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博物教育的内涵、特征与理念
2024-10-02褚晓瑜
[摘 要] 幼儿园博物教育以广博的物为活动对象,其实践倡导儿童立场,立足现实生活,注重内容的整合和幼儿经验的综合发展。幼儿园开展博物教育要遵循博物即多元、博物即开放、博物即共享、博物即传承的理念,为幼儿创设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探索和学习环境,不断发展幼儿的博物意识、拓展幼儿的博物经验和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博物教育;幼儿园博物教育;博物意识
幼儿园博物教育是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的新话题。博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以成人,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而幼儿园开展博物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1]尽管当前我国幼儿园博物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界对博物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层面,对博物教育内涵的认识、博物教育理念的凝练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博物教育体系。博物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更是人类进入新时期以来一种教育思维的变革,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新范式,[2]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一、幼儿园博物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博物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有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博物教育以广博的“物”为对象,以博物馆或准博物馆样态为载体,围绕广博的“物”开展赏物、玩物与格物等相关活动,它可以在活动中带给幼儿在其他课程活动中难以获得的或是比其他课程活动“多一点的”经验和认识。幼儿园博物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通过字面意思彰显了这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同时还蕴含着更为根本的关于人类个体如何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712ce96b938a28c2c9e4bab0aff9abc5式。[3]因此,把握好博物教育的内涵是有效开展幼儿园博物教育的基本前提。
幼儿园博物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是博物教育中的“物”既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也是课程资源,它是广博的,包括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在组织形式上,这些“物”是在一定的空间中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所谓的博物馆或准博物馆,而这两者又是一个动态的课程资源系统,它们既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延伸到户外等空间中去。[4]博物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一种新的课程实践形态,它给幼儿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5]
二是幼儿与“物”的关系表现为幼儿的赏物、玩物与格物。其中赏物是指幼儿对物体的观察与欣赏,其目的是怡情;玩物是指幼儿对物体的摆弄与操作,其目的是增智;格物是指幼儿对物体的分析与探究,其目的是致知。幼儿园博物教育应基于儿童立场,支持幼儿的观察、欣赏、探索和表征,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共享、交流和融合,增强幼儿的博物意识和探究精神,推动幼儿的自主和多元发展。
三是判断一个活动是否属于博物教育活动,最直观的标准便是将之与博物馆建立联系。[6]具言之,凡是基于博物馆而开展的旨在带给幼儿多一点经验的教育,就是博物教育。同时所有能够带给幼儿多一点经验的教育,也属于博物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以物的聚集为主要方式开展的旨在拓展幼儿经验、发展幼儿博物意识的教育,都可称之为博物教育。
二、幼儿园开展博物教育的实践特征
幼儿园博物教育的核心旨趣是拓展幼儿的视野、经验和活动方式,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现代教育倡导儿童立场,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生命、回归自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遵循自然、尊重规律,注重生态启蒙,实施文化育人。[7]在上述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博物教育也表现出鲜明的实践特征。
第一,幼儿园博物教育倡导儿童立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博物教育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发现和体验。[8]幼儿园博物教育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倡导凸显幼儿的主体性,真正把幼儿当作博物环境创设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和视野。[9]幼儿园博物教育重视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行动机会,关注幼儿的思考和表现,倡导活动过程性,鼓励幼儿充分动用多种感官,在多样化的博物教育活动中获得新经验。
第二,幼儿园博物教育立足现实生活,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幼儿园博物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优秀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进入到课程和幼儿的活动之中来,不断丰富幼儿认知经验。例如,在一次惠安行亲子研学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幼儿生成了一系列关于惠女的小故事,并建构了“逅惠安女”这一博物主题活动,打造了呈现周边闽南风土人情的“印象惠安女”班级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惠女的生活习俗、服饰特点等知识,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关注。
第三,幼儿园博物教育注重内容的整合。幼儿园博物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源于问题,而生活或问题本身就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幼儿在博物教育中获得的经验也是跨领域的以及多元和整合的。例如,在中班自然类博物主题“萝卜嘎嘣脆”活动中,幼儿在一系列的问题中不断展开关于萝卜的探秘之旅。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幼儿认识了萝卜的品种和外形特征,学习了如何种植萝卜以及如何拔萝卜和烹饪萝卜,并进一步将萝卜用于雕刻和拓印。这一全过程的博物活动体验让幼儿能够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第四,幼儿园博物教育强调幼儿经验的综合发展。幼儿园博物教育涉及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活动方式也是多种形式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发展幼儿的博物意识,还注重幼儿多重经验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幼儿园利用顶层空中露台设计的“农场博物馆”,就包含农具博物馆、种子博物馆、闽南小馆和种植区域等多个细分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幼儿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农具、种子等物品,还可以体验蓑衣和石磨。博物教育就是让幼儿在连续的观察体验、操作探究、交流分享和总结反思中发展出综合的经验,进而培养他们广博的能力。
三、幼儿园博物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博物教育是一种与数理教育相对应的教育范式,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实践逻辑。在开展幼儿园博物教育时,教师应进一步树立符合博物教育规律的理念,不断发展幼儿的博物意识、拓展幼儿的博物经验和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第一,博物即多元。博物即多元指的是博物教育活动的材料是多元的,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多元的。教师在开展博物教育时应该以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广博的“物”为活动对象,来引导幼儿开展赏物、识物、玩物与格物等学习活动,不断发展幼儿的博物意识和拓展的幼儿的博物经验。博物即广博的物,博物教育首先应该体现材料层面的多元,它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其中静态层面的材料多元是指材料种类和物质对象的多元,以及材料本身操作难易程度的多样。动态层面的材料多元是指博物教育活动的材料要随着幼儿学习的深入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以满足幼儿新的学习需要,且这一层面的多元更为博物教育所强调。多元化的材料为多元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如果材料未能与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有效互动,那么再多元的材料也只是一种摆设。因此,教师在提供多元材料的同时,应确保与之匹配的活动方式也是多元的,即教师应为幼儿与材料之间建立多重互动关系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力求体现一物多用和物尽其用。广博的物也只有与幼儿建立多元的、积极的互动关系,也才能带给他们新的经验。博物带给幼儿的多元经验也不仅是指广度上的多元,还包括深度上的深刻,即博物教育带给幼儿的经验是融合广度和深度的整体性经验。
第二,博物即开放。这里的“开放”是指博物教育在课程空间上的拓展,即博物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园内资源、周边社区资源、公共博物馆资源等一切适宜的对象。[10]博物教育活动对博物馆空间面积没有特殊要求,博物馆可以在房间里、走道上,也可以是露天的,甚至还可以在园外公共空间,千万不要把博物馆限制在室内空间。秉持“博物即开放”这一课程理念,我们对已有的“宝宝博物馆”的内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升级。一是积极盘活园内资源。如:利用幼儿园的室内外空间,合理设置种植园、科学长廊、彩绘馆、生活馆、绘本馆、木偶馆、工艺坊、沙水山坡等博物活动公共馆区;打造“开心农场”“百果园”之外的高秆农作物培植区和时令花卉观赏通道;在门厅设置玻璃栈道鱼池,在“儿童街”设置昆虫饲养观察区、蘑菇培植区,将幼儿园打造成多元童趣、充满生机的“自然·文化”儿童博物馆。让幼儿在园内就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徜徉于博物环境资源系统,感知物品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二是充分利用园外资源。我们充分挖掘家庭、社区和社会中的文化、生活和自然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整理和分类,甄别和筛选多元、适宜且可探究的资源用于博物教育活动。
第三,博物即共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儿童博物馆就是一个整合的课程资源系统,创设儿童博物馆就是将幼儿园课程资源以“馆”的形式予以集中呈现。博物馆具有共享性,这就意味着幼儿园在创设儿童博物馆的同时要凸显资源的系统性和共享性。[11][12]为此,幼儿园及教师一是要树立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意识。基于园所这一整体空间概念,我们把整个幼儿园当作一座儿童博物馆,即“宝宝博物馆”,在幼儿园室内外的空间规划上凸显博物的多样性。[13]例如:室内有基于班级活动室创建的班级主题博物馆(区),基于园内公共空间创设的公共博物馆(区),如廊道主题博物馆(区)、专题公共博物馆(区)等;室外创建了户外自然博物馆(区)和户外彩绘馆(区)等。在使用上,班级主题博物馆(区)在本班幼儿博物馆(区)创设中期或后期也会适时地向同年段其他班级开放,本班幼儿则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其他班级幼儿介绍本班博物馆(区)资源。室内外公共博物馆区则采用预约和周安排表相结合的方式,实行“2+2+1”的模式,打破博物馆的边界,即每周中、大班各2次混班,小、中、大班1次混龄,其他时间则作为班级课程活动或游戏的场域,以达到空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二是树立对材料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共享的意识。在设置园内公共博物馆的材料时,我们注重材料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选择异于或优于班级活动的材料,让园内公共博物馆活动和班级活动给幼儿带去不同的经验。
第四,博物即传承。博物即传承指的是博物教育重视从历史文化维度来关注那些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事物是如何薪火相传与迭代演进的。从历史性维度而言,博物教育充分挖掘物的历史演进形态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并加以凸显,让幼儿从历史文化的维度来进一步了解物的内涵。[14]基于博物即传承的理念,我们积极将当地风土人情融入博物教育之中,专门创设了旨在传承本地优秀文化的闽南文化体验馆,并在该馆中设置了德化陶瓷区(设计制作陶坯、彩绘陶泥、介绍陶瓷作品)、妆糕人区(设计区、自制区和展示区)、老亭茶坊(各种茶具、桌椅和幼儿自备的茶点替代物)、木偶区(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展示或设计自制的各种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掌偶等)、惠女装扮区(各种惠女服饰、头饰、幼儿设计图纸、辅助材料等)、古厝建筑区(分设计部、施工部和展示部,提供各种富有闽南特点的砖、瓦、低结构辅助材料等),让幼儿浸润在充满闽南文化气息的专题场馆中操作,在体验中感受和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态,让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朱晓琼.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实施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3(07):87-90.
[2]王琦,丁宏伟.博物教育的建设性蕴涵——论新教育范式的演进逻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2):125-131.
[3]王昊涵.让博物教育走进幼儿园视野——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J].福建教育,2017(51):12-13.
[4]廖婉婷.基于儿童经验建构幼儿园博物课程[J].福建教育,2021(07):40-42.
[5]任鑫.博物馆资源与幼儿园活动课程衔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21:1.
[6]李雅婷,高慧珠.幼儿园微型博物馆课程建构——以南京城墙博物馆资源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36):48-50+78.
[7]丁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2022(10):87-90.
[8]尹兰英,齐颖.多维联动和美与共——立足“生态启蒙”的幼儿园博物教育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10):40-43.
[9]倪琳.游戏精神下幼儿园博物馆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22(02):87-90.
[10]陈艺媚.博物教育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1(11):16-19.
[11]赵菁.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J].博物院,2020(04):92-98.
[12]巫筱媛.国内幼儿园与博物馆的合作及实践[J].上海托幼,2022(03):18-19.
[13]褚晓瑜.“宝宝博物馆”课程建设的思与行[J].幼儿教育研究,2023(02):16-18+21.
[14]蔡冬雅.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4(0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