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高校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激活策略

2024-09-30许旭华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民族特色学科融合

摘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有关要求,围绕普洱学院美术馆的建设及目前美术馆美育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目前制约高校美术馆美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找准美育课堂建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加强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深化美育第二实践课堂改革,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提出多样性、全面性、常态化建设思路,突出对策建议,为推进新时代边疆高校美育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边疆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J10;J1-49"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2095-7734(2024)04-0136-05

" “美育”即“审美教育”,最早由德国古典美学重要代表席勒在1795年的《审美教育书简》(也称《美育书简》)中提出。虽然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总体上看似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他们的心灵。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也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周代统治者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于保持民风淳朴。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他们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认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1]综合以上,美育在中外传统教育中一直备受重视,美育感化人不是在说教的课堂中实现的,寓教于乐才是美育最好的方式。

"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美育功能在现代教育各个领域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明确了美育对提高审美素养和培养创造力起着关键作用。并从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实践体验、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加强组织领导、经费和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等诸多方面,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指明了方向。[2]

" 美术馆作为高校公共美育的重要载体和学校内独立的公共美育实践平台,是现代高校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不可或缺的公共实践体验活动场馆,它除了是收藏、研究、展示、美育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高校公共美育实践的主阵地,承载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任。美术馆立体的展示空间,为到访者提供与展示实物面对面接触、直观视觉语言交流和心灵碰撞的体验机会,形成课堂美育所没有的真实性、直观性,在提高学校师生审美素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现代高校第二公共美育主要实践课堂。[3]因此,学校美育课堂教学需协同美术馆,与不同学科、部门、机构进行多维度联合,创新更多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活动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获得感官体验,感受美感与愉悦,收获文化知识,达到育人和树人目的。因此,美术馆需要不断拓展,建成更加综合、更具容量、功能更加齐全的大平台。

" 下面以普洱学院美术馆为例,从近几年普洱学院美术馆活动开展情况,结合地方学校美育第二实践课堂需求情况来谈一谈如何有效激活边疆高校美术馆美育功能。

一、高校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情况

(一)高校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的概念与价值

" 所谓第二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教育、交流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分为两类:一是学术研究类。对口专业学习,开展对专业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和现实中与专业学习有关内容的讨论研究,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文艺活动类,涉及文学、美术、影视、摄影、音乐、舞蹈、话剧等,以组织协会、社团等形式在各类场馆开展活动。

" 高校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是学校公共美育第一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校计划内的公共美育教学理论课堂的有机补充和应用,是理论课堂所无法实现的另外一种课堂活动形式,其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和互动性强,感知真实而具有情景化,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灵活性高。[4]在建设公共美育实践课堂时,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使之成为高校美育教学的有效平台。

(二)普洱学院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实施情况

" 普洱学院作为边疆高校,要贯彻《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美育建设工作,仅凭通识美育课程中的形式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已明显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年学子对美育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普洱学院公共美育第二课堂并未得到充分开展,美术馆也并未充分发挥其公共美育的功能与作用。

2013年10月普洱学院美术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改造提升,现占地面积为265.7平方米,主要功能为策划各类艺术类展览,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研讨、精品展示与收藏等,是对内教学与对外服务的高校美育实践主阵地。近五年,美术馆共举行展览15场,展览活动主要是美术专业毕业展、习作展、美术教师作品展的常规活动,外加几次其他学院的书法展及少部分外来展览,合计下来,流动性展览平均每年不超过4场,美术馆内形成观摩、交流的主要人群仍以美术类的师生为主,辐射或吸引其他二级院校师生前来交流、互动不多,展馆闲置时间长,少有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进馆学术交流。展览种类包含纸本设色、素描、油画、国画、版画、漆画、陶艺、木艺、扎染、平面设计、书法、摄影、装置、综合材料及数码艺术等内容,由于展示方式传统化、利用空间单一化,很多方面内容都没有通过美术馆展览的形式体现出来。

" 与美术馆类似,学校学生社团、协会开展群体性团体活动情况也不乐观。普洱学院目前共有学生社团、协会42个,分别挂靠21个学院及部门,社团从性质主要分为志愿公益类、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每年每个社团、协会开设活动要求不少于4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社团活动并未得到高度重视,承担社团的业务指导的教师很多均无法落实具体工作,校内大概四分之三的社团活动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影响了美育第二实践课堂作用发挥。

(三)相关美育问卷调查情况

" 2024年3月,对来自普洱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做了美育问卷调查,问卷有效总人数433人。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堂美育教学之外的多种实践形式美育需求量大,56.35%的学生和24.94%的学生分别对理论+实践类型的课程和艺术技能为主的美育课程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模式方面,62.36%学生比较接受实践操作模式和网络辅助教学,47.58%的学生接受社区参与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43.65%学生接受审美体验与批评模式,39.03%的学生能够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从大学美育内容看,有42.03%的学生认为美育课程应注重实用的美术理论和关于美的实践,47.81%的学生认为美育课程应是关于生活美、社会美、职业美、自然美、科技美、劳动美的多元知识,认为大学开设的美育课程和美育活动应更注重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的审美观,教学内容上增加大学生学习表达美的方法和途径,增强跨学科意识,加强对本土文化特色的融入;最后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本科高校开展美育教学内容应涉及的范围时,75.29%学生选择艺术与人文综合素质教育,66.28%的学生选择实践与体验教学,64.9%的学生选择情感与心理教育,48.73%的学生选择跨学科融合教学,38.34%的学生选择跨界合作教学,还有45.5%的学生选择数字化运用美育教育。

" 从调查中得知,普洱学院很多学生有深度参与美育第二实践课堂的积极性,但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还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空间。我们需要全局谋划,找准发展定位,创新工作模式,丰富美育资源,充分激活边疆高校美术馆美育功能,推进高校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迫在眉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对美术馆美育实践课堂功能重要性认识不足

" 各学科教师与学生对美术馆美育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差距,不同学科之间没有达成服务美育发展共识,缺乏协同美术馆开展符合时代需求的美育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意识,专业性、课堂式教学形式始终处在美育教学主峰。目前美育普及主要通过开设课程课时量比较有限的通识美育课来实现,学生欠缺第二美育实践体验机会,对美育知识感受不深。与此同时,公共美育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深化美育内涵方面研究不透,教师采用其他实践教学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手段拓展不开,美育课程考核及学生学分获得手段单一,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在美育实践中嵌入思政教育、弘扬爱国精神等内容有待深入挖掘。

(二)美术馆美育实践课堂潜力挖掘不够,学科与美育的有机融合不足

在开设通识美育的课程中,美育课程教学未能有效地回应艺术的发展与动态,也较少与其他学科及艺术机构,特别是美术馆进行有效对接,形成良性互动。导致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学生对美育知识缺少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不高,美育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老师没有考虑学科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结合各个专业特点融入美育知识,采取游戏互动、展示观赏、操作体验等方式创新开展教育教学,从而去激发、培养、提升学生对美育学习兴趣。美术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场所,并没有借助各个学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多样的美育体验。

(三)美术馆美育实践课堂团队成长缓慢,制度建设不完善

美术馆美育建设面临着系统发展思路和目标缺失、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人才队伍匮乏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美术馆美育实践的有效开展。例如,普洱学院美术馆的美育实践仍旧依托单个学院的专业需求,每个专业采用各自的管理和规划方式。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不仅限制了美育团队的成长速度,还使得美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难以满足现代多学科、多方位的美育发展需求。此外,人才队伍的缺乏进一步限制了美术馆美育建设的发展,美术馆美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影响了美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美育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四)美术馆美育实践课堂与地方特色美育实践活动结合不到位

" 美育教育应依托普洱本地民族特色资源、艺术文化、生态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在课程设置上选择本地域、本民族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地域特点、边疆民族风情,联合当地民间艺术家、民族文化传承人共同开设公共美育课程,形成长期的、大范围、宽领域的实践类课程教学。围绕普洱学院特色课程开设的绝版木刻技法与赏析的体验课程深受非专业学生欢迎,纷纷报名学习和感受体验,这些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创作中互动交流,学习和成长,但是这样的课程没有获得常态化、持续性开设,教学成果没有获得展现和交流。还有近几年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特色课程,从开始的全校大范围选修逐渐缩小到现在少数专业内开设,或限人数、限时段开设。导致非遗传承人进校教学次数比较有限,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影响力、美育拓展度有限。另外,学校各个特色展馆如:生物多样性馆、民族团结博物馆、校史馆、普洱绝版木刻精品馆应相互衔接不同专业课程形成有效的美育实践应用。

三、建设策略

" 普洱学院有地处边疆的独特地理区位,资源富集,民族文化丰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绝版木刻技术发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地。对美育建设如何整体规划和布局,全方位对视觉可识别的一切对象进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整合地方资源,融合不同学科,联动不同学院学生社团及部门,对接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各个展馆特色,提升普洱学院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建设,激活美术馆美育功能。

(一)完善美育机制和加强保障服务

" 坚持高位推动美育工作,成立以普洱学院一把手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分析问题,研究工作措施等。每个二级学院制定美育工作计划,将美育实践活动同公共美育课程一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水平及考核激励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系列美育实践活动,有效支持多种美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出台《普洱学院美育工作经费奖励办法》,将美育教育工作经费列入年度学校公共艺术专项工作经费预算。一年一考核,按以奖代补的方式以工作经费支持考核在前5名的二级学院。

(二)优化培育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教师队伍

" 按照每个二级学院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美育教师,构建一支以学校专职专业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或美育社团、部门教师兼职,负责公共美育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明确岗位职责,畅通美育实践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美育师资培养和管理办法,教师培训计划向美育教师倾斜,实施美育教师专项培训。在校内每年开展1次全覆盖经典美育课程培训,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为美育实践教师队伍提供更多走出去学习交流机会,每年派出不少于10名美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人均培训学时不少于24学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着力打造一批能教善研并适应大美育课程与教学的师资队伍。

(三)搭建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实践活动平台

" 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方向,调动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各学生社团、地方文化部门和文创企业等,打造多功能、立体式的艺术展演和互动体验、交流研讨的空间和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成果转换。辅助通识美育课程教学,适当增设学科相交叉融合的美育实践教学形式,依据不同专业角度进行量身定做。根据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带来的具体所需来具体统筹设计、规划美育实践内容,学术展览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美育形式渗入不同学科参与教学,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全方位体会、领悟到第一课堂美育所不能获得的美育感受与体验。按年度列出项目合作计划,每年确定3—5个合作项目,加强与普洱各县区、市文旅局、社科联、文联、科协以及其他大中专院校项目合作,特别是民族节庆设计、文化精品打造、旅游项目包装等方面加强合作。

(四)打造地方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特色实践活动

" 加强美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结合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非物质文化资源,打造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学、园艺与民居建筑、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普洱绝版木刻赏析与体验等多个模块的美育特色实践活动。

从课程设计角度,结合普洱景迈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特色资源,艺术学院每年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课程,派出至少2个教学班前往景迈山开展写生、研学活动,随后在全市范围举办一期作品展览。从艺术美的角度,每年选择1个少数民族特色项目,从歌舞与音乐、绘画体验、民族文学欣赏等表现形式和实践活动,探寻民族艺术融合美育发展方向;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角度,结合本土自然景观、人文地理资源,对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人文关怀和社会体验中挖掘美的要素;从科学美的角度,以摄影、绘画、装置等艺术展示形式探索科学知识中美的要素,以活动互动方式开设第二美育实践课堂,通过眼、口、手等方式带领同学们了解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和茶产业发展历程,感悟茶文化的魅力;实现美育的全过程全实践渗透,全新体验社会生活,提升美育工作的普惠性和亲和力,让美浸润心灵。

通过社团定期开展艺术活动,举办艺术展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人人参与艺术活动的局面,锻炼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达到美育第二实践课堂教育的育人目的。如:普洱学院团委2024年组织学生参与和服务2024年普洱国际马拉松赛事。很多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志愿者,在参与的过程亲身体会到了马拉松精神、志愿服务精神。还可以组织一些赛事,比如平面设计比赛、影视制作比赛、书法摄影比赛等。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提升人文素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教育氛围,推动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

" 综上所述,美育与其他德、智、体、劳一起,在“立德树人”总目标下发挥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塑造人们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公共美育第二实践课堂的建设,发挥边疆高校美术馆在美育实践教育中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 塑造美好心灵[EB/OL](2018-10-20)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810334124660573amp;wfr-spideramp;for-pc

[2]" 人民日报中央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3]" 杨茗.高校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大舞台,2013,(01):178-179.

[4]" 闫敏,王东莲.第二课堂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功能与实践探析[J].艺术评鉴,2017,(15):80-81+92

Activation Strategies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of Art Museums in Border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Pu'er University

XU Xuhua

(Art College, Pu'er University,Pu'er 665000,Yunna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rt gallery at Pu'er University and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galle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dentifies the key factors that currently constrain the exer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of university art galleries, pinpoints the weak links and prominent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lassrooms, and proposes promin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aspec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integr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second practical classroom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funding guarantees, as well as putting forward diversified, comprehensive, and normalized construction idea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frontier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frontier areas; ethn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inheritanc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基金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新文科”艺术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21JGZD005);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本科高校创新美育教学模式研究(BB23006)。

作者简介:许旭华(1980-),女,云南墨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版画。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民族特色学科融合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