,打麻将还高兴一点。(访谈编号X2207)

大部分访谈对象文化程度较低,这种重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化活动使得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独立和创新意识都无从谈起[19]。

4.2缺乏归属感:社会网络淡薄窄小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总体上呈现规模偏小、以强关系为主、趋同性较高的特征[20]。交往频率有限,不能及时分享快乐情感和释放不良情绪。

4.2.1夫妻沟通不足,难有安慰感

农村留守妇女的丈夫不能经常回家,夫妻沟通方式以打电话为主。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增加了夫妻之间的猜疑和吵架频率,甚至淡化了夫妻之间的感情。

她(访谈编号X2201)丈夫不怎么回来,以前她没工作的时候每次回来他们都要吵架。(访谈编号X2206)

我跟他也没有什么话题了,每次打电话都是说爸妈和孩子的情况,一旦说一点别的我们就会吵架,他也不听我解释,就是觉得“我一个女人能懂什么”。(访谈编号X2204)

访谈对象表示,夫妻之间很少谈心,妻子缺少来自丈夫的关爱,对于夫妻情感方面的体验较空虚。

4.2.2人际关系淡薄,难有安全感

在农村人际关系网中,以乡土性、稳定性为特征的传统熟人社会正逐步被以流动性、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动态社会取代,深谙传统静态社会的留守妇女在生活中失去更多的社会人际支持,对她们的自身安全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邻居们每天都在说闲话,我嘴巴笨,对他们说的不感兴趣,每天也没什么时间和她们搭话,感觉邻居们和我都不怎么亲近。(访谈编号X2203)

由于交往技巧缺乏,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友以及邻居的关系,X2203的人际关系比较糟糕,难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己心中的消极情绪也无处排泄,导致心情时常郁闷。

4.3缺乏尊重感:女性歧视难以消除

农村留守妇女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个人价值只能局限在家庭层面,以家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为目标,忽视了自身的发展。

4.3.1家庭地位不足

长期的性别不平等意识的灌输使得女性接受了歧视性的次等地位或从属角色定位,强化了男性支配女性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21]。导致大多丈夫认为妇女从事的家务活没有什么困难而言,也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否认了妇女的价值。

4.3.2来自外界的歧视

以前也找过工作,但是家里离不开人,没办法长时间出去上班……别人一听我是农村来的,没有什么学历,都不想招我。(访谈编号X2210)

X2210因为文化水平低,体质较弱,再加上需要照顾家庭,多次寻找工作无果,与此同时受到各种变相的歧视导致她对就业失去了信心。

5情感在场:非正式就业提供的情感支持

由于农村妇女大都具有“留守”的特殊社会化经历,在孤独感、稳定感和尊重感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情感缺场。而非正式就业作为个体融入社会的中介机制,在情感层面为“留守”妇女提供了诸多支持。

5.1提升归属感:增加社会支持

由于丈夫的长期缺场以及受由男性主导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限制,农村留守妇女难以获得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圈。但是在参与工作期间,她们可以在工作场所进行交际,结识新朋友,进一步拓展社会交往范围。

以前没什么事情干,现在经常和几个隔壁村一起上班的同事聊天,有时候还一起逛街玩……有时候也会互相帮忙。(访谈编号X2211)

当年我婆婆病重的时候,老公在外地回不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幸好有一起上班的姐妹每天晚上来陪着我,和我谈心,帮我照顾小孩,不然我可能真的会疯掉。(访谈编号X2212)

相较于亲属而言,朋友对留守妇女的支持处于次要地位。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情感慰藉和社会交往,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工作结识了新的朋友,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带来的情感“缺场”,消解了留守妇女内心的无助感与不安感。

5.2提升认同感:参与乡村事务

以前,农村留守妇女谈论的话题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家庭关系、抚育子女和他人遭遇等[22]。但是参与工作后,她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不再局限于家庭,谈论的内容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以前就是每天聚在一起嗑瓜子、说闲话,现在有了工作就经常讨论讨论新的编织工艺,有时候村里商量什么大事也会征求我们的意见。(访谈编号X2209)

访谈对象表示,参加了工作的农村留守妇女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外出的男性,在乡村公共空间也拥有了一定话语权。她们不再被严格控制在家庭事务内,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参与乡村空间活动。

5.3获得尊重感:提升家庭决策权

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务工的身份有了优先级,得以从家务劳动中脱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关系,从而提高其家庭地位,获得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尊重。

5.3.1获得家庭决策权

公婆看我为了这个家也不闲着,也不怎么和我吵架了,前几天我说想给小孩报个补习班,他们都说让我做主。(访谈编号X2204)

访谈对象X2204在拥有经济收入后,其在家庭中的威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也逐渐拥有了话语权,家庭经济的拥有与支配权。获得了来自家庭成员的尊重,有利于其提升自身存在感和成就感。

5.3.2夫妻之间尊重感提升

农村留守妇女对家庭事务的自主权和决定权逐渐提高后,家庭中男性的决定权比重有所下降。这种权力差距的减小有助于夫妻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形成和谐稳定的夫妻关系。

没出去干活的时候不知道他在外面赚钱真的是不容易,现在理解他了。(访谈编号X2212)

(丈夫)你干活我也干活,你挣钱我也挣钱,我和你一样辛苦。现在都是女的当家的多,家里都是女人掌权。(访谈编号X2202)

灵活就业改变了农村妇女对自我角色的认知,男性家庭权力拥有者的模式被打破,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家庭大小事务的决策中,进一步促进夫妻家庭地位的平等。

6结论

伴随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趋势明显,非正规就业使得传统农村中的妇女从家庭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固有模式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平衡了妇女在家庭和工作中两难的角色关系,也提高了农村女性的平权意识,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非正规就业带来农村妇女的解放、家庭共同体和村庄共同体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此,对于女性非正规就业市场,政府与社会需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并采取一定措施保护非正规受雇者的合法权益。既要规范企业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增强劳动保护;也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她们更好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的同时,实现工作和收入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卢青青.半工半家:农村妇女非正规就业的解释[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3):402-410.

[2]李永萍.家庭代际分工与农村妇女地位提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57-166.

[3]刘莉.在场:海南疍家女性的空间、身体与权力[J].开放时代,2019(1):8,210-221.

[4]蔡昉,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2):24-28.

[5]刘芳.农村妇女非正规就业现状研究——以重庆市某镇为例的探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6]李晓曼,孟续铎,郑祁.我国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功能定位与政策选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6):79-87.

[7]李振刚,张建宝.正规与非正规:就业模式对农民工工作贫困的影响——来自八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29-44.

[8]沈东.当代中国农民工逆城市化的实践及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2):159-165.

[9]杨宝强,钟曼丽.乡村公共空间中妇女的参与、话语与权力——基于鄂北桥村的跟踪调查[J].西北人口,2020,41(1):43-52.

[10]高莉,王京鑫,牛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妇女手工艺生产——临夏州东乡县刺绣扶贫车间调查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1):51-57.

[11]陈琦,何静.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兼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J].妇女研究论丛,2015(2):106-112.

[12]朱海忠.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7(10):92-95.

[13]吴贾,陈丽萍,范承泽.母亲收入、家庭氛围和子女人力资本发展[J].经济学(季刊),2022,22(4):1169-1192.

[14]刘东升,王春艳,邢珺.家庭文化构建中女性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5):82-88.

[15]程怡璇,何晓波.初婚年龄、女性就业与家庭地位:基于1990、2000、2010年的调查数据[J].产业经济评论,2017(6):60-76.

[16]沈丽巍,宋国庆.论农村留守妇女情感需求现状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5):41-43.

[17]雷石山,廖和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改善农村妇女精神生活的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5):133-140.

[18]王春雪,向丽红,夏惠芸.云南农村女能手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6.

[19]谢文.和谐农村构建与农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D].郑州:郑州大学,2007.

[20]余益兵,方明,王莉,等.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1]袁旭宏,张怀志,潘怡锦,等.性别不平等观念束缚了女性就业?——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的证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2,39(12):112-130.

[22]张沁洁.农村妇女的日常沟通研究——以广东农村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25(4):59-64.

[作者简介]解静(2002—),女,汉族,山西吕梁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